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情炬 春蚕心】贫困山区的教育复兴之路——诠释我的教育人生

元梦之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称:元梦之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580874</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一、青葱岁月,甘做红烛照山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八月未央”。1983年7月,53名酉阳籍中师毕业生谢绝母校老师的深情挽留,毅然坐上离开秀山的长途客车,怀揣改变家乡教育面貌的理想,全员返回武陵山区,以18岁的青春年华开启了教育生涯。</p><p class="ql-block">他是53人中的一员,三年前从家乡完小戴帽初中毕业。在省统招中,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秀山师范学校,成为十年文革后全乡首位从农家走出的“秀才”。“金榜题名时”,老师登门报喜,亲友纷纷祝贺。</p><p class="ql-block">家乡穷困,没文化是硬伤;家里更是贫寒,他小学初中多次因交不起书学费险些辍学,全凭自己坚持和父母的韧性才完成“义务教育”。</p><p class="ql-block">当时农村,升学最优选择便是师范,他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甘愿做红烛照亮山乡,立志当园丁培育桃李,为改变家乡面貌甘洒青春热血,决心为山乡孩子奉献一生。</p><p class="ql-block">在文化稀缺、百废待兴的年代,刚刚恢复考试制度,国家亟需大量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于是,第一届初中升中师的学子们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全省统一考试,由各地区统筹各县师范学校招生名额,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彼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他们承载着基础教育的重任,注定要成为小学教育教学的引领者。当时,公办教师青黄不接,民办代课教师急需专业引领,他们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这一压力,成为民办代课教师的“领头羊”。他们把专业教学方法和先进教育理念带回家乡,肩负起“文革”后教育复兴奠基者的使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月授衣,十月获稻。”三年师范时光,在导师们的悉心培养下,他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语数政、物化生、音体美等课程,已是“满腹经纶”,满怀教育理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他的坚定信念,甘洒热血育桃李是他的不竭动力。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偏柏乡鱼水村担任村小负责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千余人的山村,学校坐落在山坡的山坳里,由五间三柱四木房、一间“干打垒”石头房作教室,另有两间低矮的三柱二木房,中间隔间用作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和厨房,地面为黄泥铺设。学校开设有一至五年级六个班,三百多名学生,木质课桌凳长短高矮不一,有的课桌需挤三名学生,办学条件极其艰苦。除他之外,另有4名民办教师,一人负责一个班级仍缺一名老师。完成学生报名工作后,他放学后便向完小校长请示,随即在本村找到一位初中刚毕业、成绩优秀的村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兼授课教师。</p><p class="ql-block">他家离学校有十来里路,每周仅星期天可回家一次,周一至周六独自住在学校。民办教师们放学后还要回家干农活,处于半农半教状态。尽管条件艰苦,孩子们读书热情高涨。每天八点,学校便传出虽不标准却琅琅悦耳的普通话读书声与歌声,课间充满孩子们的嬉戏喧闹声。老师们常为一个字的读音、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午休时必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师生篮球赛。下午四点后,学校恢复宁静,他便开始做饭、备课、批改作业,规划次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日子规律有序,生活充实而有意义。</p><p class="ql-block">乡村并不富裕,八十年代村民们虽起早贪黑劳作勉强解决温饱,但经济依然拮据。大多数孩子一年四季穿着破旧衣裳,不少人甚至常年光脚走在山间小路,一到冬天,脚手满是冻疮,轻则红肿溃烂,重则鲜血直流,令人心疼。</p><p class="ql-block">那时,每个孩子每期书学费仅五六元,却总难收齐,每位教师每期都要为学生垫付不少杂费。他在村小工作的一年里,孩子们累计欠缴的费用达一百三十六元八角。看着孩子们穷困的生活境况,他实在不忍催促——这点钱,就算是他力所能及对“孩子们”的一点资助吧。</p><p class="ql-block"><br></p> 二、激情岁月,普扫提质责任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校是初心,归来已是更好的自己。”偏柏乡完小是他的母校,小学到初中他都在此就读。走进校园,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是他的乐园,承载着童年的欢乐与少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所“带初中帽”的完全小学,八个年级近20个班,学生超千人。如今物是人非:老祠堂改的初中教室依旧,两栋“干打垒”教学楼分列操场两侧,楼下是教室,楼上为教师寝室。当年的恩师们,有的调入酉阳各中学,有的已退休。现在的师资状况参差不齐——公办教师多为退休顶班或“以工代干”出身,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极少;原乡“戴帽初中”转为代管民办初中后,教师专业对口率更低,甚至出现“本科教本科”的情况(指初中生教师教授初中生)。与几年前相比,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导致近年小升初升入酉四中的学生屈指可数,民办初中的升学情况更不乐观,教育近乎沦为“扫盲”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以你为荣,如今愿你以我为傲。”