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岁月沉淀的诗意画卷

新华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水乡这片温柔富庶的土地上,朱家角古镇如明珠般镶嵌于上海西郊的淀山湖畔。这座被誉为"上海威尼斯"的千年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格局,书写着一部枕水而居的江南诗卷。4月下旬,几位老战友相约,来到古镇朱家角。</p> <p class="ql-block">  踏入朱家角,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古镇的街道狭窄而悠长,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温润,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朱家角的美,离不开它的水。穿镇而过的漕港河,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将古镇紧紧环绕。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河面上,一艘艘乌篷船缓缓驶过,船夫们摇着橹,唱着古老的歌谣。坐在船上,微风拂面,两岸的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古桥、古宅、垂柳、繁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图景。</p> <p class="ql-block">  朱家角的桥,是古镇的灵魂所在。它们横跨在蜿蜒的河道上,形态各异,古朴典雅。建于明代的放生桥,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桥身雄伟壮观,石阶斑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到了古镇不看桥,等于古镇勿曾到",这句流传于朱家角的俗语道出了桥梁在这座水乡古镇中的核心地位。朱家角素有"三十六桥"之说,这些造型各异、独出心裁的古桥如一道道彩虹飞架于河港交错的水网之上,既是行人往来的交通要道,又是古镇最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桥,或拱或平,形态各异,每一座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古桥与流水相依相伴,宛如一对恋人,诉说着古镇的温柔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一座又一座的古桥,如同观赏一幅幅古画,仿佛听着小家碧玉的浓言小曲。</p> <p class="ql-block">  走在桥上,脚下是潺潺的流水,身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穿越了时空。</p> <p class="ql-block">  在泰安桥与漕港河温柔环抱之处,隐匿着一座穿越六百年风雨的古刹圆津禅院。它似一幅淡墨勾勒的山水小品,舒展着江南寺院独有的灵秀风骨,守护着江南的文脉与烟火。</p> <p class="ql-block">  寺院布局为不对称江南庭院风格。主殿为圆通宝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天王殿屋顶四角立四大天王,以首创的布局镇守一方。</p> <p class="ql-block">  朱家角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课植园是朱家角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朱家角第一庄园,因宅主姓马,又名"马家花园"。园名"课植"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反映了主人马文卿对子孙"凭真才实学当大官发大财"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园子是由厅堂区、假山区和园林区组成,建筑错落有致。园内厅堂雕梁画栋,碑廊内有明清书画家碑刻。园林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还有中西合璧建筑。园内植物葱郁,设有"稻香村",体现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当年园主人马文卿将百蝠亭建在荷花池边,意在百福增寿。现在此亭在挂檐、亭柱等处,依原貌饰有近百只蝙蝠,有登高增寿、百福百顺深远之意。</p> <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国古建筑习惯,亭子一般都是四角、六角、或是八角的,而这个亭却飞翘着五角,独树一帜。亭子的五个角正对应着金、木、水、火、土,同时也寓意着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该亭翘着五个角,每个亭角都雕刻一只倒挂狮子,这五只狮子造型生动逼真,那憨态可掬的表情,雕刻得灵气传神。五狮喜庆,五谷丰登,倒挂于亭上,取其谐音之意:全倒了,所以此亭取名为"倒挂狮子亭"。</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藏书楼极具西洋风格,外有三面城垛形城墙。</p> <p class="ql-block">  楼梯扶手做成中式竹节状,寓意"节节高",完美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p> <p class="ql-block">  与课植园一墙之隔的是和心园,这是一座集江南园林精髓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私家园林。布局精妙,分为三堂、四井和后花园,浓缩了苏州园林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园内花木扶疏,假山叠石错落有致,移步换景。和心园不仅是园林,更象是一座博物馆,展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此亭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四川长江源头地区。据史记载,百姓为纪念当地一位终生廉洁,为民造福的清官县令,自愿集资建造。为表达官民和睦相亲,心心相印,取名"和心亭"。</p><p class="ql-block"> 此亭建造风格为寓和心之意,采用上下双层叠翠,左右二亭连体相接的独特造型。十六龙头、垂柱和通体的特色花板之雕刻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为建长江三峡水库,此亭有缘移迁至和心园。</p> <p class="ql-block">  朱家角城隍廟,静静地伫立在古镇的中心,见证着朱家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  在城隍廟的不远处,有一处特别的所在——朱家角大清邮局。它始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华东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大清邮局旧址。在这座古老邮局的门外,矗立着一个绿邮筒,它不仅是邮局的一部分,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轻轻掀开临水而建的酒家门帘。老朋友们围坐于临窗木桌旁,老茶壶里腾起的白雾,将窗外的景致氤氲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河水悠悠流淌,乌篷船缓缓划过,船桨拨弄水面,荡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宛如揉皱了的蓝绸。</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暮色渐浓。河对岸亮起了盏盏灯笼,红光摇曳,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此时的水乡宛如一位蒙上轻纱的女子,愈发显得温婉动人。众人起身告辞,脚步轻缓,生怕惊扰了这一方静谧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回首望去,那灯火阑珊处的酒家,依旧在水波的倒影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场关于诗意水乡的美好邂逅。朱家角,是一首古老的诗,是一幅动人的画,更是一段永恒的记忆,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