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笔』中国海派画家的艺术风格与辐射途径……</p><p class="ql-block">文/唐明</p><p class="ql-block">在“海上生明月”的沪上,于繁华的清季半殖民地的上海,滩涂一拢形成石库门的旧址。由此构成条条框框,一个个里弄街衢,凭空特立而出现了一个所谓风华绝代的“海派”,秉颐挥毫,颖尖灿书,绘之妙殊画境,耕此卓尔不群,纸帐铜瓶,砚田钿头,俨若云篦击节碎般,印章盖向沧浪界,墨范就里,徜徉其间,篆草燕遇,隶碑飘逸,螺纹孔章,主宰着非黑即白,颜色曙红一漂纸样,描出花鸟虫鱼朱磦丹青,团团丝雾在临案琐绘上,梦挑蝶魇卧游芹畦一念,泠鸢一折纸般盈盈一握,在一水间触及云霭生烟,恰自一个个租界,似亭子间的旋动中徒无千篇一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样承继赓续,画蝶状山绎水,在罗纱尘世的悲欢离合下,由是绛帐攀蚊翅蝇爪,勾勒出浮光掠影。</p><p class="ql-block">说白了,是古代文人画的余脉,依波存根、蓄势待发,各自敷衍成一家,形成宠大益彰盖说的“海派”,与北上的“京派”相对峙,抵达两座书画仙峰。高士雅集于荟萃之地,如群英会般画廊林立,俊才杰立,出手不凡,脱手而得写意画与坊间人物,似水照韶光比翼双飞,从而再创清末民初,乱世诡谲多变惊异卓显的奥义与辉煌,愈为出格之乱世,则群星竞开,百家争鸣,因之构成“海派”一路,在书画界堪称传奇话本上所说的琥珀色醉,更彰显神仙妙境。如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三熊四任,各执一词绽放,由此盛开,乱世盛世!</p><p class="ql-block">艺术史上通常把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潘天寿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中将“海派”划分成“前海派”和“后海派”。“前海派”有“三熊”(张熊、任熊、朱熊)、“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赵之谦、虚谷、蒲华、钱慧安、胡公寿等。“后海派”以吴昌硕为领军,有陈师曾、陈半丁、王一亭、潘天寿、钱瘦铁、王个簃、诸乐三等。吴昌硕作为“海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从“前海派”跨到了“后海派”。现摘引如下:</p><p class="ql-block">——任伯年洋为中用的画法,直接启发了徐悲鸿用西方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文人画的写意传统,得出“写实主义足以治疗空洞浮泛之病”的结论,并称“近代画之巨匠,固当推伯年为第一”。当吴昌硕看到赵之谦的画赋色鲜活,任伯年的画也浓艳夺目,遂在他的花鸟画设色上做出更为大胆的举动,直接用西洋红颜料入画。因西洋红色深浑厚,与雄劲苍古的金石趣味甚为相融,从此弃了胭脂。陈师曾将吴昌硕用色之法授予齐白石,促其“衰年变法”,开创了“红花墨叶”一派新风。从齐白石的“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句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吴昌硕感激涕零的真情。郑曼陀在商业广告画上独创性地发明了一种擦笔水彩画法,将素描与色彩结合起来描绘上海时装美女,形成写实细腻、色泽明净的月份牌画。吴友如在《点石斋画报》的新闻时事画中将西洋画的透视法运用到中国画的线条表现上,为晚清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大量生动又精美的图像。</p><p class="ql-block">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从欧洲和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画家,如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刘海粟、徐悲鸿等人,采用外来画种改造本土传统绘画的方法,促使中国绘画从传统形态快速走向现代。这种变化已不局限于笔墨技法与色彩运用,更是体现在画家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绘画样式等方方面面。他们既画油画,也画中国画;既是画家,又是教育家。教育与创作的结合,师徒式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式的教学,给“海派”带来更大规模的发展态势。“海派”中还有几位特别人物,如高邕、胡公寿、王一亭等是绝不可忽视的。他们兼善书画,还是艺术赞助人。杨逸写的具有绘画史研究价值的《海上墨林》是在高邕资助下才得以出版的。任伯年如果没有胡公寿的倾心荐举,就不会有他在上海的显赫地位。吴昌硕如果没有王一亭的鼎力相济,也不可能很快在上海立足发展。有意思的是,胡公寿又是任伯年的弟子,王一亭又先后是任伯年和吴昌硕的弟子,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有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大城市中才有可能产生。海派画家之间的互助后来扩展到画家群体给予社会的回报。钱慧安、高邕、蒲华、杨逸、黄宾虹、吴昌硕等创办和参与的豫园书画善会(1909年),采取举办画展发售书画券,开奖赠送书画作品的办法,将所得券资悉数充作善费,用于救济灾民和穷人,每月举办一次,最盛时吸引近200名画家参加。吴昌硕在1912年定居上海后,也与张之祥、胡公寿、蒲华、陆廉夫、吴秋农等举办书画赈灾义卖。</p><p class="ql-block">“海派”画家原本来上海是卖画谋生的,之后他们用捐画筹款的方式反哺社会,体现出画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道义,极大地改善了“海派”名声,提升了海派画家的社会地位。“海派”画家的移居将“海派”精神也扩散到了东西南北。吴昌硕的弟子陈师曾、陈半丁到北京后成为“京派”画坛的奠基人物,并称“二陈”;潘天寿在画艺上得到吴昌硕指点,返浙江后执教于杭州国立艺专,成为“新浙派”的领袖;岭南派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离沪后在广东创办了“岭南画派”;吴昌硕的弟子河井荃庐将海派书画引进东瀛后,影响了日本几代书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