时隔四年,他从鱼水村小调入乡完小,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考试制度恢复,新一轮教育教学竞赛全面展开。在“顶班”制度下,部分师资力量薄弱,公办民办教师实行“两条腿走路”,有人连小学课本习题都感吃力,更难应对各级教研室为提高质量编印的考题——当时教学大多局限于“组、复、新、巩、布”的照本宣科模式,连几千年前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启发式教学理念都少人知晓,教育改革与教学方法提升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 老校长是酉酬区小学数学“专家”,也是他昔日的老师。校会间隙常拿数学考卷考教师,此前总感慨“张老师不会这题,李老师不会那题”。如今他调入后,老校长满怀期待:“今年毕业班必须打个翻身仗!”看着老校长那副“奸计得逞”的笑脸,他深知任务艰巨——偏柏完小教学基础薄弱,四中每年从全区六个乡招收4个初中班约240人,偏柏近年升学多则七八人、少则三五人,可谓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他暗下决心,定要倍加努力,不负校长托付、母校恩情,更不负家乡父老与孩子们的期望。想在一年时间有所突破,唯有苦干。他与同志们制定计划:第一期上完新课后,让孩子们借下册的书,争取授完下期一半新课;下学期用半学期系统复习,针对性精讲并刷题训练。“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他相信会有好收成。</p><p class="ql-block"> 全体学生住校学习,抓住早晚自习,白天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随教学内容增加思维训练,拓展知识、开发智力、提升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同学们积极思考、深入讨论数学知识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身作则,无微不至。”那时的孩子较为听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入学迟、年龄大,他与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学习上有不懂的也乐意问他。住校师生需亲自生火做饭,学校无食堂,每到做早晚饭时,他和搭档总要查看情况,指导孩子们做好饭菜才放心离开。</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有电灯,学生在昏暗煤油灯下学习,看书写字、看黑板都很费劲。于是,他们买来煤气灯解决早晚照明问题。使用煤气灯是技术活,有时坏了会让他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p><p class="ql-block">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他每天早晨带孩子们跑来回四公里的公路,清脆的哨声响彻山乡角落。空闲时,他给孩子们讲勤奋学习的励志故事,讲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既教书又育人,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道德品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懈努力,初见成效。”在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年代,他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时间加汗水,终于让偏柏乡的教学质量迎来转机。一年后,他带的第一个毕业班结出丰硕成果:以全区及格率、升学率双第一的成绩,打破了区中心校和后溪大乡多年的领先局面,将25名孩子送入酉四中初中部。其他班级同样表现亮眼,全乡共有38名学生考入四中,升学率在全区六个乡中位居榜首。消息传来,寂静的山乡沸腾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他们乘势而上,毕业班成绩稳中有升,彻底扭转了偏柏乡升学考试连年垫底的局面。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铺就了成长之路——这批学生中,部分人后来顺利升入一中高中,继而考入中专或大学,彻底改写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战田坝乡期间,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奋斗篇章。他的家乡教育刚有起色,毗邻的田坝乡教育却呈现出两年前类似偏拍乡的颓势,家长和学生怨言颇多,连时任酉酬区宣传委员、主管教育宣传工作的白宗旺也颇为恼火。在区委的大力整顿下,原大溪区单设中学校长冉懋宣被空降至田坝乡担任校长,而他也被领导选中,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田坝乡任教。</p><p class="ql-block"> 在田坝乡的三年里,他与冉懋宣校长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他的建议下,田坝乡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摒弃原领导班子陈腐的管理理念,抵制其带来的负面内卷影响,大胆启用年轻人承担重任。他在田坝乡的日子里,带了三届毕业班,还兼任学校会计工作,既为教学一线把关,又为后勤保障护航。</p><p class="ql-block"> 作为专任教师,他发现影响学校教育的几大关键问题:部分老教师自恃资格老,缺乏工作积极性,岗位效能低下,还在校园内拉小团体,内耗严重;顶班上来的“教二代”教师,在父辈余荫下作风散漫;学校位于田坝集市街道边,仅一埂之隔,街上几个小混混无所事事,经常到学校晃荡,不时骚扰学生,干扰教学秩序。校内的内卷问题虽有领导牵头处理,但校园环境治理仍需一个合适的契机来推动解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整治校园周边混混滋扰问题,还师生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他提出建立校园联动执勤机制的建议。方案经学校采纳后,不仅迅速启动相关工作,还及时上报乡党委,争取到政府层面的支持。通过校会宣传动员,学生家长与基层干部也纷纷加入到护校行动中,构建起多方协作的安全防护网。