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作者一封感谢信(往昔今日1955年5月2日)

空谷幽兰(拒私聊)

<p class="ql-block">尊敬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您好!</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激之情写下这封信,感谢您撰写的《追踪父辈的足迹》。这篇文章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对于二局前身的认知之门。</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从父亲口中听过一些长辈的名字,他们对父亲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二局的前身,我仅仅了解其中一部分,那些更为久远的历史,我几乎一无所知。是您的文章,如同明亮的灯塔,在历史的迷雾中为我点亮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文中详细地追溯了二局的起源,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再到其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步兵第九十九师”,以及更早的警备第三旅等一系列演变。这些详细的脉络,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您的文章还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父亲身上那种令人钦佩的特质。我曾疑惑父亲为何对交党费这件事如此重视,行事又是那般雷厉风行。如今,通过您对历史的挖掘,我终于明白,这是因为父亲传承了先辈们作为军人的优良品质。他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忠诚和纪律,这种传承是如此的珍贵和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为我们揭开了尘封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父辈的过去,更加珍惜他们传承给我们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此致</p><p class="ql-block">敬礼!</p><p class="ql-block"> 一位深受触动的读者</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日</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原文</p> <p class="ql-block">追踪父辈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文清 清说 昕全文</p><p class="ql-block">四川 2025年05月02日06:11</p><p class="ql-block"> 题图,这张照片,对于中建二局的老一辈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照相的地点在吉林省长春市西南角,一个叫“孟家屯”的地方。拍摄时间是七十年前的1955年5月2日。</p> <p class="ql-block">官方(中建二局志)这样记录这一时刻:1955年5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在公司运动场举行转业誓师大会,会上建工部副部长刘裕民出席并宣读了中央军委、国务院、国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师长陈占彪代表五师全体指战员宣读了誓词。</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个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的队伍从这天起,正式退出军队编制,成为新中国的建筑工人,他们将以新的身份,投入祖国轰轰烈烈的基本建设洪流。而后经过多次“演变”,成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转眼七十年过去,当年这些宣誓的人大多都已离世,尚健在的已属凤毛麟角,并且都是九旬以上高龄。</p><p class="ql-block"> 追述这段历史,追踪父辈们的足迹,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大约在三年前,我开始零零星星地收集这些材料,好在现在网络发达,更多的资料可以通过它查找。慢慢地积累了些。今天,就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亮出一部分来,也算是对逝去的先辈的怀念吧。</p><p class="ql-block"> 一、我是一个兵</p><p class="ql-block"> 在宣誓前,虽然他们已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但严格意义上说是,他们依然是一个兵,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其组织架构,是完全地“军队”建制,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辖13、14、15三个团。</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党中央、毛主席发布命令,数十万解放军指战员以师为单位,成建制地集体转业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建筑、水利、石汕、钢铁、林业、农垦等战线,担负国民经济建设的新任务。我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个“命令”(见下图),应该就是指这个事情。</p> <p class="ql-block">网络上有一篇刘振乾先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个建筑师简史》,详细地介绍了解放军八个建筑师的组建过程和部队构成来源,这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介绍文章。</p><p class="ql-block"> 不过,文章中“建五师的前身是华东军区99师”的描述不完全正确。包括到现在为止所有介绍中国建筑(中建二局)历史的文章或材料,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前身的表述都不是很准确。中建二局《志》里“山东军区之九九师”的说法似乎是“靠谱”的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建筑第五师的前身是哪个部队,全称应该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情网 - 资料库 - 专题库 - 军事库 - 人民解放军 -(第十三辑)山东(军事)- 建设”中有以下记录:</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结束后,华东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全国进军的战略部署,于1949年2月南下开赴山东南中工作,同时留下部分人员是组建山东军区。