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湘西是封闭千年的古老地方,传说中有许多未解之谜。五十年以后,机缘巧合,最近去湘西四大名鎮之一的泸溪县浦市镇,去拜访当年我的精神偶像杨圣金老师,在浦市镇仔细寻找50年前的蛛丝马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渡江码头画渡船、江东寺山水速写稿,在喧闹的市场用手机摄影,用硬笔画街景、人物速写稿,所到之处极尽联接童年的记忆,也偶遇到湘西巫傩文化傩面具的传承人刘明星老师及其儿子刘涵,也算这次不虚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 说起与泸溪浦市的缘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随父母下放农村十年,文革时期父亲工作调整,被分配到辰溪县方田公社高桥中心小学当校长,母亲也跟随父亲从县委招待所到学校所在地插队落户。就是这个原因,父母把两岁多的我,4岁多的姐姐一起,到达这个偏辟的小乡村,我成了年纪最小外来户。在这里,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代。也经常往返浦市、江东、高桥小学,赶集、走亲访友、旅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我生命的美好记忆。感恩杨圣金老师及他的时任大队书记父母亲,田继德老师等许多老师,是他们在我们人生最困难、最黑暗时伸出援手,给我播下理想的种子,点燃对生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很快,一愰近五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了花白老头,这是岁月的痕迹。明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前借回辰溪的机缘,再次到阔别五十年的地方走走看看。不过这次喜忧参半,喜的是遇到最好的老师和偶遇想遇见的人,伤感的是,再也回不去从前了。那个曾经穿流不息、 熙熙攘攘的大码头,再也悄无声息。当地政府在沿河重修了防洪大堤,集防洪、市民休闲娱乐多功能,大堤两端堵死了汽车的进入,事与愿违,原先游人如织的景象,却因交通不便利,让防洪堤成了摆设。那记忆深处,浦市古镇沿河那条著名的磨得乌黑发亮的青石板网红街,被管理者拔掉重修,殊不知这些藏着岁月痕迹的、刻着传统文化基因密码的古老临街商铺,散发着人间烟火味道的茶馆、酒铺就是最珍贵的宝贝,被当作草芥丟弃。政府缺乏高人经营,本应该修旧如旧,留住原住民,变成了花5亿重金拔掉重建,这些搔操作,让以前人声鼎沸、人来人往的古街古镇,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p> <p class="ql-block"> 在与他深入交谈的过程中,得知他从泰国回国,他在泰国有一份心仪的工作,且成家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次回湘西浦市是应父亲的催促,继承非遗文化传承,在国内要呆三至五个月,弄清巫傩文化傩面具的制作工艺过程,担当起文化传承的大任。</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来,他很伤感。浦市曾经熟悉的玩伴、同学很少,走在浦市二中那个曾经戏嬉、玩耍的地方,沟起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唯独不见的是儿时玩伴的踪影。曾经人流如潮的街景,茶馆热气腾腾的样子,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都荡然无存。我与他很有同感,聊起我的童年,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此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味道。在这里呆了一个多小时,知晓他爸的活动时间,期待次日与他的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刘明星的儿子刘涵对我说:乡愁是什么?既怕失去,又得不到,最终要失去她,这就是乡愁。这也是他作为海外游子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故乡的深刻体悟吧。</p> <p class="ql-block"> 次日在预定时间,我见到朝思暮想的杨老师,他是当地人,曾经在这里读过高中,在银行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我再次来到傩面具店铺,见到了傩面具非遗传承人刘明星和他的儿子刘涵。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神秘的巫傩文化背后的故事。下面,我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述巫傩文化傩面具非遗传承人刘明星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谭晓卫:刘老师,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傩面具是干什么用的,在什么场景应用得多?</p><p class="ql-block"> 刘明星:傩面具是湘西巫傩文化戏的重要文化载体,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盼雨求雨,土地公公、土地娘娘,乞求五谷丰登,都是老百姓实际需求,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给造一个什么东西。在湘西地区,每年3月初5就是傩神节,老百姓希望以这种方式降妖除魔,祈福平安。其次在中元节时这些面具用得比较多,是祭祀先人用的礼器的重要载体和方式。</p> <p class="ql-block">2.谭晓卫:你的傩面具一般用什么材质雕刻?都塑造了哪些神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刘明星:雕刻傩面具的木材很多,一般的用樟木制作面具,也有的用梧桐树木制作,这类材料比较轻,便于佩戴。如果要塑造图腾的话,可以用千年炭化阴沉木雕刻作品。主要制作巫神的形象,常见的有福禄寿,三星献瑞,传统的喻语雷公电母、牛头马面、开山神、先锋小姐等。另外,傩面具还用于神仙和图腾形象的制作,如用樟木雕的羊神、狗神,如吞口图腾,用于辟邪纳福。</p> <p class="ql-block"> 3.谭晓卫:刘老师,你刚开始如何学习制作傩面具的?如何进行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刘明星:我的作品都是原创的,没有抄袭、复制的成分。年轻时,跟着人物雕刻师傅雕菩萨,雕过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对傩面具的原创打下深刻基础。与此同时,我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基础,学习过美术,吸收过传统艺术,传统色彩,大红大绿,黑白分明,视角冲击强,冷暖色变化,正统人物用暖色调,反派人物用冷色调,爱僧分明,色彩层次感,高光,过渡,对比色,大的基调定后,求变化,受光面亮,北京、上海专家到浦市观摩后,非常肯定色彩,已经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本人受佛、道影响,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 4.谭晓卫:刘老师你的木雕老师是谁?</p><p class="ql-block"> 刘明星:我拜的木雕造形师傅名叫王子军,开光点将(通神的东西),用鸡用笔,这些必须师承,别人不会告诉你,许多师傅会留一手,教会徒弟,我饿死师傅的传说,另一名师傅叫汤明泽,负责倒摸具的活,由师傅提供素材,供徒弟参考摹仿。</p> <p class="ql-block"> 5.谭晓卫:刘老师你有哪些对傩面具有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我画过素描,色彩,后学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后面到陶瓷厂搞美工,落实政策到泸溪县石里坪南村知青下乡11年。1977年,后面浦市陶瓷厂搞美工,由于地主成份不好,招工招干受限,大队书记不准到瓷器厂,后面经过做工作,还是去了瓷器厂工作,为傩面具制作打下了伏笔。当时年轻,借着师傅教给我的手艺,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雕了许多物件,当时有的物件送了人,别人也没有给钱,但是雕多了,就有成就感,名气也大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6.谭晓卫:为什么能够坚持走文化传承这一条路?</p><p class="ql-block"> 刘明星: 我拜师学习艺术,非常虔诚,没有功利性,我现年75岁了,我一直坚守这个正道,非常专一,非常专业,别人叫我傩面具痴子,就是将一件手艺做到极致,没有热爱、没有专一,没有坚守,肯定做不好。在当今利益至上的社会里,做公益、做传承是需要勇气的,是要不为利益所动,排除一切压力和非议。既然选定了这条道路,就坚定地走下去,将来身体原因做不了,就要儿子扛起这份传承责任。这不,我特意把儿子从泰国叫回来,把自己的理念、技法传授给他。这也许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离开店铺,我与杨老师回到旅店浦市醉酒店,欢快畅聊,双方都带着激情,仿佛穿越数十年,回到那个天真无邪的年代。回忆是美好的,但现实很骨感,我们都不再是那个英俊儿童、少年的形象,带着沉甸甸的感受,满满的收获离开这个千年古镇,也许退休后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