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的两个国大代表阎应僖、庞玉麟

寻常百姓

<p class="ql-block">  乡宁县的两个国大代表阎应僖、庞玉麟</p><p class="ql-block"> 王永顺 2012年4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国大代表,是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大会代表的简称。“国民大会”原系孙中山先生所提出,首届大会原定于1936年召开,但因抗战的原因,不得不延期。1946年初,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国民大会于11月15日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盟拒绝参加)。因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故被称为“制宪大会”。 制宪大会之后,于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同时举行国大代表的选举,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正式召开了第一届国民大会,选举了中华民国总统和副总统,被称为“行宪国民大会”。</p><p class="ql-block"> 根据“宪法”规定:国大代表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县、市及同等区域各选出一人。但其人口逾50万者,每增加50万增选代表一人。以票数多少依次当选,代表缺席时由候补人依次递补。据此规定,山西省105县1市,共选出106人。乡宁县当选的是同志会乡宁县分会推举的候选人阎应僖将军。那乡宁县又为什么会有两个国大代表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国民大会一直没有进行改选。许多第一届国大代表一直当到去世,由候补人递补。未去世者,则一直担任至1991年年底方全面退休。1952年,台湾“总统府公报367号”宣布:“山西省乡宁县国民大会代表阎应僖被匪杀害,经查属实,依法注销名籍,并以该县第一名候补人庞玉麟递补”。这样,乡宁县就有了先、后两个国大代表。在“山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所“辖”的乡宁、吉县、河津、稷山、新绛、汾城6县中,除乡宁以外,河津、新绛也进行了递补。河津县递补柴九思的便是阎灵娣的访台文章《浓浓乡情》中所提到的原馥庭老先生(他与庞玉麟实为亲连襟,下文中有介绍)。</p><p class="ql-block"> 阎应僖、庞玉麟均为乡宁历史名人,《乡宁县志》(1992年版)已经有介绍,但太简略。现将我所掌握的情况叙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乡宁籍抗日将领阎应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阎应僖(1896--1961)字祝三,乡宁城内桥沟“老院”人。是“阎氏四杰”中的老四。其父阎鸿龄是前清岁贡,“文名籍甚”“设塾教授,从学者众”。事迹入选《乡宁县志》(民国版)儒学录。其长兄阎应台(1880---1933),字星三,1903年留学日本东洋大学师范科,是乡宁最早的同盟会会员。1996年,我搜集同蒲铁路建设史料时,曾在山西省图书馆看到过他加入同盟会的登记表。自左至右为“︳阎应台 ︳二六岁 ︳丙午七月十八日︳荣福桐 ︳景定成 ︳”,丙午年为1906年,荣福桐是主盟人,景定成(梅九)是介绍人。其二兄阎应龙(1887---1909),字云卿,清廪生,英年早逝。过去我一直不知道有阎应龙其人,前年,为了交流有关阎应僖的资料,与其侄孙阎动运老弟晤面时,才第一次听说。不过他的夫人王从三,是乡宁最早的女教育工作者(在杨笃的如夫人所创办的“乡宁女校”任教习)之一,我在王泽江(我祖父的表弟,原名王灿章,武汉大学原副省职顾问)《我的传》中,早已熟知。其三兄阎应征(1896---1961),字代三,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当过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学习员。他是“四杰”中我唯一见过的,清瘦矍铄,一付眼镜,一身中山装,一根木拐杖,一派学者的风度。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他家藏的一本本厚厚的工程书籍,再一个是经常看到他提个白铁皮水壶,去罗河沟暖水泉提水。</p><p class="ql-block"> 阎应僖少年时,家境贫寒,曾在中药铺当过学徒,后考入太原一中半工半读。1919年经选拔推荐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1922年毕业后加入晋军,从排长做起,开始了其军旅生涯。1927年阎锡山就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联蒋讨奉,阎应僖率部参加了二次北伐,攻入北京。1928年蒋介石统一北伐军序列时,他任第3集团军(阎锡山)194团团长,这是我查到的阎应僖最早的职务。1929年中原大战前,晋军扩编为10个军,第1军军长孙楚辖1、2、3三个师(孟宪吉、陶振武、马延守),阎应僖为第2师的团长。中原大战时,阎锡山联冯倒蒋失败,蛰居大连。张学良将晋军14个军40多个师,编遣为4个军8个师,阎应僖任正太路护路军(孙楚)第二旅(陶振武)第四团团长。1935年红军北上到达陕北,阎锡山任命孙楚为“陕北剿匪前敌总指挥”,率部进驻陕西绥德至晋西柳林一线。