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友如先生所画仕女图</p> <p class="ql-block">《吴友如画宝》</p> <p class="ql-block">『短评』由海派大画家吴友如笔下所呈现的万紫千红及灯红酒绿与《吴友如画宝》乃构成繁华十里洋场的姹紫嫣红</p><p class="ql-block">文/唐明</p><p class="ql-block">吴友如,家赤贫,自幼研绘,博古灿今,初游弋于苏浙两湖一带,广交绘友,拜师无数,嗜好成癖,乃遍临诸画艺,学范垂成。其画质风遂扩,集众家之长,百艺景范,妙不可言。时“洪杨之乱”已势不可阻挡,已呈星火燎原,茁丽璀璨夺目,波诡云谲而天下大变,乃彰显扬灰成山、聚穴鼎盛之况,盖无人能匹。故其曾给“太平天国”——作过卸用画师,待兵败,乃潜至上海,以卖画为生;并成为海内皆知之大画家,乃“中国连环画鼻祖”之一。其作品率为世间万象俱备,盖能所能及者,均可入绘。凡画人间诸元,无一不精,尤致善津逮罗列,或无所不包!虽草虫花鸟山水人物兹奇态别出而画者无虞,内容宽泛冗余杂驳诸物皆擅。</p><p class="ql-block">当时,沪上万国租借纵横捭阖,交轨电车叮叮咚咚作响,军阀共计群雄并立,帮派势力齐涌咸聚,真可谓你方唱罢,我方唱,均割据一方,有凤来仪。西洋景横行,泊来货齐涌,四处围堵争秀,大烟馆、赌场、竞拍场、角技场、跑马场、动物园、外摊、斗牛场,高楼林立;霓虹灯照亮不夜城,向来箫瑟处乃以歌舞升平取胜,上海因此遂成为——冒险家的乐园,灯红酒绿,闪烁熠熠生辉,红男绿女彼此争奇斗艳。而股市、律师楼、买办所,大亨、掮客、吃白相的,乃至于各行各业的洋货店、西餐厅、酒吧、舞厅、俱乐部、西洋妓院、歌舞剧场、电影院、夜总会、钱荘、银行、百老会、大世界、花店、时装店、百货店、寄卖行、旗袍店,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林林总总。</p><p class="ql-block">盖如是,由诡异多变的画风、囤积居奇所构成的——海派大画家吴友如,其笔下所呈现的“万紫千红”及“灯红酒绿”,乃至与之《吴友如画宝》所盛行而带来的无限描绘之场景,堪称旷古未遇,遂呈现出一种畸形蜕变警幻或魅力无穷的“繁华十里洋场”之姹紫嫣红,可丝毫无疑,其作品表现的内容而与时俱进,无不随日光流年和岁月留痕,在这样一个无所不用其极中于目光追逐逝水年华的影相上,构架出奇态变幻及匪夷所思,使中国画以此类推,造成了“花乱渐于迷人眼”的嬗变,或逻辑审美倾向上的歧义,在有的放矢中攫取另类的辨识感,而同时产生了一种笔墨运用中的无主题变奏,在国画由此及彼的视界从本质上具备另一种“革命”性发端与艺术取向的初步,进而升华出以《吴友如画宝》为代表的——“新新人类”在中国画艺术与技法的崛起,这同时毫无质疑的存在,并非“存在与虚无”,而是真真切切之存在,并在毫尖笔墨运用上同时也发生了质变,与以吴友如为代表的最先一代连环画的兴起。</p><p class="ql-block">它毋庸置疑产生了内心的营造而呼应出对其当时构成国画的改良,以及新新海派的浓缩与勃兴,对一次新新国画的变革带来了一次无可奈何,然后又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画革命。我们之前许多美术评论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将吴友如先生视为一个海上风俗画家或市井画家,这无疑是完全无视或不可动摇的悖论,然而我们现在必须予以纠正。就吴友如而言,其无奈恰好成就了其中国画变革的先驱与地位,可以说其是真正意义上自觉改变中国画对应上海这一市井变革后产生都市国画之路必然变革的“第一人”,故此也因其不断实践与认知在感同身受中,抉择了其画意的不凡与存在的真知灼见,所以评者认为他无疑是走出传统意义绘画中的第一位身体力行者。</p><p class="ql-block">毕竟,是其第一次将视野投向类如海上生明月的现代都市攫取视界,遂构成以此类推,盖若西洋景横行的沪上,在海上这一文化交融,东西方艺术碰撞乃生发的泊来货齐涌,凡如评者上述所言:“……四处围堵争秀,大烟馆、赌场、竞拍场、角技场、跑马场、动物园、外摊、斗牛场,高楼林立;霓虹灯照亮不夜城,向来箫瑟处乃以歌舞升平取胜,上海因此遂成为——冒险家的乐园,灯红酒绿,闪烁熠熠生辉,红男绿女彼此争奇斗艳。而股市、律师楼、买办所,大亨、掮客、吃白相的,乃至于各行各业的洋货店、西餐厅、酒吧、舞厅、俱乐部、西洋妓院、歌舞剧场、电影院、夜总会、钱荘、银行、百老会、大世界、花店、时装店、百货店、寄卖行、旗袍店,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林林总总”。