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人的防痴日记(1619)

冯雪松

<p class="ql-block">(2025.5.2)</p><p class="ql-block">用十万买下100万,金融游戏是怎么玩的?——精华分享</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有个神奇的新闻,英国演员迈克尔·辛,花10万英镑,帮老家的900多名失业工人,解决了100万英镑的债务。他也因此被人叫做当代罗宾汉。</p><p class="ql-block">没错,用10万还了100万,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这件事除了慈善层面之外,还涉及一个金融体系中的巨大漏洞。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说说。</p><p class="ql-block">事情要从2023年说起,迈克尔·辛家乡的最后一座炼钢高炉关闭,2800名钢铁工人就地失业,并且也没有获得好的安置。为了维生,这些家庭开始透支信用卡来生活,但生活没有好转,信用卡也还不上,这些人逐步陷入了债务危机。</p><p class="ql-block">而这些被判断为可能收不回来的债务,会作为商品在金融市场上打包出售。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会把这些收不回的“坏账”捆绑起来,打包卖给专业的债务收购公司。这些公司收购债务的价格一般都很低,比如只支付债务面值的10%或者更少。</p><p class="ql-block">说白了,就是卖欠条,而且是打折卖。</p><p class="ql-block">之后,这些公司会尝试去讨债,哪怕只能收回一部分债务,只要收回的金额超过购买成本,他们就能获利。假如觉得回收无望,他们还可以继续出售这些债务,价格也会更低。</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模式下,迈克尔·辛就注册了一家债务收购公司,最终用10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价值100万英镑的债务,然后直接注销了这家公司。那么,这100万英镑的债务,就相当于凭空消失了。</p><p class="ql-block">迈克尔·辛说,由于隐私保护规定,自己并不知道具体消除了谁的债务,只知道大约有900个人在这件事上获益。</p><p class="ql-block">这种债务资产的转让交易,本身是合法的,许多机构都会通过这种方式处理不良资产。要是使用得当,这种模式甚至对金融体系稳定性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银行能清理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改善流动性,而债务人理论上也有机会用折扣价了结债务。</p><p class="ql-block">但问题在于,这个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债务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的债务已经被低价转卖,更不知道可以谈判,用折扣价格还款。同时,债务收购公司为了获利,往往会要求债务人全额偿还,有些公司甚至会采用骚扰、恐吓的手段逼迫还款。</p><p class="ql-block">迈克尔·辛自己也说,债务买卖这个系统“荒诞得可怕”,自己只是恰好用这个规则漏洞帮助了弱势群体。</p><p class="ql-block">而在这个债务交易的食物链顶端,还有一种更加激进的玩家,叫做“秃鹫基金”。</p><p class="ql-block">秃鹫基金交易的就是债务,只不过不是个人的债务,而是大公司甚至主权国家的债务。秃鹫基金专门购买那些,面临违约风险或已经违约的主权国家债务,他们会用极低的价格买入高面值的债务,然后通过各种法律手段逼迫债务国全额偿还,目的是从中谋取高额利润。</p><p class="ql-block">秃鹫基金这个名字也很形象,这些金融机构盯上财政困难的国家,就像秃鹫盯上即将死亡的动物一样。“秃鹫基金”也是公认的刁钻、强硬、野蛮。</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与秃鹫基金有关的最有名的故事,发生在阿根廷。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的经济正处在衰退期,1991年阿根廷开始实行兑换法,也就是,在阿根廷比索和美元之间,设置一个固定的兑换汇率。在最开始的几年,这种经济政策还是挺有效的,并且明显降低了通货膨胀。</p><p class="ql-block">但是,从1997年开始,阿根廷的经济越来越差。为了维持阿根廷比索和美元的固定汇率兑换,需要大量的美元流入阿根廷,但同时,阿根廷的出口经济产生的外汇收入不够,再加上公共支出增加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阿根廷越来越依赖于借外债来维持经济。最终在2001年,阿根廷爆发了经济危机。当年的12月26日,阿根廷宣布,无法偿还930亿美元的债务。</p><p class="ql-block">危机中的阿根廷就被很多秃鹫基金盯上了,有的基金甚至在阿根廷宣布违约后,在二级市场抄底,买下阿根廷的违约债券,目的就是从中获得巨额利润。比如美国埃利奥特资本管理公司,大约用48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阿根廷面额为6.3亿美元的债券,相当于只花了债券面额7.6%的钱。</p><p class="ql-block">在2005年和2010年,阿根廷有过两次债务置换,新债券的价格大约是原来面值的30%。也就是说,阿根廷只需要偿还原来30%的债务。当时,阿根廷和93%的债权人都达成了协议,但有7%的债权人拒绝置换,始终要求获得全额还款。这7%的债主,基本上就是秃鹫基金了。</p><p class="ql-block">这些公司通过各种法律手段要求阿根廷还债。