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续前篇(2),本篇记录3月20日从山西黎城~黄崖洞景区~大寨的经过。全天210公里,全程1292公里。</b></p> <b>第四天3月20日,山西黎城~黄崖洞~昔阳大寨。全天210公里,全程1292公里。</b><div> 早上7点半宾馆吃早餐,8点装车出发。今天主要去原来的一个老单位(现在已经废弃了)看看,怀旧一下。另外要去红色景区——黄崖洞参观,再到大寨看看,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红色记忆。</div> 走太行一号公路。8点33分来到太行丹泉小镇。主任电话联系接待人员,我们就在小镇里逛逛。<div> 【在三晋大地的“心脏”地带,隐藏着一条令人惊叹的旅游线路——<b><font color="#39b54a">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长治段)</font></b>。这条全长277公里的路线支线及连接线710公里,连接壶关县、平顺县、黎城县、武乡县连通多个旅游景点及特色旅游村庄,基本形成了“红色记忆文化、峡谷山水旅游、古色遗风体验、康养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圈。】</div> 小镇里没有游人,也没看见工作人员。 8点50分回到老营区继续等待。 终于等来了联系人。现在这里的大门钥匙由老乡保管,他专门赶过来给我们打开大门。 走进院子,残破的景象令人感慨。当年生机勃勃的军营,现在人去楼空,门窗破碎。 池塘里的水长时间没有清理,水质浑浊,颜色发绿。 后院里已经长满了荒草,很久没人打理了。 这是当年的办公楼。原来的单位随着大裁军的需要和军事科技的发展退出军队序列。回到老部队的感觉真好! 上图:曾经的机关大楼;<div>下图:曾经的机关食堂。</div> 2005年夏天随工作组来过这里,一晃20年过去了。 9点20分来到源泉村烈士亭看看。 这是2005年在这里拍的照片。 现在的烈士亭,经过了维修,少了历史感。<div> 烈士亭为三重四角亭,三角形制,上两层飞檐挑角,古建风格,下层牌坊式造型。1946年1月,源泉军工化工厂接连发生两起爆炸事故,致9名职工光荣牺牲,第十八集团军为这9名烈士立碑建亭,留作纪念,见证烈士的丰功伟绩。</div><div> 1944年,全国抗战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武器装备亟待扩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八路军军工部决定将位于百宝峧深山中的化学厂迁移至生产和交通条件都比较便利的源泉村进行扩建。生产厂房设在玉皇庙,从八路军中抽调了一些青年战士,又从各根据地运来不少设备,全厂拥有了2套硫酸、4套硝酸、1套硝化棉生产流程装置,干部职工有500多人。为了保密,当时对外称“太行青年学校”。</div><div> 源泉化学厂建成后,经过多方努力,开始批量生产无烟火药,月产量从最初的几十斤、上百斤,一直增加到几百斤、上千斤。同时,源泉化学厂再次运用“土法”并冒着随时爆炸的危险,试制成功双基发射药和俗称“黄色炸药”的军用烈性TNT炸药,结束了八路军只能生产低级火药的历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div><div> 爆炸事故发生后,由于受生产条件影响,1946年化学厂被迫迁至河北省武安县和村重建。当年冬天,又转迁至左权县隘峪口村,改建为晋冀鲁豫军工七厂。其中,原炸药厂部分职工重返源泉旧址,作为军工七厂的一个分厂再次组织生产,于1947年6月最终迁离。迁离前,以“十八集团军总部军工部化学厂”名义为生产建设中牺牲的9名烈士立碑建亭,留作纪念。70多年过去了,烈士亭无声矗立在玉泉山脚,源泉河头,成为那段历史的不朽见证。<br><div> </div></div> 亭内正中立有一丈余高的塔形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九位烈士光荣牺牲纪念碑”11个苍劲大字。 第十八集团军与八路军的关系——<br>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代表于1937年2月9日在西安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商讨国共合作的主要问题。<br> 8月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font color="#39b54a"><b>陕甘宁边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font>。<br>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将北伐战争时被撤销了的第八路军番号授予我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委任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br> 8月2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签发《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公布了八路军和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以及所属各旅的番号;并委任了各级主官。这成为八路军诞生的标志。<br> 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第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br> 9月26日,毛泽东指出,十八集团军是战时序列,八路军是平常称呼,现在各省都知道八路军。这两个名义都要,注意在前方统称十八集团军。<br> 1939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八路军名称为敌人所畏,为国人所爱,决不应轻易更改。”因此,八路军的名称一直被沿用。 穿过烈士亭,眼前一座玉皇庙。 源泉村因泉得名。 9点52分开车前往黄崖洞景区。这是今天旅程的第二个亮点,一个红色记忆的地方。 10点12分来到黄崖洞景区。 黄崖洞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晋冀两省接壤之处,位于太行山脉的中部,海拔多在1500-2000米,地壳相对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把这里的硬红石英砂岩、页岩层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峭壁连绵数十公里,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垃圾桶都很有特色——炮弹形状。 黄崖洞景区的岩壁高度大部分在80-150米之间,坡度绝大部分成直角,称得上是岩壁博物馆。各种岩石共存于一条岩壁上,如页岩、砂岩、砾岩,也有蚀化的砂岩熔岩地貌。 站在悬崖峭壁前,周围被群山环绕,须仰视可见山顶,满满的压迫感。 上了这个台阶后,沿着栈道走向太行山深处。 山里的冰雪还很厚。 