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六十年一个甲子,能展示出一个不懈追求的艺术生命的漫长足迹;一百年一轮沧桑,可隐喻着千秋不易的成才规律。在一本画册《陈海尔作品》[1]里,能让我得到这样的阅读感受,那也称得上是奇书了!</b></h3>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当代的米开朗基罗</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陈海尔作品》由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维祀教授作序。要说陈海尔,得先从他的恩师李维祀这位中国当代的米开朗基罗说起。</b></p><p class="ql-block"><b>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梅花香自苦寒出,宝剑锋从磨砺来",这些都是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训;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30后至50年后们的成才途径就更加坎坷了。文学界如此,美术界也不例外。就像著名画家袁运生当学生时就被打成右派,一九七九年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泼水节》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出国,再回国,其经历是共和国艺术史的缩影,李维祀的一生也可以作如是观。</b></p><p class="ql-block"><b> 李维祀先生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的高才生。正如邹文说的:"李维祀的雕塑、素描、书法""是那种有力量的艺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种艺术因稀缺而久违。""李维祀的素描,精准到利落,笔笔见骨,骨骼支撑的结构,把画面压得沉甸甸的,黑白之间,每一块肌肉、每一处转折,都以体积的外表在纸上盘踞,看着非常实在、厚重。""你读他的作品,会体会到一种澎湃的话语。他是一位让人可以立即联想到米开朗基罗的中国雕塑家。"(《李维祀:一位不该再被忽视的雕塑大家》) 陈海尔说:"他的素描作品所描绘的都是有体积重量有灵魂的生命活体,仿佛敲击一下铮然有声,呼之一声即跃出画面。"(《纪念恩师大老李》)有时好事会变成坏事,太有才了也会找来麻烦。中央美院的一位女同学爱上了他。此女同学的父亲是个解放军的将军,而李维祀的家庭出身是地主。他祖辈世代是辽宁黑山勤劳节俭致富的垦民,到他父亲一代已经初具规模。当林彪的部队开进东北时,他父亲做了许多贡献,为此东北解放军还送给李家大院一块"开明绅士"的金字牌匾。但到了土改还是成了"地主"。那将军不肯把女儿下嫁给地主的儿子,便利用权力和关系网,硬是把李维祀分配到沿海城市福州的工艺美术厂去当个技术员。到了文革,他那些多年积累的学习资料、笔记、习作、速写和创作构图被付之一炬,再把他下放到福建省最边远的建宁县的深山老林里!到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时,三明地区行署要举办展览急需策展人,寻遍全地区非李维祀莫属,这样他才来到了地区文化工作站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在四清和文革期间,有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被下放到中小城市。在三明,文学界的刘登翰、周美文、范方和陈学尧就是如此。他们自七十年代中期始又为十多年没有高考的非正常时期培养了很多文学人才,像林万春、纪洞天、崔晟、叶卫平、汪震波、汪震国、汪平、汪跃、陈志忠、杨鲁闽等等,连我自己都是其中一分子。在美术界,我目前所知道的是李维祀,陈海尔、王鹏飞等人与他的师生关系,就是那时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恢复高考的头几年,福建考上中央美院及中国美院等一流美术院校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三明而且这些都是李维祀的学生!一个社会,当正常的文化传代和接受教育的渠道被堵塞或斩断之后,就会另外自寻出路的,没有正常的,就会出现扭曲的;就像一条黄河,大地不给它平缓的河床,却给了它一个狭窄的壶口,它也只能纵身一跃,发出让地动山摇的怒吼,再奋然前行!</b></p><p class="ql-block"><b> 著名画家、三明书画院院长王鹏飞在《中国的米开朗基罗去"远行"一一深切怀念恩师李维祀先生》里深情地记录了那些岁月:"初识先生,是1975年秋,在父亲的引领下,来到他""的工作室,蛮大的一间兼卧室的房间,到处堆放着一撂一撂书籍画册和画稿,满地纸屑烟蒂。