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堂——方言音变中的千年文化回响

花间独酌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大地上,宛如繁星般镶钳着无数个村落。有些村落从古至今沿用旧名,像凝固了时光,有些则几经更名,失去了本来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元代《曹仙媪成道志》碑刻捐款名单中,有一个叫“禄坛”的村子,它正是大宁县当今某个村落曾经的旧称,承载着一段早已远去却又无比真实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中,每逢春节,家家墙上都贴着大红颜色的福、禄、寿年画,透着浓烈的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 那身穿官服,头戴官帽,脚穿厚底靴,慈眉善目,长须飘飘的是福星。福星的手中通常拿着玉如意或手捧小孩,他的左右常有飞舞的蝙蝠,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福气,因此福星也被视为福气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白胡子的老头是寿星。他面色红润,笑容可掬,最为突出的是他高高凸起的额头。寿星的手中通常拄着拐杖,拐杖上挂着药葫芦和灵芝,他的另一只手拿着仙桃,仙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因此寿星也被视为长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一副员外打扮,头戴官帽,身着绣有大红牡丹的衣服,手持如意的是禄星。他的身形修长、气质儒雅,一副饱读诗书、气定神闲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禄坛村名字中的“禄”,就是从这些年画中的禄星得来的。</p><p class="ql-block"> 禄星是星辰演化之神,为福禄寿三星之一,也是汉族民间信仰中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后,禄星成为士人命运的主宰神,天下士人对其顶礼膜拜,因为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包含了对文运的祈求。</p><p class="ql-block"> 祈禄文化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祈求官运亨通和高官厚禄,升官进爵和科举及第是祈禄文化的两大主题。</p> <p class="ql-block">  "坛" ,是供奉神灵的神圣空间,更是贯通天地、连接人神的精神枢纽。先民们相信,唯有通过这一方祭坛,方能将人间祈愿传递至苍穹之上。早期的禄坛不过是就地取材的简陋土堆或天然石台,粗糙的形态却承载着人们最虔诚的信仰。随着岁月流转与文明演进,禄坛逐渐褪去原始的质朴,演变为规制严谨的祭祀场所,从选址方位到建筑布局,皆遵循着严格的礼仪规范。</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衢州九坛沟景区,福坛、禄坛、寿坛至今仍保持着古朴庄严的风貌。让人们得以一窥古人焚香祭祀、祈愿纳福的神圣场景,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村名逐渐以不同的方式产生了演变。禄坛村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从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在大宁方言中,"禄"与"乐"发音相近,"坛"与"堂"的韵脚相同,所以,元碑中的禄坛指的无疑就是现在的乐堂村。这种因方言发音导致的地名演变,在我国其他地区也不乏先例,这也是历史变迁的一种常见现象。</p><p class="ql-block"> 乐堂村的禄神祭坛旧址已湮灭于历史尘埃,古人虔敬供奉禄神的仪轨亦无从稽考。这座承载着古老信仰的村落,仅以 “禄坛” 的旧称,记录着往昔禄神崇拜在此地盛极一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禄坛,寄托着先民对功名利禄的个体祈愿,承载着人们对仕途顺遂、财富丰饶的殷切期盼;而今的乐堂,则凝聚着集体对安居乐业的共同追求,勾勒出一幅富足安定的理想图景。</p> <p class="ql-block">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元代石碑《曹仙媪成道志》如同一把锈迹斑斑的古老钥匙,悄然开启了尘封已久的时光宝匣,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诉说着古老的信仰和融在民族血脉中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作者 自由撰稿人 张新生</p><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彩图由AI生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