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堤口路寻迹(广播版)(副本)

飞飞

<p class="ql-block">济南电台2021年2月1日播出</p> <p class="ql-block">我对堤口路的深情,源于它是我成长的摇篮。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我在堤口铁路宿舍度过了26年的时光。我家所在的九号楼紧邻堤口路,这条路承载了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堤口铁路宿舍九号楼</p> <p class="ql-block">历史传说与路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济南的地理环境独特,市区地势南高北低,堤口路位于北部,其北边是无影山高地,因此这一带形成了一片洼地。济南南部山区的山水大多流向西北,经玉符河、腊山河、兴济河注入黄河或小清河。过去,若遇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排泄不及便会造成洪灾。记得60年代堤口路曾被淹过一次,1987年“8.26”大雨时,宿舍一楼居民家中都进了水。随着腊山分洪道的建成,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济南河流水系图</p> <p class="ql-block">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传说从土石岗向北到无影山西部曾有一道防洪堤,用以防范南山山洪暴发和西边玉符河等河流洪水泛滥东流,疏导洪水北流入小清河。这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治水智慧,利用自然土石岗和无影山高地结合人工堤防,以最小成本实现防洪效益。为便于平时无水时人车通行,在防洪堤与无影山高地连接附近,留有一个缺口,遂有“堤口”之称。</p> <p class="ql-block">堤口路与堤口庄紧密相连。堤口庄中曾建有关帝庙,现存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和清咸丰六年(1856年)所立重修关帝庙的两块石碑,碑文均有“堤口庄”的记载。这表明关帝庙在明清两代都曾重修,“堤口庄”之名在当时已存在并被记录。堤口庄因临近堤口而得名,从堤口庄西石桥到万盛街西头筑有防洪堤的传说由来已久,说明防洪堤在四百多年前确实存在过。由此推断堤口庄南面由堤口通行的道路称作堤口路顺理成章,这可作为堤口路名称由来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铁路宿舍前的堤口路</p> <p class="ql-block">堤口路的方位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堤口路位于天桥区无影山南侧,西起纬十二路北端的八里桥,东止济泺路南端的成丰桥北,全长约三公里。记忆中老堤口路比现在要长一些。据说老堤口路以八里桥(堤口)为中间向东西延伸,东至天桥北的济泺路,西至现在的张庄路兴济桥东。上世纪七十年代,将八里桥以西至兴济桥以东这段和飞机场到兴济桥(原机场路)合并改为张庄路。</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日伪统治时期,堤口路称九号线,路基宽12米。因地势低洼又无排水设施,路面不平,泥泞难行。1952年重筑路基,两侧挖有排水沟。1953年修建了7米宽的碎石路面。1963年按城市二级干道标准建成沥青路,车行道15米;两侧新砌花坛各宽3.5米;花坛外侧栽植杨树,为土人行副道,最外侧是排水沟。1987年拓宽为50米的沥青路,其中快车道15米,慢车道6.5米,分车带8米,人行道8米,发展成为城市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堤口路东头往南连接济南火车站,往北连接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西面直通当时济南唯一的张庄飞机场,是济南市区重要的咽喉要道。堤口路还是天桥区政府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在我家楼前为弟弟拍照</p> <p class="ql-block">堤口路沿途的风貌变迁</p> <p class="ql-block">堤口路具有悠久历史,在近现代迎来了大发展时期。附近新建了不少工厂、学校和居民区。工厂有部队的七四二二工厂、第二汽车制造厂、济南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山东木材厂、济南造纸厂、北山粮库、济南搪瓷厂、济南第二运输公司、济南酒精总厂(后改为济南啤酒厂),还有八里桥西边的济南煤建一公司、济南茶叶加工厂、济南储运公司、四零一仓库等“八大仓库”,配套设置的消防中队。学校有山东煤矿学院、济南交通学校、济南幼儿师范学校、济南第11中学、济南铁二中学,还有不少小学。大型居民区有堤口铁路宿舍和矿院宿舍,都是以楼房集中连片的职工宿舍区。向东不远还有运输新村和建筑新村。那时商业服务业欠发达,八里桥路口西南角有一个饭店,东边路南有一个邮政所。官扎营街口有一个理发店和商店。堤口路交通便利,7路公交车由张庄机场贯穿堤口路通往大观园。当时路上的机动车较少,马路上最多的交通工具还是人力车。</p> <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在堤口路上能较多看到两种人力车。一种是地排车,主要是拉沙子的。农民在无影山上挖沙运出去卖。不少地排车的挡板是用旧棺材板子做的,能看出斑驳的油漆。这是他们挖沙中发掘的无主墓,就地取材加工制作而成的。再就是大胶皮车,轮胎和马车一样粗壮,车盘宽大。主要是拉圆木,堤口路上有两个木材厂。经常看到马路上拉木材的大车。有时一辆大胶皮就拉一根圆木。有十来米长,直径有六七十公分。一辆大胶皮需要四五个人拉,车子走的很慢。原木两边围着不少铲树皮的跟着边走边铲。那时不少人家用树皮生火做饭。</p> <p class="ql-block">70年代我在我家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堤口路旁长大成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是1958年搬到堤口铁路宿舍的第一批居民住户。那时我才一岁。我们住的九号楼是宿舍最南一排紧邻堤口路。我家住二楼,趴在朝向马路的窗子上看风景,是我幼年时的一大乐趣。堤口路上车来人往,吸引了我好奇的目光。冬天下雪路滑,看到有行人滑倒让我乐不可支。当时还没有挂窗帘的习惯,晚上熄灯睡觉,我仰望着天花板上移动变幻的汽车灯光,枕着汽车驶过的声音进入梦乡。</p> <p class="ql-block">那时,堤口路较窄和我们楼之间有20多米远的距离,中间还隔着一条小河沟,沟里常年有水,里面还有泥鳅。拿着用竹竿和纱布做成的网兜捉鱼,有一次不小心我滑倒在沟里,浑身透湿成了落汤鸡。冬天在水沟里滑冰,也是童年的又一乐趣。</p> <p class="ql-block">小河沟和楼之间也有十多米宽的空地,一度成了各家的菜园子庄稼地。后来不种了栽上了树。树长粗了经常在树上拴上绳子,晾衣服晒被子。树下成了孩子们游戏的活动场地。马路对过的木材加工厂正对着我们楼,逢年过节厂大门扎起装有彩灯的牌坊,晚上我们经常到那里去玩耍。冬天到马路上去滑雪玩,好在那时路上车少。上学后学校组织我们到成丰桥边的光明电影院看电影,一路撒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上中学后早晨在马路上练长跑,向西一直跑到飞机场。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那个奔跑的少年在堤口路旁长大了……</p> <p class="ql-block">程小源:美文欣赏</p> <p class="ql-block">早晨醒来就读了这篇美文!虽是怀旧的文字,却毫无过往的怀旧之感,就是一篇仿佛时下在场状态的情境抒写,结尾“长大了”,指向的是蓬勃的未来,确证了毫无怀旧感这一点;天花板上汽车的灯光闪过,绝对经典描写!堤口路历史的细密勾陈,变化,很科普,也增强了表达的纵深。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能够共情共鸣这篇老堤口路寻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