而满墙挂满先生的素描肖像写生,作品令我震惊,那每个形象栩栩如生的神情,那强烈明暗表现和厚重造型感觉深深吸引我;也就在这一刻,我领略了绘画的魅力。""先生很有凝聚力,在他身边总是积聚着很多朋友,只要他在画室总是灯火通明,人丁兴旺,有画画的同道,有求教的青年,还有来接受感染各界的朋友,那时,没有酒香,也没有音乐,却笑声朗朗,聚积着无比的欢乐。当时,从厦门福州美术院校下放到三明的优秀人才很多,大家都齐聚先生周围,他像一面旗帜。"</b></p><p class="ql-block"><b> 文革结束后,李维祀几经周折从三明调到了刚组建的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任讲师,继而教授,后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开始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b></p><p class="ql-block"><b> 2011年6月15日,李维祀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5岁。厦门大学发出的讣告称:"李维祀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当代著名雕塑家、当代优秀艺术教育家。作为鼓浪屿郑成功像的重要参与创作者,李维祀在历史人物艺术创作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探索和成就。他的雕塑代表作《林则徐》《施琅》《屈原》《孔子》《陈嘉庚》《鲁迅》《林语堂》……有着深远的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陈海尔出版作品集时,仍将李维祀先生2008年为其写的文章做该书的《序言》,让近40年的师生之情成为永恒。</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三明的陈丹青</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对于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出生的美术才俊来说,成才的路比袁运生和李维祀那一代更艰难了!他们在该上大学的时候没大学好上,右派的儿子陈丹青只能去当知青。三明的陈海尔就是跟陈丹青命运相似的"知青画家"。</b></p><p class="ql-block"><b> 李维祀先生在《序言》说:"海尔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他父亲在五十年代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他从小就生活在书香的艺术氛围之中,无奈由于时代风云变幻,家道中落。六十年代初,他和三个弟弟随父母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新疆阿勒泰。由于水土不服,无法正常读书。一年后经兵团首长批准回上海就学。于是,小海尔孤身带着8岁的弟弟庆尔,万里迢迢回到他们的出生地上海市,投靠姐姐(当时尚在读书)。没想到的是,居然因为当时上海市户口政策是:只许出不许进。学校规定:没户口不能入学。兄弟二人便沦为失学儿童。天佑灵童,是福建三明的亲戚接纳了他们。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们在三明学习期间,不论小学还是中学,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海尔还是当时三明一中的学生会干部,校文工团团长。"</b></p> <h3><b> 1969年陈海尔作为三明一中第一批知青,插队落户到三元区中村公社杜水大队洋头自然村当农民。由于他能写会画,当地公社、大队和学校请他帮忙出专栏画宣传画,很受欢迎。后来因为他曾经在上海旁听学习过新针疗法,帮农民和一起下乡的同学治病疗伤见了成效,便做为"可教育好子女",被公社选派到市里参加"赤脚医生学习班",先后学习了三个月的医疗知识和半个多月的兽医知识(后者老师就是杨庆桢),回乡当起了不脱产的赤脚医生,并且人畜兼治。一次村里养猪场饲养员被毒蛇咬伤,情势十分危急,由于海尔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他用杨庆桢讲授过的半边莲和季德胜蛇药)救了一条命。为了表示感激,她请下放干部做媒,要把女儿许给他,由此还引发了一段"春娥佳话"。</b></h3> <h3><b> 李维祀先生在《序言》说:"我认识海尔是他自农村选调进城后,在三明市卫生防疫站从事健康教育工作。1975年三明地区办美术学习班,他是班上最用功、创作思维最活跃的学生之一。"