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刻盘记忆

踏雪寻梅(美)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大学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刻盘记忆</p><p class="ql-block"> 钱玉珍 </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在全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认识的加深,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关注。我不由想起摆放在家里书架上的陶瓷刻盘和花瓶,想起了难忘的大学生活,特别是“叮叮当当”的刻瓷声在耳边响起。</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八年,我从事工会工作,那年,有幸考上了山东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在济南进行两年的全日制学习。学院主要设两个专业,一是工会学;二是群众文化管理。学员主要是从事工会、工人文化宫、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还有一部分学员是党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当时,正值国营企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企业文化欣欣向荣,丰富多彩。所以,来自全省的工会工作者,大多是多才多艺,思想活跃。两年的朝夕相处,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还有令我难忘的手工刻瓷。</p> <p class="ql-block">  “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来自淄博的一位同学说。他说:“山东淄博有着8000多年陶瓷生产史,特别是本世纪80年代,刻瓷在淄博大地上如逢春雨,竞相怒放,绚丽多姿,在海内外瓷坛上独树一帜”。他在家受此影响,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他喜欢上了刻瓷,并有一定的刻功。他把这个爱好带到校园,在课余时间进行刻瓷,“叮叮当当”,一阵悦耳的敲击声引来了同学们的好奇,把大家吸引到了他的面前,只见他埋着头一手拿小锤,一手拿刀,使刀垂直于盘子,拿小锤小心敲打尖刀尾部。清脆的刻瓷声,同学们看着看着,兴致也越来越高,纷纷拜淄博同学为刻瓷老师,并称他为“大师”。随之,整个学员宿舍楼回响起叮叮当当的刻瓷之声,声声入耳,连绵不断。</p> <p class="ql-block">  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手工艺术珍品。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与现代相近的刻瓷艺术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常在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清廷农工部工艺局镌瓷科的工匠就以特殊工具,把皇帝的墨宝进行雕刻得以保存。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相互帮助,虚心好学。首先,“大师”热情的从家乡淄博给大家带来了所需的工具,如:尖刀,宽刀,小锤,沙箱,刻瓷用盘等。然后耐心的教给刻瓷制作的工艺流程。从最基本的白色瓷盘上进行入手制作实践,在盘子上刻名人字帖,山水画以及肖像等,同学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临摹到创作。“大师”说:“拿小锤小心敲打尖刀尾部,用力要适度。用力太大,可能会把盘子敲碎,用力过小则刻不上,刻进盘子内部深度约0.5毫米。要通过对刻刀的提按、顿挫、捻转等技法的熟练运用,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给同学们先做示范,用尖刀刻出画的轮廓线,使尖刀在线上移动,形成无数密集的点。再用宽刀刻出字的轮廓线以内的部分,然后用清水洗净盘子上的颜色并用抹布擦干再上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讨和实践,学习刻瓷的同学陆陆续续出作品了,看到自己的处女座都按捺不住成就感,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同学们从中切身体会到:瓷器本身只是器,当在上面注入思想、赋予文化,陶瓷即内蕴灵动,又点通灵犀。</p> <p class="ql-block">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进步快,必须连好刻线条,但大量练习刻线条,这是一个枯燥又考验耐心的过程。所以,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平淡的心,每刻一线,都要凝神静气,十指发力,一刀下去即成定局。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家在青岛,出生于50年代,是我们班比较年长的老大哥,对山东刻瓷也有些了解。他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郑惠民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从事刻瓷的专项研发,淄博陶瓷艺术家张明文先生在此学习后并快速发展。”所以,刻瓷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成熟稳重,心静气和,神力内敛,进步快,随着他的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一件又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不断呈现。有一个黑色酒瓶,形状微扁,这个款式和颜色我特别喜欢,心想:如果在上边刻上字和图案不就成花瓶了吗?他得知后,把酒瓶放在手中仔细端详着,因为刻瓷不比在纸上绘画,可以随意更改,因此雕刻前先要明确立意、仔细构图,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动手。他选择了“清赏”“高洁”四个字刻在酒瓶上,最后把刻好的字涂上黄色颜料,一个精美独特的花瓶诞生了。我们组的组长是同乡,他把徐悲鸿先生所作的《神骏图》,临摹在白白的瓷盘上,然后以刀代笔,以瓷为纸。在瓷盘光亮的映衬下,刻刀凿下的细碎刻点拼绘成了一匹精神抖擞向前奔驰的骏马。瓷盘中的马肌肉强健,有形有体,刚劲有力,鬃毛飞扬,精神抖擞,刻刀之下赋予一个普普通通的瓷盘新的生命。他把这件倾注心血的佳作,赠送给了我的爱人。1989年重阳节快到了,给老人买什么礼物好呢?我忽然想起了刻瓷,把盘子上刻“松鹤延年”送给老人多有意义呀,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结合起来画,寓意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等,寄托着我们对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我的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许,有一位兖州同学自报奋勇,担起了给我刻作品的光荣任务。一件体量不大的精美刻瓷作品,对于同学们来说,既是初学者,又要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刀雕凿刻才能完成,有的手磨破了,有的不小心还迸伤了面部。当这位同学把作品展现到我面前时,只见瓷盘上苍松浓郁,苍劲有神,清流湍息,一仙鹤张开美丽的双翅正翩翩起舞,形态极为生动。上边署名竟是我,同学的良苦用心,批评之意,我不由感到惭愧。我们班有四位女生,当时,课余时间以织毛衣、钩花为主,错过了学习刻瓷的最佳时机。现在想想有些懊悔,如果当时学刻瓷一直坚持下来,说不定能成为一名刻瓷传承人,会在泗水大地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 1990年7月我们毕业后,淄博的同学写信说:“淄博市1990年成立了刻瓷艺术家协会,同年12月,淄博市老年刻瓷协会诞生。一批优秀的专业、业余刻瓷艺术家脱颖而出,遍布全市的刻瓷爱好者,都拿起了刻刀,在这一崭新的艺术领域中开拓进取,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真为这位同高兴,并祝他早日成为刻瓷大师,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在庆祝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喜庆日子里,我在山东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已经三十五年,礼赞劳动、初心不变。三十五年的时光足以让记忆泛黄,却也让某些画面在脑海里显影得愈发清晰。站在人生这个节点回望,才懂得校园时光最珍贵的不仅是知识的累积,同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人生风景,成了生命交响曲中不可替代的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