为此,阎应僖的“百度百科”中有“1935年春参加阻截长征红军”之语。1936年正太路护路军第3旅被改编为“独立第7旅(马延守)”,阎应僖任第1团即第619团团长。从这一年起,他便步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勇赴国难,坚持了九年抗战。他是继杨润生之后的乡宁抗日第二人(杨润生曾在冯玉祥军官教导队受过训,早在1933年便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数次负伤),几乎参加了晋绥抗战初期的每一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 百灵庙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参加绥远抗战</p><p class="ql-block"> 绥远抗战又称为绥东抗战或百灵庙战役。1936年,日军扶持的蒙奸德王及汉奸王英成立伪“蒙古军政府”,组织“大汉义军”,侵犯绥远。 阎锡山任命绥远省主席35军军长傅作义为前线总指挥,又派19军(王靖国)、独立第7旅(马延守)、独立第8旅(孟宪吉)及四个炮兵团“为先遣入绥增加挺战之部队”,并请蒋介石派出中央军第13军(汤恩伯)、骑兵第7师(门炳岳)也入绥迎战。11月15日战幕正式拉开,包括阎应僖在内的中国军队,不顾天寒地冻,英勇反击。红格尔图首战告捷后,又长途奔袭,收复了绥北要地百灵庙,取得了“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第一次全胜。绥东抗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忱,有力得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旺,气为之壮”,全国各地、各界、各阶层纷纷组团到太原和绥远慰问。中国共产党也致电祝贺,称“百灵庙大捷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并派南汉宸赴绥慰问,赠送“为国御侮”锦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口战役要图</p> <p class="ql-block">2、参加南口战役</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卢沟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阎锡山受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辖第六、第七集团军共九个军、另四个师(含八路军三个师)、四个旅,负责晋、绥、察战事。阎应僖619团所在的独立第7旅,归属第7集团军(傅作义)第61军(李服膺)。 </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沿平绥铁路西进,进攻察、晋、绥。这样南口作为平绥线东段要塞和扼控冀、察、晋的咽喉,其战略地位日愈兀现。阎锡山先派第7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汤恩伯进驻南口迎敌,又电令傅作义率部增援。从8月7日起,中国军队在各个阵地均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反复冲杀,甚至一日之内守军伤亡1200余人。25日,日军坦克冲入居庸关,防守水头的独7旅阎应僖团伤亡惨重,退守怀来。27日张家口失守,南口守军背腹受敌,被迫突围。南口战役,6万中国军队奋勇抗击7万日寇的进攻,以3万人的伤亡,严重地挫伤了日寇(伤亡1万5千),打破了日寇妄图“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镇战役</p> <p class="ql-block">3、参加大同会战</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张家口以后即进犯山西,向天镇方面进攻。阎锡山决定集结强大兵团,待敌进入大同东面的聚乐堡“国防阵地”后,发动南北钳击,实施“大同会战”。此时,阎应僖团所在的独立第7旅,已归傅作义35军序列,集结于大同以北丰镇、得胜口地区待机。9月3日,日军开始向李服膺61军防守的天镇、阳高一线进攻。守军奋勇抵抗,拼死鏖战,多数殉国。10日阳高失陷,11日天镇弃守。至此,大同已丧失屏障,于13日被日军占领。阎锡山以李服膺作战不力,导致“大同会战”计划落空,将其处决,以儆效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战役之平型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4、参加平型关战役</p><p class="ql-block"> 天镇失守后,日军主力经蔚县、广灵向平型关方向进攻,意图抄雁门关后路。阎锡山调整部署,将战区主力全面南撤,在沿内长城平型关、茹越口、雁门关、阳方口的数百里战场,实施了“平型关战役”。该战役,历时一个月,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万余人。以39042人伤亡,致日军死伤8562人。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其中包括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预备队、辎重队的平型关大捷 ),迟滞了日军进攻。战役前期,阎应僖团所在独7旅,配合35军防守阳方口,后又随傅作义增援东线平型关、团城口阵地。由于茹越口守军203旅旅长梁鉴堂及以下数千官兵大部殉国(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牺牲了二百余名将军。