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坦麟《刘公晴麓传》及译文

禺草号汉阳

在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先祖中,极具传奇色彩要数十世祖,张坦麟、张坦熊两兄弟了。他两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除康熙五十年兄弟二人同榜中举,在汉阳府及汉上地区引起不小震动外,一生所获的令名均记入史册:《湖北通志》、《汉阳县志》、《夏口志》、《东西湖区志》都能见到。<br>为官一生的画臣公(坦麟),曾写下很多作品,均因廉洁奉公、乐善好施的秉性,竟无力付梓出刊,现能见的残卷和御批奏折极为有限,《刘公晴麓传》是其中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世祖画臣公夜以继日地疾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张坦麟《刘公晴麓传》</div><br>先生姓刘氏,讳嘉咏,字揆皙,号晴麓,副车(通常指的是皇帝的侍从。这里指副榜贡生)念澴公长子,司马朝阙公孙也。少读书,质甚鲁,力甚锐,久之豁然顿悟,如夙慧者。为制艺,高浑朴茂,博大精深,准诸古,为秦汉,宜乎今,则归胡。年弱冠,食饩鄂郡之嘉鱼,历试前茅。名愈高,文愈老,有泰山北斗之望,一时称纸贵焉。虽屡困棘闱,都人士咸推为下第刘贲也。越丙子秋,姚华曾先生以海内名贤司衡三楚,公始以麟经博知遇。捷音至,念澴公喜曰:“吾生平苦志寒窗,仅拔副车,遇而仍未遇也。兹吾儿既登贤书,差慰老人未遂之志。”后两上春宫不第,而念澴公及杖国之年,再中副车。时先生例以拣选需次邑篆,用依依孺慕,辞不赴职,日率其弟典次、景亭翁欢侍高堂左右就养。尝言:“人生功名会有期,此乐真难再。”故念澴公偕庐太君颐养天和,茀禄考终,而先生犹号泣不忘也。当宪皇帝御极初,朝议以人材兴于黉序,宜慎选文行卓卓者膺学官任。当事名公咸以先生荐,爰授吉阳。先生慨然曰:“邑令亲民而验吾学,昔之坚辞者,为恋吾亲也,匪才不给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奋好学的刘公晴丽</h3><div><br></div><div>今吾亲已逝,顾以司铎易吾素心耶?”卒不就。晚岁怡情山水,外而足迹所经,发为咏歌,皆堪不朽。内而筑室建亭,携弟侄族戚辈,诗酒徜徉。时复奖进后学,赒恤独。里中人谓先生旷怀高议,至老不替云。先生所著有《禹峰试草》,与劳尊三、孙倬庵两先生合集,并《晚近居诗赋》行世。<br>先生生于顺治丁酉年正月十六日子时,卒于雍正辛亥年正月二十五日子时,葬于巨龙冈之吉壤。子三:长卫,由本郡庠岁贡生考授学博;次良衍、良述俱太学生。孙方钺、方键、方鑑、方镛、方锦俱幼。予素佩先生教,重以姻好亲炙,心仪者久,故其嗣昆玉向予请传,予不敢以不敏辞,乃援笔而为之传。<br>赞曰:余读汉史至毛少节事,未尝不三复低徊也。当母存日,捧檄喜动于颜色。迄母亡,征辟不应。固云:往日之喜为亲而屈,然闻古贤者之于亲,养以志,不养以禄,诚以一时显亲,不若始终志养者之真也。吁,是可以知先生矣!<br>皇清乾隆二年,岁次丁巳孟春月,柏泉年家眷姻弟张坦麟画臣氏撰。<br>巨龙岗《刘氏家谱》</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景致</h3><div><br></div><div>【译文】<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晴麓先生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坦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先生姓刘,名嘉咏,字揆皙,号晴麓。他是副车(通常指的是皇帝的侍从,这里指副榜贡生①)刘念澴公的长子,司马刘朝阙公的孙子。先生年少时读书,天资近乎愚钝,但学习的劲头很足,非常努力。突然有一天获悟,思绪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彻底领悟,好像是一直都很聪慧人似的。他写科举应试的文章,风格高深浑厚、朴实丰茂,其内容博大精深。以古代文章的标准来衡量,他的文风有秦汉文章之韵味,唐宋大家之豪杰;若就当下的文风而言,则与归有光、胡友信等人相近。<br>先生刚到二十岁时,在鄂州的嘉鱼县成为廪膳生员,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文章也愈发老练成熟,在当时有泰山北斗般的声望,他的文章一时之间被人们争相传抄,可谓洛阳纸贵。