黄褐色的山体棱角分明。 走进峡谷。岩面上有许多造山运动留下的纵向裂缝,也有因河流切割、冲蚀形成的片岩层,窄的岩缝只能塞进小指,宽的岩缝可以挤进去两个人。现在修筑了步行栈道。 峡谷里一步一景。 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冰。 在阳光照射下,峡谷的峭壁呈现出漂亮的金色。 <p class="ql-block"> 山上这个塔叫“镇倭塔”。</p> 11点45分来到三岔口站,这里乘坐装甲车再行驶三公里。 这种具有军事特色的运输工具很吸引游客的眼球。我们也不例外,必须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 坐着装甲车进到景区里面。</p> 12点到黄崖洞站,下车参观。 当年的宿舍和工作室。 黄崖洞风景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因陡壁上有一个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 天然山洞,名曰"黄崖洞",此洞附近一带山地便因之得名为"黄崖洞"。 远处山崖半山腰上黑洞洞的洞口很神秘。旁边崖壁上写着“黄崖洞”三个红色的字。唯一缺憾是字太小了,在巍巍太行山上显得很不起眼,长焦拉过来也就这么大,与地势、故事都不般配。建议应该换成更大的字号,更有气势!像红旗渠青年洞旁的“山碑”二字就极具冲击力! 这是让人心灵震撼的将军屋。当年左权将军在此长期居住过,用石片垒起的简陋小屋依崖而建,高不过两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它还是当时将军和同是抗日军人的将军夫人的洞房。 小屋里面低矮昏暗,非常简陋。 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地位于黎城北部45公里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厂将榆社韩庄修械所迁到黄崖洞水窑山进行扩建。半年后发展成700多人的兵工厂。生产步枪、刺刀、掷弹筒、五零炮等各类武器和弹药,年生产量可装备16个团。<div>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震惊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 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打灭了日本侵略军的骄横,在国内、国际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因此名扬世界。开创了中日作战史上前所未有之"纪录"。 </div><div> 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font color="#39b54a"><b>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b></font>"的光荣称号。</div> 1941年11月11日,华北日军调集5000余兵力,大举进犯黄崖洞兵工厂。我军守备兵工厂的八路军总特务团奉命保卫黄崖关兵工厂。团长欧致富、政委郭林祥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直接指挥下,带领战士和当地民兵密切配合,与4倍于我军的敌人激战,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到11月19日战斗结束,毙伤敌人2000多,胜利地保卫了兵工厂。<div><div> 在这次保卫战中,黄崖洞水窑口出现了最激烈的战斗场面。敌人连续进攻4天,伤亡近千,才突破几百米。他们改变了战法,加强了兵力、火力,连火焰喷射器都使用上了。守卫在水窑口阵地上的战士与三面进攻之敌,展开了地雷战、肉搏战,击退敌人11次冲击。山石上血迹斑斑,阵地前遗尸累累,敌人始终未越过水窑一步。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font color="#39b54a"><b>保卫水窑立战功</b></font>"锦旗一面。</div></div><div>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了一大批工业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才奔赴各地,成为各级工业部门的领导骨干。黄崖洞保卫战谱写了一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壮烈史诗,耸立起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丰碑!</div> 左图:时任黄崖洞保卫战中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委郭祥林,<div>右图:时任黄崖洞保卫战中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div> 来到“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向八路军先烈们致敬!</p> 从这里走1500米通向兵工厂旧址。 路边一个巨大的地雷形状的石头。 12点58分回到三岔口站。 在这里我们简单吃点午餐——卷饼。 这是小号手崔振芳烈士塑像。<div> 瓮圪廓两峰合围,峭壁千丈,长1.5公里,宽仅丈许,是一条呈"s"形的天然山廊。从中观天,头顶只见蓝蓝的一线,所以人们又叫它一线天。这里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在黄崖洞保卫战中,我军曾在这里的吊桥上派一年仅17岁的小战士崔振芳把守,就把日军堵在山门外达七天七夜。他一人就用马尾弹歼敌余名,那时他只有17岁,他一人据守在位于悬崖上的石砌地工事里,一气就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出了120多颗手榴弹,炸死了数十名日寇,最后光荣殉国于此。</div> 2点07分来到槐树坪站。 这个湖里的泉水曾经维持了下游军工厂生产、生活用水。现在成了黄崖洞景区的山水美景。 邓小平同志1985年3月22日题写的“黄崖洞”三个大字。现在是景区的标志之一。 走G207长治方向。 2点54分经过黄崖洞隧道。 2点56分走S45天黎高速五台方向。 4点10分出和顺北收费口。 4点21分进入昔阳县。 5点,《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宣传牌在路边很鲜艳、很耀眼。停车打卡。 晚上入住大寨民宿。 <p class="ql-block"> 【后记】今天是怀旧的一天。从当年生气勃勃的军营,到如今荒凉废弃的建筑;从昔日八路军的兵工厂,到如今黄崖洞旅游景区;有我们熟悉的、只能留在记忆中的过去,有我们未知的、但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们的思绪随着视线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大寨是全体中国人的记忆,留待下一篇记录。</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