<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唐代木构建筑巅峰之作,梁思成林徽因苦苦追寻的盛唐遗韵。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年—499年),重建于公元847年,寺院占地约34200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古建第一国宝”,有“亚洲佛光”之称,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有两个石幢。进了山门,迎面就是一石幢,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搭梯子拍的那张照片就是这里啦。</p> <p class="ql-block"> 台阶很陡,几乎70度到80度,大部分人几乎是爬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石幢,大中十一年 (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p> <p class="ql-block"> 同时这个经幢也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第一章打完轱护院往前走不远就能看到,是按照这个经幢原样克隆的。</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 大殿出檐深远,七铺作斗拱威压四方,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屋檐下,远山层峦叠嶂,松林随风摇曳,很难想象自己竟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共立同一方檐角之下,时光在此重叠。</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东大殿后,沿着原来爬上来的台阶下去,从上往下似乎更陡,必须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往下挪,生怕一个不小心滚下去。好不容易走了下来,看到寺庙里的狗狗悠闲地躺在了主路上,感觉一切就像一场梦……</p> <p class="ql-block"> 战争已经过去了,感谢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当年的发现,也感恩现在幸福的生活。佛光寺的丁香花开得正盛,整个佛光寺充满了丁香花的香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