虽然先生多次在科举考试中遭遇挫折、未能中举,但京城的人士都将他比作唐代未被录取却才华出众的刘贲。<br>到了丙子年(1696)的秋天,姚华曾先生以闻名天下的贤能之士的身份担任三楚地区的主考官,先生凭借对《麟经》(即《春秋》)的精通而得到赏识,获得了科考的成功。捷报传来,念澴公高兴地说:“我这一生在寒窗下刻苦攻读,仅仅才考中副车,虽有机会却仍未真正得志。如今我的儿子能考中举人,多少可以慰藉我未能实现的志向了。”</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善好施的张氏先辈拿供奉赈灾</h3><div><br></div><div>后来,先生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而当念澴公到了七十岁时,先生再次考中副车。当时按照惯例,先生可以通过拣选等待依次被授予县令的职位,但他因为对父母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就推辞没有去赴任,每天都带着弟弟典次、景亭在父母身边悉心侍奉、尽孝。先生曾说:“人生获取功名总会有机会的,而侍奉父母的这份天伦之乐实在难以再有第二次。” 所以念澴公和庐太君得以安享天年,福禄双全,寿终正寝,而先生即使在他们去世后,仍常常号啕痛哭,难以忘怀父母的养育之恩。<br>在世宗宪皇帝(雍正)刚登基的时候,朝廷商议认为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应当慎重选拔那些文章和品行都非常卓越的人来担任学官。当时的官员们都推荐先生,于是先生被授予吉阳县(今江西永丰县东南古县乡)学官的职位。先生感慨地说:“担任县令可以亲近百姓,从而检验我的学问。以前我坚决推辞官职,是因为留恋我的父母,并非是我没有才能胜任。如今我的父母已经去世了,难道我要因为担任学官而改变我向来的心意吗?” 最终他没有去赴任。<br>先生晚年的时候,寄情于山水之间。在外,他所到之处,都会有感而发,写成诗歌,这些作品都堪称不朽之作。在内,他建造房屋、修建亭子,常常带着弟弟、侄子以及家族中的亲戚等人,一边吟诗饮酒,一边自由自在地游玩。先生还时常鼓励和提拔年轻的学子,救济抚恤那些孤独无依的人。乡里的人都说先生胸怀旷达、言论高明,直到年老也没有改变。</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寄情于山水间的刘公常和亲友吟诗唱和</div><div><br></div>先生所著的作品有《禹峰试草》,与劳尊三、孙倬庵两位先生的作品合集,以及《晚近居诗赋》,这些作品都在世间流传。<br>先生出生于顺治丁酉年(1657年)正月十六日子时,逝世于雍正辛亥年(1731年)正月二十五日子时,安葬在巨龙冈的风水宝地。先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刘卫,由本郡的庠生通过岁贡生的身份考授为学博;次子刘良衍、三子刘良述都是太学生。孙子有方钺、方键、方鑑、方镛、方锦,都还年幼。<br>我向来钦佩先生的教诲,又因为姻亲关系得以亲身受到先生的熏陶,心中仰慕先生已经很久了。所以先生的儿子们向我请求为先生写传记,我不敢以自己才疏学浅为借口推辞,于是拿起笔来为先生写下了这篇传记。<br>赞语说:我读《汉书》,读到毛义的事迹时,常常反复品味、徘徊感叹。毛义在母亲在世的时候,接到朝廷的委任状,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等到母亲去世后,朝廷的征召他都不回应。人们都说:以前的喜悦是为了让母亲高兴而委屈自己去做官。然而我听说古代贤能的人对待父母,是用自己的心意去奉养,而不是用俸禄。确实是因为一时让父母显耀,不如始终用心志去奉养来得真切。唉,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先生了!<br>皇清乾隆二年(1737年),岁次丁巳孟春月,柏泉年家眷姻弟张坦麟画臣氏撰写 。<br> 注:<br>1.副榜贡生,指在乡试(省级科举考试)中未被正式录取为举人,但因成绩优异被列入‌副榜‌的生员(秀才)。这些生员可被选送进入国子监读书,成为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故称“副榜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