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巴林(一)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多哈乘飞机抵达<b>麦纳麦</b>,巴林的首都。起飞不多久就开始降落,大约40分钟的光景,好比上海飞宁波。这也是我所乘的航班中距离最短的国际航线。在巴林下榻的Movenpick Hotel 是五星级酒店,与老高入住134号房间。</p> <p class="ql-block">踩点巴林,至此,海湾(波斯湾)诸国除科威特外都涉足了。我生活在20世纪的后50年以及21世纪的前几十年,学古人行万里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走。真正走进了一个国家,再读点书自然会了解,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是会变化的。走得地方多了,走得里程长了,见识也广了。但是,看世界的方法和观念没啥变化,似乎不容易变,也许是老人了。人在家庭中、谋生的行业里、社会上,总是有角色的,以角色的视角看世界是本份,还有不守本份的,坐井观天的,心比天高的。有人还盼着能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看地球的人生,外星人的视野已经不是幻想。说这些干什么呢?一个旅人在Movenpick Hotel 的沙发上想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他做不到。</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大堂醒目地放置一个比人高的琉璃少女塑像,婀娜的身姿、飘逸的秀髪和裙摆引人注意。在伊斯兰教的国度视女性的身体为羞体,是不予显露的,这种造型的塑像在公共场合不曾见到过。之前,我的那些资深旅友曾经说过,在海湾的伊斯兰国家中巴林是最开放的,也许吧!</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的游记完全依据行程来写,事实上尝试过采用意识流的表达手段,以求克服无序安排所见形(情景)的零乱,结果还是不如意。考虑到适应思维应有的逻辑性,仍将叙述的顺序作了不得不调整的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为酒店的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机场出来吃了快餐即被带往巴林岛上的F1赛车场。我想,建赛道也许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我不是一个赛车爱好者,曾经被动式地见过上海嘉定的赛车场;在地中海滨的摩纳哥公国巧遇过F1赛车季,那里平整的马路即被认定为赛道,赛季只是在路边临时搭建起观众席。在巴林,赛车忌讳的沙漠地带建赛道,也许F1举办方考虑在保证赛道安全的基本前提下,有意选择赛车环境的多样性以期达到赛车这项运动的丰富性和可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巴林萨基尔赛道由德国专家赫尔曼·蒂尔克设计,耗资1.5亿美元,用了16个月建成。有关资料显示:赛道单圈5.417km, 总圈数57圈,有15个弯道,6个左弯,9个右弯。看台有1万个固定席,实际可容纳4万5千人。另外有一个可接纳500名记者的媒体中心等。</p> <p class="ql-block">好多画家的作品描绘的往往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至所以成为作品的关键,在于画家<b>善于发现</b>其中的美。发现就是有感,有感即有意思,有意思换个词即意境,文化味出来了。在旅行中有句箴言:要以画家的眼睛去观景。所以,到了一个参观的点,总是努力地去发现些什么。我的照片是我的发现,难道不是吗?</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赛车场,有个迷你赛车俱乐部是给普通车迷体验赛车乐趣的。我们去那里参观,正遇上一群来玩的俱乐部会员。迷你赛车的速度也是很快的,车手驾驶起来小心翼翼的。由于是一个驾驶了几十年车的观者,看看也会有几分感受。拿起相机聚焦他们,近景、远景都拍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赛车场的销售部买了有F1标志的帽子,made in china 那是毫无疑问的,否则怎么会是世界工厂呢?质量很好的。回家给儿子、孙子,他们很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但是,从来没有见他们戴过,后来孙子告诉我,这款式太老了,好男人开V8不戴这款帽子。我落伍啦!</p> <p class="ql-block">接着,去参观一处历史悠久的考古遗址——<b>巴林堡</b>。在葡萄牙殖民时期一度称为葡萄牙堡。走近了可以看清楚是人工堆出来的土墩遗址。查阅了历史资料是很震撼的,经考古发现前后历经4000年之久(自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1700年),占据和修建堡垒的人不知历经了多少代不同种群和民族。最值得提起的是海湾地区早期迪尔蒙文明时的首都,近代曾被葡萄牙人据为重要的港口。