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旅游记(第2天) 探秘中国道教发源地——上清古镇

一二一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旅游记(第2天.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秘中国道教发源地——上清古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一二一</b></div></h1> 清晨用过早餐,途经酒店中央大水池时,两只栩栩如生、翩然起舞的仙鹤吸引了众多宾客驻足,快门声此起彼伏。 在这充满意趣的小插曲后,我们正式开启了江西之行的第二天旅程。 天公不作美,蒙蒙细雨自清晨便缠绵不绝,为旅途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 上清古镇,就在这如烟似雾的雨幕中,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上清镇坐落于江西鹰潭市芦溪河上游,镶嵌在龙虎山仙水岩东 20 里的河谷盆地中。<div><br></div><div>千年前,道教祖师<b>张道陵</b>溯芦溪河而上,在此开宗演法。自那一刻起,这片土地便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其独特地位也被永久镌刻在历史长河之中。</div> <b>张道陵</b>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b>张天师</b>,而 “张天师” 这一称号更是历经朝代更迭,被历代帝王世袭传承。如今的张天师,已是张道陵的第 63 代孙。 <b>上清古镇</b>拥有逾千年的悠久历史,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赣派建筑、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以及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共同勾勒出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这里以赣派建筑闻名遐迩,旖旎的自然风光、悠长的历史文脉与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交相辉映,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追溯历史,隋朝(581—617 年)时期,上清便已形成聚落街市,因地处沂溪之阳,得名沂阳市;<div><br></div><div>唐高祖武德八年(625 年),在江闽交通要冲的余干县晋兴乡设立雄石镇,“宿重兵于此”,其位置就在如今上清镇城门、沙湾二村之间;</div><div><br></div><div>明初,上清镇初具规模,到了明代后期,已然相当繁荣,《徐霞客游记》中就曾以 “甚长” 形容上清街;</div><div><br></div><div>晚清咸丰年间(1851 年-1861 年),太平军与清军在上清激烈交战,镇内建筑损毁严重,直至民国年间才大体修复,其风貌一直延续至 20 世纪 80 年代。 </div> 上清古镇名胜古迹众多。长达约 2 公里的上清古街上,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星罗棋布;镇东有上清宫、东岳宫;东北面则矗立着南宋(1127 - 1279 年)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 沿河排列的吊脚楼与船埠头,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风情。 漫步古镇,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古街的路面。几乎全部由泸溪河里的鹅卵石铺就,这些鹅卵石形状椭圆、光滑圆润,大小不一却排列得整整齐齐,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自然而和谐。 更有匠心独运者,将鹅卵石拼成太极或八卦图案,精巧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古街上,有着 “道教祖庭” 之称的<b>天师府</b>不得不提。这座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 年)的建筑,虽历经战火洗礼,却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历史风貌。作为历代张天师的居所,天师府依照八卦形状设计,分为头门、仪门、私第和后院,历史上享有 “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的美誉。 <div>其选址更是别具匠心,前临泸溪河,背靠西华山,左右青山环抱,正是中国古代堪舆学中 “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两边抱” 的风水宝地。府内古木参天,豫樟成林,仙乐袅袅,绿树红墙相互映衬,宛如仙境,是绝佳的道家清修之所。</div><div><br></div><div>可惜因行程紧凑,我们未能入内参观,只能在府门外拍照留念,留下一丝小小的遗憾。 </div> 说到上清镇,就不得不提这里的特色美食。其小吃闻名遐迩,味道绝佳,导游特别推荐了上清米粉和上清豆腐。途中偶遇一家小食店,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份煎豆腐,独特的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在泸溪河对岸,坐落着明朝(1368 - 1644 年)宰相<b>夏言</b>的故里 —— <b>桂洲村</b>,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厚重的人文色彩。 <br><div><br></div> 而在古镇之中,还有一抹鲜艳的 “红” 格外引人注目 —— <b>红军会师滩纪念碑</b>高高矗立在泸溪河畔。 <div><div>一河两岸,古树郁郁葱葱,红色血脉在此代代相传。</div><div><br></div><div>1933 年 1 月 25 日,在<b>朱德、周恩来</b>的精心运筹与部署下,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在贵溪县神前村改编为红十一军,随后南渡信江,与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在上清镇胜利会师。</div><div><br></div><div>这次会师意义非凡,不仅促成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 “围剿” 的胜利,推动了闽赣省的成立,更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div></div><div><br></div> 游览 2025-4-24 上午<div><br></div><div>落笔 2025-5-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