凭国画质风用来表现这一主题,亘古不变反悖逆于当下,迄今则变又以国画用于描绘此场景者,并且熠熠生辉、栩栩如生的画意犹如仿佛,吴友如堪称古今之外堪以国画表现此一形式的第一个,这同时也毋庸置疑,他是国画改革的先锋与前驱,别无他人,至少仍以其在现当代国画创作中尤其人物百态在市井中的场景,画得如此鲜活并与都市场面和构图相得益彰,一如笔下林林总总之众生,在之颖灿研描上“千奇百怪”,万象归一不谋深算而罗织左右乃随手画出,作为画家吴六如堪称异绝而不同与非凡,这同样是别人迄今仍无法做到的,此誉也构成了《吴友如画宝》的致力独绝和绝乎仅有,不一而同与殚精竭虑,以及在中国画境界的创新或卓尔不群与非常孤单,仅凭此运筹帷幄与绘技圆熟,如信手捻来,绝对也是独一无二,毫不争辩说在市井人物与各类建筑构成上吴友如先生,无疑是开了一代先河。</p> <p class="ql-block">吴友如(约1840~1893年),清末著名画家。名嘉猷,字友如,别署猷,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工人物、肖像,以卖画为生,曾应徵至北京,为宫廷作画。咸丰间避兵定居上海。中国时事新闻风俗画开创者,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画家,曾文《点石斋画报》,设有“吴友如画室”,独创《飞影阁画报》。作品逾千。</p> <p class="ql-block">吴友如自幼喜欢绘画,勤奋好学,能融合清代名画家钱杜、任熊等人的画法,乃自成一家。擅长人物肖像画,以鬻画为生。吴友如的绘画以描绘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为主,大则如中法战争、中日台湾之战,小则有邻里斗殴、怪闻趣事,还有不少反映西方科技、人物、建筑、景场、文化、风俗、交际、经济、商贸、租借、生活等新事物的画幅。为适合石印制版,所画均以线条描绘,黑白分明,画风工整,构图繁复。仕女形象消瘦柔弱,面部画法受同时代画家沙馥影响,称为“沙相”;建筑物、舟车的描画吸收了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是一位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的石印技术结合的画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p> <p class="ql-block">吴友如曾应召至江宁(今南京),绘《金陵功臣战绩图》。清光绪十年(1884年)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名噪一时。内容以时事画为主,笔姿细腻,对清廷的腐朽统治、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反抗,都有所反映。光绪十六年(1890年)独资创办《飞影阁画报》,该刊形式与《点石斋画报》类似,但内容着意于仕女人物,新闻则偏于闾巷传闻。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月,《飞影阁画报》出至百期后易主。同年秋改出《飞影阁画册》,每逢朔望出版,出至第十期时,因病去世。他主持的这两种画报,均为新闻性画刊,是研究风俗民情的重要参考资料。吴友如逝世后,上海璧园会社以巨资自吴友如哲嗣处购得画作1200幅,编成《吴友如画宝》传世。</p> <p class="ql-block">由吴友如任主笔的《点石斋画报》,由英国人美查开办的点石斋书局印行,创刊于光绪十年五月,每月出3册,每册8页,封面用彩色纸,图画为连史纸石印,随《申报》附送,每12册为1辑。其他作者有张志瀛、田子琳、金蟾香、何明甫、符艮心、周暮桥、金耐青、戴子谦、马子明、顾月洲、贾醒卿、吴子美、李焕尧、沈梅波、王剑、管劬安、何元俊、金庸伯等。</p><p class="ql-block">内容大致可分为6类;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反抗;②清末统治者的腐败;③民间疾苦;④上海市民生活百态;⑤民间传说故事;⑥世界大事、域外风情。全部作品约4000余幅。继之而起的还有《飞影阁画报》、《飞影阁画册》、《新世界画册》等多种。</p><p class="ql-block">《申报》评论吴友如,“所创石印画图,其用笔惨淡,经营布置缜密,洵称独步一时,故能风行中外。”被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誉为“世界古今大插图者和中国美术史上伟人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