</b></h3><h3><b>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陈海尔被单位选送到福建师大艺术系进修美术,同年,国家恢复高考,海尔却因单位领导不同意回三明报考而失去了机会。直到80年代初才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被安排到三明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从事外经贸宣传工作,负责策展和宣传品的设计和制作等工作。</b></h3><h3><b> 80年代初,以人文历史为题材的城市雕塑悄然兴起,还在三明工作的李维祀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两座城市雕塑《科学的春天》和《起飞》,陈海尔都积极参与,并提出过很好的创作意见和建议。当李维祀先生有资格带研究生时,希望他报考其研究生,但他的岁数已超过了规定的上限。毕竟,在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中,能像张艺谋那样因超龄直接写信给文化部长黄镇才获得进电影学院读书机会的人,是极个别的例子。</b></h3> <p class="ql-block"> 老作家杨庆桢在《青山绿水在心里》中记述了自己和陈海尔及黄文渊在1979年间的传奇故事:"三四十年前,我是个美术爱好者,常到三明市人民影剧院美工林清勃画室看他画电影海报,向他学画,当时没有电脑喷绘,图画要用油画笔一笔一笔地画。在清勃指导下,我在三明地委大院门口画了一幅二层楼高的毛主席巨幅画像。文革结束后,各单位纷纷为受迫害死难者平反开追悼会,我就躲在家中用九宫格放大为他们画追悼会遗像,在这期间认识了林清勃工艺美校同学黄文渊等人,几个人年龄相近,趣味相投,就抱团合作画广告,第一个广告是为三明冷气机厂在火车站广场创作绘制一幅80平方米的大型广告,这是三明历史上的第一幅商业广告,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接着我和文渊、清勃、陈海尔等人,利用业余时间承接了三明各乡镇的护林防火广告和三明街头商店的招牌广告等,画一天广告,一人可分100元,当时我们都是中专毕业生,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元,文渊形容说我们的工作是在画钞票。为了画钞票我们几个人承包了麒麟山大门右边广告林的创作绘制任务。文渊充分发挥了他的组织、策划、设计、谈判才能。我们几个人早上四点钟起床煮饭吃,天黑黑从城关骑自行车出发,天蒙蒙亮就赶到列东麒麟山下。为了不被熟人认出自己,我们都在身上套一件工作服,还进行了化装,文渊戴一顶小斗笠,清勃、海尔戴顶大草帽,我则戴一顶赵本山式的蓝色工作帽,在竹搭的脚手架上高空作业,一直干到7时45分快上班时我们才爬下脚手架,匆匆脱下工作服和帽子,骑上自行车到单位上班。"当2014年11月28日杨庆桢送我《陈海尔作品》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给我听时,我大为惊奇,勾起了我写陈海尔的瘾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辑三画献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就捧读着《陈海尔作品》,从那至今的三个月中,我时常翻来覆去地看着这本具有一甲子艺术生命总结性质的书,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国家画院画师林容生先生"海纳百川"和侨居秘鲁福建书画名家龚万山先生"有容乃大"两幅题词之后,是作者精心编排的三辑"国画"、"西画"和"光画"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老作家杨庆桢曾撰文《多才多艺 重情重义》盛赞"国画篇"开篇巨作《傩舞千秋》,"展示了传统和现代结合,魔幻与现实交融的创作理念,更彰显了作者爱国忧民的崇高情怀";还称《杯酒释百年》"作品构思绝妙、构图精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被徐悲鸿纪念馆永久收藏。""海尔作品胸怀天下,笔力雄健。""海尔的国画人物形象逼真、神情生动。"</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的是陈海尔国画中的人物画。首先是《窗》,他巧妙地在一幅国画里结构进了六个人文贤达,形神兼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王国维(一九二七年)、巴金(一九四九年)、鲁迅(一九三一年)、老舍(一九五七年)、马寅初(一九五七年)、梁漱溟(一九八二年)的人像,意味无穷。</p> <h3><b> 其次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形象简直呼之欲出,让我这个《送别》歌曲(李叔同是词作者)的超级粉丝喜爱有加。