梁鉴堂是山西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个将军,灵柩运回临汾时,万人空巷,跪地哭祭。其墓地现在临汾城北),日军突破了防线,攻陷了繁峙,威胁我主战场后侧。10月2日阎锡山遂下令全线撤退至忻口一线,以保卫太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忻口战役纪念墙</p> <p class="ql-block">5、参加忻口战役</p><p class="ql-block"> 忻口位于太原北面100公里处,是云中山、五台山之间的一个隘口,滹沱河、云中河在此汇合流过,是屏障太原的战略咽喉要地。</p><p class="ql-block"> 为争取时间部署兵力,阎锡山严令阎应僖团所在的独7旅、王靖国19军、姜玉贞(追赠中将)196旅, 阻止日军南进。独7旅先在代县以东警戒日军,掩护行营和19军撤退。后在宁武力阻日军,血战数日,马延守旅长曾亲率卫兵上阵死拼,最后退守轩岗一带。崞县方面,日军飞机、重炮狂轰乱炸,19军407团、409团、410团及守西关的独7旅刘连湘团全部为国捐躯,王靖国率余部突围。原平方面,“全区原平战最烈,三团只还五百人,据守三院十一日,玉贞旅长兼成仁(阎锡山《原平战役》诗)”,全旅四千官兵几乎伤亡殆尽。</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忻口战役正式展开,这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打击日军最重的一次战役。此役以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为前敌总指挥,傅作义为副总指挥,共投入13万兵力,以10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歼敌2万余人。面对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拼死抗击。仅正面战场南怀化阵地,就有中央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追赠上将)、第54师师长刘家骐(追赠中将)、晋绥军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少将相继英勇牺牲(电视连续剧《忻口战役》中皆有呈现)。陈长捷军长兼任师长的72师,4个团长全都战死沙场。战况惨烈程度,空前未有(原馥庭老先生由台湾回山西参加“近代史研讨会”后,曾赴五台山参观。途经忻口见抗日战场遗迹,回想此役有4万余官兵为国牺牲,至感悲痛,泣不成声)。战役开始后,阎应僖团所在的独7旅属左翼兵团,随赵承绶骑兵第1军序列,与八路军120师(贺龙)一起担负袭击敌之右侧背的任务。虽然日军始终未能突破忻口防线,但由于黄绍竑指挥的娘子关保卫战失利,太原以东门户洞开,致使我方处于腹背受敌境地,11月2日阎锡山下令,退守太原。阎锡山有《忻口战役》一诗:“忻口布防得从容,激战南怀血染红,假使娘关不失败,岂止廿三任敌攻?”而“布防得从容”,也有阎应僖的一份功劳。</p> <p class="ql-block">6、参加太原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11月2日,阎锡山开会商讨保卫太原问题(周恩来亦参加),提出了固守太原、依城野战的方针。傅作义挺身而起说:“弃土莫如守土光荣,太原城我守。”仅率35军213旅及阎应僖团等只有6000余战斗力的部队,布防省垣。由于第二战区副总司令黄绍竑、孙连仲、卫立煌不赞成依城野战,从晋北撤下来的中央军各部,均未进入既定国防阵地。傅作义孤城应战,虽然只坚持了3天,但却为第二战区长官部、山西省政府及重要物资向晋南转移争取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7、参加绥南战役</p><p class="ql-block">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阎锡山退守临汾,重新调整了战斗序列。阎应僖升任35军(傅作义)101师(董其武)213旅少将旅长,率第425团(李作栋 )第426团(郑海楼)参加了韩信岭阻击战等战斗,阻敌南下。</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日军从华北、晋绥抽调兵力,企图打通津浦线,台儿庄战役即将打响。蒋介石电令阎锡山反攻太原、归绥(现呼和浩特市),以牵制日军南下。阎以傅作义为北路军总指挥,指挥所部三十五军,并配属骑兵第六军、骑兵第二军、驻榆林邓宝珊部以及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等,发起绥南战役,反攻归绥。阎应僖率部从离石出发,经河曲、偏关向绥南挺进。我军先行攻占清水河、和林格尔两县城,再攻击至归绥以南60里的一间房地区。 战役自1938年3月发起,至1938年5月下旬结束,历时近3个月,往返近2000里,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此役虽未能攻入绥远省会,但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次反攻省会作战,已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重大影响,牵制日军步骑两个多师团,从战略上策应了徐州会战 。乡宁县云丘山八宝宫陆军第73 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中将师长高倬之立)碑文中“4月反攻绥远,间道北上,分兵挺进,不旬日相继收复清水河和林格尔两城”,记述的就是这段史实。