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传承之路

小许

<p class="ql-block">戴国森是我的二舅,他出生于1925年,比我母亲大2岁。大舅殁了以后,戴国森成了我唯一的舅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事时,舅舅已经接替外祖母,成为这个家族的当家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舅舅每天带领着我母亲,大姨,三姨,以及其他的那些师兄弟. 堂兄妹. 表兄妹等,和外祖母一起制梳。舅舅是经理,我父亲是会计,三姨父则负责业务往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1952年。小时候,我觉得家里的那个工场很大。只有那个比我大九岁的满姨,天天带着我们这一班大大小小十几个表兄弟姐妹一起,在工场里窜来窜去的恣意玩耍。唯一就是:不许我们碰大人的"铁货",以及那些做好的甚至没有做好的梳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舅舅戴国森是制梳行业里的天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舅舅没读过什么书。因为家传制梳,他从十岁起,就跟随伯父和父亲学习制梳手艺。由于他天性聪明,还不到20岁,他就不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制梳匠人。而且还是一个打造制梳工具的能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潜心做手艺的那些年代里,他深深的感到制梳匠人的劳动强度太大,功效太低。他就梦想着要把千百年传下来的手工制梳改造成机械化。只可惜当时社会经济太落后。使他多年不能如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开始开明起来。1953 年,以舅舅和母亲及其姐妹为首。把家族内的兄弟姐妹们各自的小作坊合在一起。成立了“衡阳市光荣角梳生产合作小组”。1955年开始吸收家族以外的其他同行。成立了“衡阳市第一角梳合作社”。开明的外祖母积极的的支持舅舅。于是舅舅开始把心中多年的梦想付诸实践。利用所有的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各种制梳机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岁的舅舅戴国森开始崭露头角,1955 年,他发明了中国制梳行业的第一台锯齿机。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创造. 发明. 改进了数十种用于角梳和木梳生产的机械设备。由此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他的创造使千百年来靠手工制梳的繁琐体力劳动,从此获得了解放。代之以机械化 半机械化了!》</b></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的资料来源;由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整理,1960年5月8日《衡阳日报》头版报道《戴国森顽强钻研不断革新技术》,和1994版《衡阳市工业志》第136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的(衡阳市光荣角梳生产合作小组)也由私营企业逐步改变成了集体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式改名为衡阳市角梳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衡阳角梳开始走向全国。在当时那种相对封闭的对外贸易氛围里。衡阳角梳又进一步走向世界。衡阳角梳成为国家定点出口产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8年8月3日《新湖南报》刊登了部分先进生产者的照片,第一排右边第一个是戴国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11月。舅舅出席了全国工业 交通运输 基本建设 财贸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 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是新中国第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全国群英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出席全国工业 交通系统 基本建设 财贸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名单》戴国森名字在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衡阳的制梳技术轰动全国。全国各地有50多个厂家,派人来衡阳学习制作设备和技术。《衡阳角梳》也成为了国家定点出口产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前,舅舅获得了许许多多的殊荣,当年的舅舅,是我们这一代晚辈心中最大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舅舅的那些荣誉证书大多都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了!这些是通过多方渠道搜索而来的部分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1960年1月衡阳市委发出向全国群英会标兵学习的号召,这是向标兵学习广告牌上戴国森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舅舅戴国森的发明与创造,从此改写了中国手工制梳的历史。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60年代初期至“四清运动”之前,全国各地一共有近50个厂家派人来衡阳市角梳厂,学习先进的制梳工艺,和购买先进的设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0年的时候,我在福建省闽侯县发现了一台“滚筒多夹锯梳机”,机器上的标签明明白白标注着“中国湖南衡阳制造”。问了舅舅后才得知;那就是舅舅发明的第一代多夹锯梳机。60年代初期,福建派人来衡阳学习先进制梳技术时带回去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我再次去闽侯县拜访了那台锯梳机的主人。再一次近距离看望了那台已过花甲年龄的锯梳机。发现主人已经对这台机器进行了维修改造。主体机座还是原来的没变。多夹系统因为年代久远变形而进行了重造。那个“中国湖南衡阳制造”的标签却已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整个福建的制梳业,大多厂家至今还在使用这种锯梳机制梳。工作方式和原理还是和舅舅发明的“多夹锯梳机”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把主体机座由原来的翻砂件,改成了现在由轻便的角钢焊接而成。制造成本大大下降。但是却没有过去翻砂件那么稳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周恩来1959年11月5日的人民大会堂宴会邀请函及封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舅舅于2022年12月去世,时年98岁。他珍藏的周恩来总理请他参加宴会的请帖至今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