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

张静

<p class="ql-block">  又到了五一劳动节,我很想写写我的大姐,因为在我心中,大姐就是我家的劳动楷模。</p><p class="ql-block"> 大姐在我家排行老二,仅比哥哥小一岁。据母亲说,姐姐小时候异常胆大,晚上去院里厕所,哥哥总是攀上姐姐,让姐姐走在前面。三岁时,大姐在姥姥家住,和舅舅家她的表弟,我的表哥打了一架,然后从姥姥家跑回到我家,一路都是庄稼地,路程约有三里地,母亲看到姐姐一个人进了家门,脸上红彤彤的直流汗,问她“谁把你送来了?”姐姐说“我一个人跑来了,和向明打了一架就跑来了。”把母亲吓坏了,一会的功夫,小姨赶到了,问“相丽来了没有?”母亲说来了,接着问咋回事,小姨说“来了就行,这妮子可真胆大,我们到处找她,找不到,咱娘说是不是回她家了,我还不相信,我一路撵着来,就没有撵上,跑的是真快。别说了,让我赶快回去给家里人都说一下吧,咱娘还在家着急呢”。这就是姐姐三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姐姐上完初中就退学了,没有再上高中,而哥哥继续求学,我和妹妹也都在上学,父亲是工厂司机,也不常在家。母亲身体又不太好,家里种的三四亩地实在没劳力干,大姐就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初中毕业的姐姐也才16岁,每天和母亲一起下地干活。庄稼地里没有轻松的活,播种、除草、施肥、收割都需要出力流汗。有些活单靠肩扛手提是不行的。在八十年代,机械化还没完全普及。牲畜就是很好的劳动力,于是母亲就买了头驴,置办了一辆平车。这样,母亲和姐姐再下地干活,就赶着驴车,这样省了好多力。不过,女人赶驴车还真不多,在农村大多是男人或男孩儿赶驴车,可我家不行啊,父亲和哥哥不在家,只有母亲和姐姐干了。从地里往家运粮食,从家往地里运肥料(猪圈里自家沤的农家肥),姐姐很快就熟练地学会了驾驶驴车。一手拉着缰绳,一手甩着鞭子,嘴里还不停的喊着口令:“嘚—驾—喔”。16岁大姐的表现自然引得邻居们的夸赞:“这老张家的大闺女可真厉害,一个女孩子能把驴车赶的这么平稳,难得”。我们也为大姐感到骄傲。</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两年,大姐到父亲厂里干临时工,每天骑车20里往返家与工厂。大姐在工厂里很是能干,本来父亲也是厂里的老司机,所以人缘也好。有一次我家蒜苗成熟了,吃也吃不完,妈妈让大姐问厂里食堂要不要,大姐问了食堂师傅,听说自家种的,他们也愿意收购。大姐晚上下班回到家,就和母亲到地里拔了两大筐,第二天早上绑到自行车后座两边,大姐就骑车带到厂里,一路上大姐说感觉到车子都在摇晃,到厂里一过秤,带筐100多斤,蒜苗净重80多斤。工厂做饭的师傅都表示惊讶:“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能载着100多斤的重物骑车跑20里地,不简单,真不简单。”</p> <p class="ql-block">  大姐在工厂里上班之余,和同事们也学了许多女孩子们该干的本领,比如手工编织毛衣、毛裤、手套、袜子、钩针编织床围、裙子、衣帽等。姐姐心灵手巧,一学就会,很快就接替母亲给全家人编织毛衣毛裤。我记得我上师范时,姐姐用钩针白毛线给我钩织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同学们都羡慕的不得了,我结婚时,姐姐给我们两口子一人编织一套毛衣毛裤,大小正合适。</p> <p class="ql-block">  姐姐结婚后,一到农忙时节还是来我们家帮忙,这时又多了个帮手--姐夫。姐夫还开着他家的机动三轮,代替了我家的驴车,干活效率自然提高。姐夫也是很能干的一个人,姐姐和姐夫两个都是农家子弟,都是能吃苦很勤劳的人。姐夫也是头脑灵活的人,初中退学后跟着他爸学木匠,算是手艺人,打家具、包沙发,做台球桌,只要人家给出样子,他就能做出来。我和妹妹结婚的家具都是姐夫打的。后来不再时兴手工打家具了,他又做其他的活儿,下过粉条,做过缠电缆的线圈,自己焊接吊车干装修,只要是能挣钱,姐夫和大姐就一起干。大姐他俩虽没有正式工作,但凭着他们勤劳的双手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比正式上班族还要强呢,真是人勤生百福,姐姐有一双儿女,儿子又生了一双儿女,大姐已经当上了奶奶十多年,女儿也正在上大学,姐姐和姐夫也是十分注重身体养生的人,勤于锻炼,所以每天精神头十足,为全家近十口人忙碌着。</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世时曾对我们说,你们要记住你们大姐的好,她为我们家付出的太多了。大姐真是我心中的楷模,愿大姐永远幸福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