</p> <p class="ql-block">  乡宁县云丘山八宝宫陆军七十三师抗</p><p class="ql-block"> 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阎应曾任二十三</p><p class="ql-block"> 军副军长,七十三师隶属于二十三军)</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移驻绥西五原,正式脱离晋阎。阎锡山电告傅作义,太原会战后划归35军的部队不许带走,于是阎应僖留在了山西。1940年阎锡山扩军,新成立了第23 军,(刘奉滨任军长,1941年梁春溥接任,1943年许鸿林接任),下辖73师(高倬之)、暂编39师、暂编40师。1942年3月阎应僖任23 军中将副军长。1943年阎应僖又改任第7集团军(赵承绶)中将参谋长。“百度百科”将此记为1945年,是不准确的。1943年8月19日,重庆国民政府铨叙部正式叙任阎应僖为陆军少将时,他的职务已是第7集团军参谋长。抗战胜利后裁军,晋军缩编为5个军,司令变军长,军长变师长,1946年初阎应僖改任第34军(孙楚)中将参谋长。此外,阎应僖还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p><p class="ql-block"> 1948年,临汾战役结束后,徐向前率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发起晋中战役。阎锡山下令组成以34军军长高倬之为司令的“闪电兵团”,实行机动作战。7月12日,34军军部在徐沟县大常村被歼,高倬之逃往榆次,阎应僖逃往小常村。16日阎应僖与山西野战军司令赵承绶、33军军长沈瑞一起在小常村被俘。被俘后,阎应僖在河北永年“华北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接受教育。1949年初获释后又回到太原,继续任15兵团(孙楚)34军(高倬之)参谋长,直到太原解放。解放后,阎应僖参加教育工作,任格外街小学教师,为太原市第一、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1961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阎应僖原配乌衣巷赵氏(他学徒时的中药店掌柜的女儿),继配西桥沟高氏,文革初期高氏曾被遣送回乡宁南阁村,我见过几次,人很朴实。阎应僖子阎兆明,又名文辛,进山中学毕业,1949年在北京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转业后任广东省中山县税务局计划股长,后在太原建筑学校、太原铁路卫生学校任教,1991年离休。其妻杨月清,乡宁城内仓崖上杨门之女,1948年山西省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毕业。曾任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助产师。1955年起担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1989年退休。阎应僖的长孙文洪,1956年生,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曾任山西中医学院针灸系副主任,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国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曾多次受到胡锦涛主席、李鹏总理、朱镕基总理的亲切接见。孙女文涛,1958年生,现任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肾内专业副主任委员。次孙文海,1967年生,大连理工大学硕士,1989年入电子工业部六所从事计算机自动控制研究工作,后到美国惠普公司工作。</p> <p class="ql-block"> 二、漂泊台湾的庞玉麟</p><p class="ql-block"> 庞玉麟(?----1972、2),乡宁城内仓崖坡(60年代城关公社所在地,就是他家的院子)人,官宦家庭出身。其父庞汉柱(原馥庭老先生在《乡宁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一文中称其为庞勉三,“勉三”应该是他的字吧)民国初年参加山西省文官考试,步入政界 ,30年代,曾任河北省赞皇县、献县,山西省灵丘县、榆次县、代县、朔县、岢岚县县长。其母杨氏(王景玲先生的姨母),出身名门(其家虽然住在仓崖上祠堂院,但并不属于仓崖杨家,而属于城壕杨家)。她的大哥杨道南(曾任昔阳县县长)、三弟杨凯南(曾任归绥县县长、华北剿总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陆军少将)、四弟杨正南(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少将专员),皆为乡宁历史名人。解放后在乡宁生活的只有她的二弟杨化南(字文甫),即杨培枝(赵继明的母亲)、杨巧姑(前些年住在临汾工人文化宫旁)、杨炳兴(新绛县邮电局退休职工)的父亲。解放前任过乡宁县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也在北京做过事,任何职务我不清楚,但还能记得他很魁梧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庞玉麟的出生时间不详,估计是1914年前后,北平辅仁大学毕业。抗战期间,其任职于第二战区的“洪炉训练委员会”,少将军阶。