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强盗眼中的圆明园(之五)

历史长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英鸦片战争时期,大清王朝仍然沿袭着秦朝商秧的驭民之术和专制独裁的皇权制度。自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朝大国理应傲视全球。殊不知结果,是败在了西方民主制度和工业文明的“船坚炮利”之下。</p><p class="ql-block">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八六零年十月七日至九日,洗劫圆明园后,英军司令格兰特在《私人日记选》中写道:“十月十日恒祺(内务府滿洲正白旗洲,曾任内阁学士领礼部侍郎衔)恳求让他在巴夏礼的陪同下看看圆明园。(巴夏里是英国驻华广州领事,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谋,在通洲八里桥任英法谈判团领队,僧格林泌按照咸丰“擒贼先擒王”的御旨将其扣留关入大牢。咸丰下旨杀掉他,但被恭親王奕䜣暗中指示恒祺保护下来。)</p><p class="ql-block">我答应了,并派了一个护卫队一同前往。巴夏礼说,看到这个可怜虫真是难受的很。他坐在一个小湖边儿,双手托着脑袋,突然大声哭了起来,说万事皆休他也该死。但是他此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他的好友圆明园总管(总管文丰姓钮祜禄氏,高曾祖父即掌管园务,效忠皇室。)传闻他投湖自尽了。后来果真在一个湖里找到了他的尸体,随后恒祺就回去了。”(其实,恒祺是受恭親王指示查看圆明园被洗劫后的情况,另外就是查看正大光明殿后面的秘密金库有没有遭到抢劫。其实金库入口早已被文丰安排人用煤碳堆积成小山压在下面,文丰一死也就没人再会泄露秘密了。)</p><p class="ql-block">英军司令格兰特接着说:“关于此事,有两个事实可以佐证。签订合约之时,恭亲王曾神经紧张地询问,圆明园是否有遭联军翻动。要知道这座园子早在几天前,就被联军有步骤的放火焚毁。当恭亲王得到联军不再进入圆明园的保障之后,可以发现他的神情顿时轻松下来。”</p><p class="ql-block">另外,用来支付战争赔款的第一批金条,明显带有新近火焚的痕迹。这些宝藏据可靠人士所说,足以支付全部的战争赔款。”(英法两国各自与清政府签订的《北京条约》共计赔偿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另外,赔偿英法联军谈判人质死亡费用五十万量现银。)</p><p class="ql-block">英法联军在十月七日进入圆明园抢劫时,在九洲清晏皇宫居住区就发现了一处地下小金库。据法国军医官帕吕在《远征中国纪行》中说:“现在看来价值80万珐琅的金条银锭,只不过仅够清朝皇室日常开销而已,真正的宝藏并没有被发现。”确实,那是皇家应付后宫们日常开销的库房。</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法军司令部参谋阿尔芒,吕西(他是妥妥的法国官二代,其父是法军上将。)他在自己的《军旅回忆》一书中也谈到了皇家秘密金库一事,他说:“有人在正大光明殿附近发现了一大堆灰烬,不知是什么人放的火。……据说那堆灰烬是正大光明殿的清军守卫,为掩盖园内皇家地下宝藏的入口处放火留下的痕迹。”(他所指的是十月十三日后发生的事。)</p><p class="ql-block">总之,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和占领京城时,咸丰皇帝一直躲在承德避暑山庄。议和善后、签订条约和赔款等一切事物完全由恭親王奕䜣负责。因此,他最关心的就是那处秘密金库,否则战争赔偿将无法兌现。所以,英法联军的著作中也留下不少关于描述恭親王奕欣的笔墨信息。</p><p class="ql-block">英军司令霍普格兰特在书中是这样描述,十月二十四日(六天前的十八日,英军刚刚纵火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焚毁。)前往大清礼部衙门(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南端一带)去签订中英《北京条约》。“穿过院子...在进门口处碰到了恭亲王,他身后簇拥着约五百名官员,有些穿着王宫的丝绸礼服。亲王走上前双手抱拳行中国礼,但额尔金勋爵(下令焚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只高傲而轻蔑地看了他一眼,微微欠身以示回礼。这一定使倒霉的亲王怒火中烧。</p><p class="ql-block">亲王是位看起来很绅士很灵巧的人物,但显然是被吓坏了。……在签约仪式过程中,不知疲倦的摄影师贝.阿托,想要拍一张签订仪式时的照片。因此拿来照相设备放在门口,把大镜头对准忧郁的恭亲王胸口。亲王抬头一看,非常吃惊,面如死灰。他看看额尔金勋爵,又看看我,想着对面的这个饵雷会随时把他的脑袋炸掉,那架照相机看起来确实像一种迫击炮,……人们急忙向他解释其中并无恶意,只是为他拍张照片,这时他才慢慢缓过神来。条约签好一切都很满意。只是贝.阿托的照片,因为光线不好没有成功。(后来又补拍了一张)中国人准备了茶点,但额尔金勋爵拒绝了邀请,鞠躬行礼后我们就回来了。</p><p class="ql-block">法军是如何描写的呢?海军中校杜潘,他化名瓦兰·保罗,在《远征中国》书中记载。十月二十五日是法军与中国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日子。他陪同法国公使葛罗男爵和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一起前往礼部衙门,去签订合约。恭亲王奕欣和约三百名清朝各级官员在等候他们。</p><p class="ql-block">他形容说:恭亲王穿着一件褐色绸缎的官袍,上面绘有一只五爪的龙。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非常漂亮的黑貂皮帽子,顶部则有一个红棕色的丝球,脖子上挂着一串翡翠项链。</p><p class="ql-block">他还具体地描写说:“恭亲王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人,长脸没有络腮胡子。他的脸上略有一些小痘,脸色苍白且蜡黄。他的鼻子扁而直鼻孔很大,嘴唇很薄嘴巴很大。”</p><p class="ql-block">最后,他还形容说:“恭亲王通常是被认为非常机智的,或者更准确的说非常精明和狡猾。交换条约文本的那一刻,我们部队的炮兵发出二十一响礼炮,向军队和中国的都城宣布:从这一刻起,法兰西帝国和中华帝国之间恢复了和平。格罗男爵赠送给恭亲王几张法国皇帝和皇后的小照片,以及一套法国钱币。”</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法军司令部参谋阿尔芒,吕西(也是妥妥的法国官二代,其父是法军上将)。他在《军旅回忆》一书中描述说:“昨天英军毫无风度地故意让这位亲王等了两个半小时。额尔金勋爵想让对方感到他更为强大,以此获得小小的英国式的满足。我们则与此相反,在非常恰当的约定时间准时抵达,也没有过于紧张的赶路。我看到身边的恭亲王不像昨天那么面带韫色和不快。在她身后站立的是她的公主妹妹,她的美丽简直无以名状,她身边的那些贵妇人们中也有极貌美的。”</p><p class="ql-block">协议签完后“终于大家都站起来了,亲王突然上前来到将军和格罗男爵前,非常热情的一直握手。这一举动给大家留下极深印象。尤其对比昨日,他向额尔金勋爵投去的怨恨一瞥。...…他也应该能看到贪婪岛国(英国)和我们之间的差异,他们最近又占领了香港对面的九龙半岛。而我们只不过来讨回一个道义上的公正,即重建天主教信仰。但愿得益于这位亲王,我们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将胜过这些鸦片贩卖者。”</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敬请关注《英法强盗眼中的圆明园之六》。</p> <p class="ql-block">1860年的恭親王奕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