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札丨读《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

江城子暴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庆海《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因为连续撰写参赛作品,想着还是读一些专业理论书籍。陆陆续续有两三本吧,本不欲记录什么。但是眼看着世界读书日在即,不记录一下,感觉这个节日,缺了点仪式感。(起笔时确实还未到世界读书日,填坑时劳动节都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此书对于撰写参赛作品的帮助不大,倒是促使自我整理了一番关于中学唯物史观教学的思绪,整理了一份纸笔笔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中学,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甚是缺乏的史学理论书籍。若要我们这些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唯物史观说出些一二,怕是绝难做到。通读此书,对五个常见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原理、教学设计案例,有了一些粗浅了解,也恍然一些实际教学中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理总是懂一些,实操起来还是颇感痛苦的,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不足。心里知道不要急不要急,初一激发兴趣,现行的评价标准似乎却不允许慢慢来慢慢来。很多问题,是基于厚积薄发,没有厚积哪儿来薄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论指出,学习要围绕学习情境而不是某个知识点展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运用需要具体的情境,学习具有情境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我们也明白,所谓“新情境”并不是指史学研究意义上学者新近提出的观点或发现的新材料,而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教材主干内容之外的新材料、新问题、新观点等。这些新材料、新问题、新观点的提出或解读,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使其形成更为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也知道,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具备创设“新情境”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更了解,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略高于现有发展水平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若是基于以上教育教学理论,我惶惑地意识到,培育迁移活化、分析新情境下历史事物的能力,恐怕只能在个别班实施。大部分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能默出关键知识点,已是难上加难。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提供略高于现有发展水平的教学,那岂不是教认字、教做笔记、抓背书吗?只怕,背书已是五星难度了。不过,谁又敢说,背书不是学科素养呢?这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能够实施迁移活化策略的班级,以下“新情境”类型,值得注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为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