</p><p class="ql-block"> 3月3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山东军区,归华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2日,华东山东军区在益都(今青州市)正式成立,当月移驻济南市。5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山东军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p><p class="ql-block"> 步兵第九十九师1950年10月由警备第三旅改编。师长陈占彪,政治委员张文韬。11月19日,山东军区命令第九十九师兼新海连市警备司令部。1952年5月15日,步兵99师改编为建筑工程第五师,划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建制领导。</p><p class="ql-block"> 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的前身,准确的称谓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步兵第九十九师”。即295、296、297团。</p><p class="ql-block"> 按同样的查询顺序,在“警备第三旅(警备旅目录)”中,这样记录:警备第三旅1949年6月由“鲁中南军区于新海连组建”的,为建立新海连市同步成立鲁中南军区于新海连组建,新海连特区、滨4团个,由滨海军区分区警备第一、第十六团,海防第二团和新建炮兵营编成。旅长王晓(兼),政治委员苏羽(兼),副政治委员孟英(兼),政治部主任孟英(兼)。</p><p class="ql-block"> 有关鲁中南军区的注释是:鲁中南军区,先后辖泰山、沂蒙、尼山、台枣、滨海、泰西、沂水、滕县、泰安军分区和淄博特区司令部、究州济宁警备司令部、新海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钱钧、贺健,政治委员高克亭(兼)、周志刚,副司令员李东潮,副政治委员谷牧(兼)、周志刚…</p><p class="ql-block"> 可以确定,这个1949年6月由“鲁中南军区于新海连组建”的警备第三旅,是步兵99师的前身。鲁中南军区里则是警备第三旅的前身。在中建二局老黄有个说法:“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是中建二局的老领导”。从鲁中南军区的注释看,是成立的。</p><p class="ql-block"> 笔者的先伯父大人和中建二局的几位老领导的履历,可以佐证。中建二局前党委书记季景云时任295团营教导员,中建二局前副局长刘光远时任296团干事,中建二局前副局长刘贤经时任296团营长(资料来自中建二局局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顺便科普一下,“新海连”即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按百度连云港词条记:“1948年11月20日,中共鲁中南行署转山东省政府命令:东海县境划新浦、海州、连云港、云台山区设立新海连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山东鲁中南行政区。先称新海连特区后称新海市(1949年11月建立),辖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后又分设云台区、后云台区)两市一区。新海市时,辖新华区、民主区、锦屏区、浦西区、云台区、连云区等7个区。1950年5月,新海市和东海县合并为新海县,年底恢复新海市和东海县建制,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1953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属徐州专区管辖。1961年10月1日,新海连市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因港得名改为连云港市。1962年升为江苏省辖市。”</p><p class="ql-block"> 这几个“前身”梳理完,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为啥中建二局的大多数老人的家乡都是山东人,准确的说,是山东鲁南一带(临沂、日照、沂源和现属江苏的赣榆、东海)人。老一辈的他们就是在那里参加了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革命战士,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走上了建设祖国的平凡的岗位。</p> <p class="ql-block">回忆父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留下的笔墨</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已经在2020年11月离我们而去,但一篇文章却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推开了记忆的大门,让父亲的身影再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常说:"人活一世,最值钱的是心里那杆秤。"从19岁参加工作到退休,四十余载风雨,他始终把"不沾分毫"当作做人的根本。如今我站在他曾伫立过的窗台前,恍惚间还能看见他挺直的脊梁,那是岁月打磨出的最挺拔的模样,也是留给我最珍贵的人生路标。</p> <p class="ql-block"> 当我阅读那篇追溯父辈足迹的文章时,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来。父亲的履历,曾经对我来说只是一些生硬的文字和模糊的概念,此刻却仿佛有了生命。我仿佛能看到年轻的父亲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的场景,他专注的眼神,认真的态度,那是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  还有那些东奔西走的日子,父亲带着我们辗转于不同的地方。那时的我或许会因为路途的颠簸而抱怨,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不适应。但如今回想起来,那些经历却成了最珍贵的回忆。每一次的迁徙,都是父亲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生活而做出的努力。他就像一棵大树,无论走到哪里,都努力为我们撑起一片安稳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  写那封感谢信时,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我感激那篇文章让我有机会重温与父亲有关的一切,让我在时光的长河中再次触摸到父亲的温度。我知道,父亲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留下的那些回忆,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