其三是《开闽王王审知造像》,笔力古朴,造型庄重,充分显示出陈海尔的多样化才能。我次喜欢的是他的山水风景画。首先是《插队组画之七》"老屋",把中村公社杜水大队洋头村他们这些知青当年所插、如今却是梦魂牵绕的地方用画笔优美地展现出来,让那所在具有了很多梦幻色彩。其次是《天地人》,山沟处一弯冷月,山脚下的梯田和山村民居,构成了一幅充满哲思的意境。其三是《双桥》,江南水乡的美,从素雅的画面中喷涌而出……</b></h3><h3><b> 第二辑是"西画篇"。杨庆桢说的"一幅幅素描、写真,让人眼睛一亮,大卫、维纳斯和普罗米修斯的石膏素描、男女人体写真,线条勾勒、光影运用,准确、生动、精到、老练。我恍然大悟:海尔的中国画人物所以形神兼备,是因为具有如此坚实的素描基础。"他的所悟,正是我之所想。</b></h3><h3><b> 第三辑是"光画",即摄影作品。跟他的三明一中的校友马耳把摄影当画来拍不同,陈海尔只把摄影当作收集绘画素材的手段。但两人的摄影作品都拍得跟画一样,只是风格有所不同。杨庆桢说他的"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画的写意传神,又具西洋画的写实传真。"评得很到位。陈海尔的许多摄影作品入选各级各类影展,多次获奖,在各级报刊发表,广受好评。陈海尔这个由画家客串的摄影家被摄影界认可,连续三届被推选为三明摄影家协会的秘书长、副主席。</b></h3><h3><b> 陈海尔在宣传画创作、策展企划、报刊编辑、装帧设计、书法篆刻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创作的宣传画《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保健》被卫生部选中,放大后张挂在北京前门广场。李维祀教授评说海尔:"基本功扎实,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笔墨色彩上乘,画面组织构架极具视觉冲击力。海尔是现代人物画的坚定守望者和实践者,绘画上,他继承传统又远离传统的黑洞,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同时,结合本职工作,在光画(摄影)和策展以及现代企划、数字平面设计上也成绩斐然,卓卓可观。"</b></h3><h3><b> 由于历史原因,陈海尔命途多舛,一生坎坷。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李维祀教授说得好:"命运的坎坷造就了海尔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了他艺术上的多样性,海尔是个不可多得的复合性艺术人才。丰厚的生活积淀使他性格豁达开朗、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在艺术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甘为他人作嫁衣,顽强而又兴趣盎然地画自己心仪的人物和美好的生活愿景,走一条与世人和而不同的艺术和人生道路"。他是"往来无忌"的"孤独行者",是不苟同于世俗、不俯首于强势、不屈就于"潜规则"、不在乎被"边缘化"的坚韧男人。</b></h3><h3><b> 为了写陈海尔这篇读书笔记,我上网去查李维祀的资料,当看到李维祀雕塑的那么多林则徐的塑像特别是《林则徐充军伊犁》和鼓浪屿郑成功像时,再想到陈海尔的国画《窗》,我满眼眶都是泪水!</b></h3> <h3><b>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从林则徐,到李维祀,再到陈海尔,一脉相承下来的不就是那种"海到尽头天作岸"的人才成长现象吗?林则徐小时读书,先生带着他们上鼓山,出了个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他指的是读书做学问,而年少的林则徐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海其实是有涯的,而天才无边。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的:"比大海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海到尽头天作岸!这里的海,指的是林则徐们的成才环境;这里的天,指的是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序》中说的"因为心而伟大的英雄"的那种心。清王朝会垮台,文革最终也是破产,而林则徐、李维祀、陈海尔这一代代在逆境中发奋向上的中华民族的精英人才,却会永远在启示着后人……</b></h3><h3><b><br /></b></h3><h3><b>注释:</b></h3><h3><b>[1]陈海尔:《陈海尔作品》,(明)新出(2012)内书第203号。</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