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想到在这个干旱的沙漠岛上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至8000年前,远古的文明和繁盛竟然与两河流域的灿烂文化同步。亲临了现场之后才明白,巴林地处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现在是于巴基斯坦境内)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贸易中间站;古时在周边沙漠地带的自然环境中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造就了麦纳麦这片绿洲。古时南来北往的商船可在此交易与补充淡水。文明是由智慧的大脑与天共同创造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遗址,能看懂古堡的布局是困难的,这么长的历史跨度,所见的残垣断壁也许是17世纪的,再早的痕迹只有专业的考古队才会有所发现。感觉是个军事用途的堡垒,建在海边,只是原址的一部分。退潮后,尚能见到大片的浅滩,在湿地都能见到地下泉水(淡水)的出水口。这种泉水口即使在海水下面,巴林有专门的人员能潜入海水中把冒出来的淡水取上来。由于人口增长太快,现在巴林的日常淡水供应70%要靠海水淡化处理。</p> <p class="ql-block">遗址附近有个博物馆是专门陈列考古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没能进入参观。但是那里靠海边有一排休闲的区域,于是寻觅到一处地方息脚,静下心来把巴林岛国与熟悉的我国崇明岛作起了比较,试想从中找点感觉。巴林国土面积是779.95平方公里,崇明岛是1269.1平方公里;巴林总人口是158.87万人,崇明岛的户籍人口是66.54万人;显然巴林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39人远高于崇明岛上每平方公里625人。人均GDP巴林与上海市差不多在3万美元左右,远高于崇明岛的单独计算。(引用的数据都是2024年的)</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巴林堡考古遗址的参观,正值夕阳西下,也许是那里最美的时候。我没有跑位,也不知道跑哪是最佳摄影的地方,随拍的,夕阳无限好!</p> <p class="ql-block">建于麦纳麦市中心的<b>阿法塔赫大清真寺</b>是必须去见识的。据介绍,完工于1988年,选用了意大利的大理石,土耳其的地毯,伊朗的彩色玻璃,奥地利的吊灯和印度的核桃木精心打造。大殿内可容纳7000人以上,半圆形大穹顶重达6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纤维穹顶。海湾诸伊斯兰阿拉伯国家在建大清真寺上可谓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在不遗余力的同时恪守先知的教诲,不宣扬个人崇拜。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灵魂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因本身的各种原因形成了多种学派,影响比较大的是逊尼和什叶两派。在建造清真寺时会有影响吗?式样有明显差异吗?我曾经问过分属不同学派的穆斯林,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比较模糊。因为有的地方穆斯林聚居是单一学派的;有的地方是各学派混杂的,所以难以统一。在麦纳麦,我看见阿法塔赫大清真寺正门两侧建起了对称的宣礼塔,式样接近伊朗境内的清真寺。我问了同样的问题,回答是模糊的。在巴林,因历史上的原因,什叶派占穆斯林的三分之二,逊尼派占穆斯林的三分之一。但是掌权的王族是逊尼派。所以,处理好宗教问题对巴林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步入清真寺有男女分属的休息室,可以更换着装和饮用茶水。进入主厅有穆斯林的志愿者给非穆斯林的游客30分钟的简单介绍。虽然从书上了解一点《古兰经》,听宣讲,因为有宣讲者情感的加持仍然觉得有点意思。出示的图片还有汉语注释,传教的用心细致入微。清真寺是免费开放的,借衣服也是免费的。</p> <p class="ql-block">灯饰是华丽的,但是,没有任何的人像画作,也没有任何的人物雕塑。地面、壁面和立柱的美只是大理石本身的材质纹理之美,以及工匠手艺的精湛之美。为此,我摄影的表现风格也调整了,顺应变化,顺其自然。</p> <p class="ql-block">巴林于我而言是陌生的,然而,走着,走着便熟悉起来,再读点书,听些故事,遇上几个可爱的人,情感自然融入。为他们有如此悠久的的文明而赞叹,对他们历史上遭受的欺凌而忿忿不平,听说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所剩无几时,替他们真的担心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p> <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5月2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