</p> <p class="ql-block"> 庞玉麟</p> <p class="ql-block">  洪炉训练始于1941年阎锡山在吉县克难坡举办的暑期进步训练班,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像洪炉一样,对其干部进行整体“铸炼”,成为“万能干部”。第一期结束后,阎锡山认为收效甚好,于是就成立了“洪炉训练委员会”,作为第二战区各种训练的统一常设机构。阎锡山坚持每天早晨6点,就集合受训人员,在洪炉台前训话(1968年,我曾去过克难坡一次,洪炉台前刻有阎锡山的《克难坡感怀》诗:“一角山城万里心,朝宗九曲孟门深,乾坤俯仰无终极,愿把洪炉铸古今”。 克难坡的洪炉台比乡宁的洪炉台小,后来被拆,前几年听说要重修),并亲自制定“会训”,亲自撰写“洪炉训练歌(歌词为:高山大河,化日熏风。俯仰天地,何始何终。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人才是宗。万能干部,陶冶其中。人格气节,革命先锋。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自动彻底,职务维忠。抗战胜利,复兴成功)”。从1941年到1945年7月,阎锡山先后在克难坡、吉县、乡宁、隰县等地共举办61期洪炉训练,轮训了2万余人,加强了对干部的统御,对维护其统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山西吉县克难坡烘炉台广场</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庞玉麟任山西省训练团(培训县长、专员的机构,教育长智力展)教导处处长,曾任洪洞、蒲县、浮山县县长的王炳章(失掉联系的地下共产党员,在任乡宁县著名的“流动工作队”队长期间,曾秘密往八路军输送12名队员)任教导处的副处长,这说明庞玉麟的级别至少高于县级。《乡宁县志》中只说庞玉麟“1946年至1948年,任万泉县解救团团长”,这也有可能。所谓“解救团”,是抗战胜利后阎锡山为加紧推行“兵农合一”制度,搞所谓“村村解救,家家安生,建立兵农基础的人心政权”,而派出的工作团。团长基本上都是抽调高官兼任,庞玉麟可能就是牵头下去走走。</p><p class="ql-block"> 太原解放前夕,庞玉麟以看望其三舅父杨凯南(北平朝阳大学毕业,1945年至1949年任绥远省首县归绥县县长,1949年9月追随董其武将军参加起义。解放后曾任水利电力部人事司、工务司、劳资司副司长,文革中病逝。平反后,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名,乘飞机脱离太原前往绥远。同行的是其夫人杨锦璋及约5岁的养子。</p> <p class="ql-block">  庞玉麟夫人杨锦璋(杨慧璋)</p> <p class="ql-block">杨锦璋(慧璋)(1915----1954),出身于乡宁城内仓崖上杨门,是我祖母杨散心的堂妹。其3个胞弟均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同为高级知识分子,对社会皆有贡献。大弟杨钊,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平壤诊疗所所长,北京铁路局天津铁路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铁道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其夫人是乡宁教育界名人阎春洞先生之女阎卿贤老师。二弟杨鈜(培宏),曾任甘肃省酒泉地区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理事。其夫人是乡宁名人王灿章、王炳章的兄长王焕章的女儿王凤昭,甘肃省特级教师。三弟杨培民,曾任襄汾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连任数届县政协副主席。其夫人是文振家老师之妹文清爱,曾任襄汾县科协主席。庞夫人还有个胞妹杨培芬(原名杨代璋,1918年12月生),被送给姨夫杨道南作女儿,她就是前面提到的原馥庭先生的夫人。我的堂叔王续家90年代到美国探亲时,曾与她见面。原馥庭(1914年生)河津县里望乡和井村(现属万荣)人,抗战期间始任阎锡山秘书,随阎到台湾后一直是首席秘书。1960年5月阎病故后,先后任蒋介石、蒋经国秘书,少将参议。他热心支持三晋文化研究及乡宁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去年我的老同学阎灵娣赴台湾访问时,他不顾97岁高龄还与其晤面,共进晚餐。</p><p class="ql-block"> 庞玉麟到绥远后,又辗转到达北平、广州(乡宁民间有庞母曾在广州街头卖过油糕的说法),最后去了台湾任少将参议。1952年,台湾当局以为阎应禧已被“匪”杀害(我手头就有本书将阎应僖列入晋中战役被击毙人员之中),所以将庞玉麟以乡宁县第一候补人递补,成了“国大代表”。1972年“总统府公报第2395号”公告:“ 第一届国民大会山西省乡宁县代表庞玉麟于民国61年2月20日病故,自应依法注销其名籍”。庞玉麟的死讯,当时《参考消息》报曾予以报道,我曾亲眼看到过。庞玉麟在乡宁的本家亲属,我只知道有他的三个堂兄弟,一个是庞缤赘、庞全赘、庞虎娃的父亲庞玉生,一个是庞其芳(王崇德、王晓德、王崇枝之母)、庞金斗的父亲庞明生,一个是庞友亮(石狗子),其他不太清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材料,系我多年搜集,并经多方比对、印证,力求能逼近真相,还原历史。阎、庞二位均为政治人物,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说,我只是据实直述,文责自负。乡宁阎春洞先生,有一幅名联:“文尚实,实事求是,不以文害辞,辞害义;史求直,直笔以述,务求史可法,法可行”,我愿与大家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