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月一日,我们一家驱车西行,游览了中国十大名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须弥山石窟,座落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方向55公里处的六盘山北垂须弥山上。须弥山属六盘山山脉,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03米,具有典型的北方丹霞地貌,奇山异峰,古木参天,佛教寺院依山而建,石窟造像就势而凿,山、佛、树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自然天成。它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的咽喉要道,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自长安西行后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被誉为“宁夏敦煌”,至今已延续了1500余年。</p><p class="ql-block">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开凿始于北魏晚期,历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发展,现存石窟162座、石刻造像960余尊。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8座石山上。石窟经年累月,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地震灾害,至今造像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5个景区内,各景点之间有梯桥相连,游览观光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 须弥山从北魏到隋唐历代开凿的各个石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格:北朝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有些造像,脸瘦肩溜,宽袍大袖,与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画卷上的艺术形象酷似;隋代佛像则是上身长、下肢短,方面短颈,形象质朴拙重;唐代佛像造型趋向完美,它的体态丰满,服饰华贵绚丽,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非凡气质。尽管洞窟内的造像大小不一,却神态安祥,仪态端庄,眉慈目善,自魏至今,已越千年之久。其中,以子孙宫区、相国寺和大佛楼极富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子孙宫区,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被称为“须弥山第一凿”。有“乘象入胎、逾城出家、树下思惟”等佛教故事。北魏造像整体清俊秀美,凸显长颈、窄肩、瘦削的“秀骨清像”风格;佛像手施说法印或禅定印,服饰“褒衣博带”,衣纹线路采用阴刻手法,衣褶较密,线条硬朗。道教兴起后兴建了道教道场,以第25窟供奉道教人物送子娘娘而被称为“子孙宫”,是须弥山石窟佛道并存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相国寺 ,开凿于北周时期,是一整座山包掏空开凿而成的覆斗顶、平面方形中心柱窟,保存有近7米高的石刻大像6尊。1920年8.5级海原大地震致使石窟前半部分坍塌,后半部分被砂石填埋后被整体保存下来。1985年,文物部门对第51窟进行加固修缮,让北周石雕艺术瑰宝能够流传于后世。整体佛像气势恢宏,姿态优美,神情庄重,在全国石窟造像中独一无二,代表了须弥山塑像造像的最高水准,是全国北周时期石刻造像的代表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被文物界、学术界誉为“须弥之光”。</p><p class="ql-block"> 最为震撼的,当属那开凿于唐朝初年的第5窟大佛楼, 20 .6米高的弥勒坐佛,15.4 米进深,仅佛头高达5米,耳长3米。其窟形如马蹄,窟脚面涧,占据了整个山体前缘突出的部位。造像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最大佛像之一,反映了唐代以丰满健壮,雍容华贵为美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时尚。站在大佛脚下,需仰视才能望得见佛的慧眼,感觉自身十分渺小,双腿不由自主地发软,似要下跪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再此右行转向山的另一侧,便是1号石窟,一尊高5.6米的立佛,面向峡谷而立。峡谷两面都是高山,谷底又陷了下去,一条高6.7米、宽3.4米的长廊,直通山外,如同刀辟斧砍,这就是历史上那道著名的石门关了。</p><p class="ql-block"> 连绵不断的山脉,保存完好的洞窟造像,让人由衷地感叹古代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佛教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同时,山中还藏有一处特别的博物馆——须弥山博物馆。作为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它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了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的魅力,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固原古城和须弥山石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须弥山,穿梭于崖壁间的洞窟,流连于菩提树下,聆听山中回荡的松涛声,仿佛能品味到一种别样的宁静与深邃。这里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感悟中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