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游记之十四</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西什库教堂是一个好景点,不一样的建筑风格,在周围红墙碧瓦的中式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另类。但从观景赏景的角度讲,这是一个拍照取景的好地方,尤其吸引青年男女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皇帝赐给了一块地皮,这两个人建起了一座名为救世堂的教堂,这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当中,天主教应该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才传入中国的。参观这个地方,了解了这一段历史,更正了一个知识点,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查封了天主教堂。清朝后期,这里还发生了义和团围攻天主教堂等等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暴露了清政府烂到根的腐朽。</p><p class="ql-block"> 这里一个叫樊国梁的法国籍主教,挑动和煽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樊国梁被法国人视为英雄,认为其在华的传教工作,促进了法国的文化影响力,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p><p class="ql-block">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绝不可能独立存在,一定与国家利益紧紧相关,这是铁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历史上几拆几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1985年重新整修后的新模样。修好后没几十年时间,因而里里外外都是新的,非常美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尖、直为主要特点,高耸削瘦的外观,神秘崇高的内部氛围。主要表现形式为尖塔与尖形拱门,大窗户与彩色玻璃,骨架券与飞扶壁。其内部空间和装饰细节体现简约和明快。</p><p class="ql-block"> 我将这座建筑与中式建筑的皇家大殿作一比较,单单从采光这个角度讲,哥特式建筑要好很多。我这纯纯是一个外行的看法,大家互相学习吧。</p> <p class="ql-block"> 建筑能够控制人,或者说环境氛围能够控制人,在这个地方得到了验证。进入大厅之后,不要说大声喧哗,连大气都不敢出,压抑的喘不过气来。我个人的想法是,敬不敬神排在第二,至少不要亵渎神灵,作为一个参观者,互相尊重就好。</p> <p class="ql-block"> 彩色玻璃窗户是这座建筑的一个亮点,一是玻璃的透光性好,室内显得很明亮。二是花花绿绿的彩色图案更具装饰性,非常具有建筑美感。如果我们早一点掌握玻璃建造技艺,许多老建筑也许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科技进步这四个字太重要了,做起来也太难了,细想一想,所谓的人类文明进步,还不就指的是科技进步吗?</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见到专职的工作人员,有一些老者,挂一个胸牌,做一些简单的引导,属于信徒兼职。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有的人双手合十,在默默念叨着什么,也有像我一样走走转转的参观者,互不相扰,各行其是。</p> <p class="ql-block"> 北京旅游确实做的好,这么好的地方,常年开放,免费参观,交通还极为方便,把尊重游人做到了极致。这个地方的旅游体验感极好,建议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北京西什库教堂前,有两座中式碑楼,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顶,典型中式建筑形制。这可不是什么中西建筑风格的独特融合,据传说,当时的建造者是为了缓解民众情绪,在西式建筑的两边建的中式碑亭,体现中西结合。</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事,咱们不好乱评说。肉眼观察,亭子挺新的,亭子里石碑上的字非常清晰,只有100年多一点的时间,繁体字少非常好辨认。</p> <p class="ql-block"> 圣母山小巧玲珑,圣母像制作精巧。主体大部分是太湖石,可能是取其精瘦雅致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如果用比较粗犷的青白石,也许会更好一点,我这是一家之言,说说而已,不可当真。</p> <p class="ql-block"> 修房子的砖头瓦块,攒成一堆是建筑垃圾,摆放整齐是一道风景,构成图案便成了艺术品。这座瓦墙,若隐若现的十字架形状,太有意境了,感谢这位神仙设计师,为大众奉献的这处绝美景观。</p> <p class="ql-block"> 结语:这里不是网红打卡地,游人不是很多,别样的建筑风格,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喜欢拍照的青年男女,不妨到这儿取景留影,也许能拍出令人满意的好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