而且,由于发行债券时的条款,假如不和这7%的秃鹫基金达成协议,阿根廷还不能先偿还剩下那93%的债务。当时,有人把这些不肯让步的基金叫做“钉子户”,而阿根廷直接就把他们叫做“经济恐怖分子”。当然,最终,阿根廷还是在2016年跟这些“秃鹫基金”达成协议,支付了共计46.5亿美元的债务。</p><p class="ql-block">你看,不管是用10万英镑做慈善,还是用4800万撬来6亿美元,这本质上是一套金融游戏在不同层面的展现,债务不仅是一种需要履行的义务,也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成了金融游戏的筹码。这也提醒我们,这个世界在表象之外,另有一套运行规则,这就是金融层面的规则。</p><p class="ql-block">假如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在这里向你推荐香帅老师的《北大金融学课》,这门课上线以来,已经有超过36万名同学加入。对于现代人来说,懂点金融学,看到世界在另一个层面的运行规则,是一件很有收获的事。</p><p class="ql-block">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个很常见的消费现象,起外号。比如,有人管五菱宏光mini叫剁椒鱼头,有人管LV叫驴牌。那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消费者给一个品牌起外号,到底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p><p class="ql-block">按照通常的想象,这是消费者不见外的表现,当然是好事。但是前段时间,《市场营销期刊》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正好相反。消费者给品牌起外号,也可能是对品牌不利的。</p><p class="ql-block">咱们先从一个测试说起。研究者找了几个国外的品牌,然后在Tik Tok和Facebook上投放广告。但在广告里有一个微小的区分,有的广告上,显示的是品牌的正式名称,有的广告上显示的是昵称。至于其他细节,全都没有变化。</p><p class="ql-block">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在广告的点击率上,使用昵称的广告比使用正式名称的广告,要低上42%。没错,低了将近一半。</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研究者又分析了很多品牌的推文,包括雪佛兰汽车等等。结果发现,当这些品牌使用昵称称呼自己时,推文的分享数和点赞数,居然也只是使用正常名的一半。</p><p class="ql-block">注意,使用昵称时,下降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销量。比如星巴克,在国外也被一些消费者称为星爸爸(Starbies)。但是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当星巴克用星爸爸这个称呼给自己打广告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居然降低了16%。还有凯迪拉克,绰号是凯迪Caddy,当它使用这个绰号打广告时,消费者对它的动力评估,降低了10%,豪华性评估降低了12%。</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从口碑、销量、传播度,任何一个层面看,昵称都没给这些品牌带来好处。品牌觉得自己在撒娇卖萌,但消费者根本不买账。</p><p class="ql-block">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很奇怪。绰号明明是消费者给起的啊,他们自己怎么回头就不认账了呢?</p><p class="ql-block">根据这项研究的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命名权这个事,从来都不能交给别人。没错,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绰号是什么,而是你根本就不能使用别人给你起的绰号。</p><p class="ql-block">为什么?</p><p class="ql-block">第一,消费者希望获得确定性。他们希望品牌更权威、更可靠、更强大。而这个权威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就在于命名权。当品牌使用别人起的绰号时,就等于放弃了这个命名权。消费者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个品牌不够强大,甚至有点软弱。</p><p class="ql-block">第二,对奢侈品来说,多数昵称都带着矮化感。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亲近感的副产物。比如,管宝马叫别摸我,管海蓝之谜叫蜡梅,管YSL圣罗兰叫杨树林。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些外号是让它们显得更值钱了呢?还是更不值钱了?</p><p class="ql-block">第三,这项研究强调,品牌不是不能有外号,消费者给你起外号可能是好事,是表达亲近。但品牌自己不要轻易使用这个来自消费者的外号。换句话说,消费者叫你的外号,是表达亲近。而你自己使用这个外号,就是卖萌未遂。</p><p class="ql-block">注意,前面这个研究针对的是多数情况,它并不绝对。也有一些外号起得特别高明,即使品牌自己使用也能起到正面效果。但总体上看,这个研究不鼓励品牌使用别人起的外号。至于理由,就像厦门大学的传播学教授邹振东说的,赢得舆论的第一诀窍,就是要先取得命名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