</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自习期间,几名混混在教室门口嬉闹,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他上前好言相劝,混混们虽暂时离开,却在半小时后纠集十余人重返校园,在操场叫嚣挑衅,扬言要报复此前劝离他们的老师。当时,他正在办公室备课,听到动静后,冷静分析情况,借着夜色掩护悄然接近人群。</p><p class="ql-block"> “他妈的,滚出来!今天非教训你不可!”一名混混骂骂咧咧的话语清晰传来。年轻气盛的他果断出手,一个箭步冲上前,精准抓住对方衣领,借力打力将混混重重摔倒在地。紧接着,他摆出标准的搏击架势,目光如炬扫视众人:“想动手?一起上!”嚣张的混混们被这雷霆之势震慑住,面面相觑后扶起同伴,灰溜溜地逃离了校园。</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冲突还会持续,没想到这一战竟成定局。此后校园再无混混滋扰,直到后来才得知,混混们忌惮他“身怀武术”,彻底打消了挑衅的念头。这场以小搏大的较量,不仅展现了他的果敢与智慧,更成功守护了校园的宁静祥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宁静祥和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他亲自将小水电站的电从学校办公室引入教室。明亮的灯光下,孩子们学习更加勤奋努力。他把偏柏毕业班的整套教学经验带到这里,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完善,构建起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优质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收获丰硕成果:他所带的60人班级,以100%的及格率和75%的升学率,刷新了全县农村小学毕业班的升学记录。其中45名学生顺利升入四中,许多人后来还考入大学,彻底改变了命运。</p><p class="ql-block"> 此后两年,他持续创造佳绩,多次获得党和政府嘉奖:1987年,他荣获县级“优秀知识分子”称号,同年当选酉阳县政协第六届委员,并连任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在这十几年间,他积极为家乡各行各业发展建言献策,尤其为家乡教育设备设施建设贡献诸多力量,深受家乡父老敬重。1989年,他荣获酉阳县“先进教师”称号,几年来,曾多次获得县教委、区教办的表彰奖励。这些奖励是他砥砺前行、无私奉献,扎根山村小学教育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农村迎来了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这场变革既是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肩负着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培育新型农村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农村生产力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为方针,展开了一系列贴合农村实际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他调回偏柏乡中心校担任教导主任,全面负责全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由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教导主任、会计职务与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一肩挑”的生涯。教育教学、教研实践、普扫验收(普及扫除文盲验收)、高扫资料整理等高密度的工作模式,成为他教师专业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正是他“红烛精神、春蚕情怀”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 国家层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在80年代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将农村教育纳入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县乡两级政府统筹农村基础教育,激发了基层办学活力。各地掀起“集资办学”热潮,他的家乡也拆掉祠堂老庙,新建起一栋三层十二间的标准教学楼,将原球场两侧的老教学楼改建为教师宿舍和办公室,教室内换上了标准预制课桌凳,添置了部分实验设备,初步形成并完善了电化教学体系。孩子们从此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p><p class="ql-block"> 针对农村教师数量短缺(民办教师占比超60%)、专业水平偏低的问题,国家启动“定向培养”计划,推行“民转公”制度,通过系统培训、资格考试将130万优秀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并辅以“周末教师”“巡回指导”等弹性机制缓解偏远地区师资荒。偏柏乡将民办教师逐年送入酉阳师范学校培养,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合格证考试,数年内全面完成“民转公”任务,全乡教师师资合格率超过70%,基本满足本乡九年义务教育的师资需求。</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研究领域,当地创造性推行区教办室的“联片教研”模式,组织乡镇教师每周集中备课、观摩授课,将教学研讨从县城延伸至村小。教研工作紧密围绕“教育为农村经济服务”展开,涌现出大量接地气的改革实验。在县教研室牵头、区教办直接领导下,他们远赴石柱、江津等地学习观摩,以区为单位开展教材教法、优秀教学模式培训。作为具体实施者,他和同伴们将“五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及素质教育理念带回家乡,通过传帮带提升全乡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全国掀起了全民重教育、全社会尊重教师的热潮,他便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近二十年来,他多次有机会调入中学或其他更好的单位,却始终选择坚守。他常想:家乡还不富裕,家乡的教育还很落后,这里需要他。他说:“我就当一辈子的山村小学教师吧,也能培养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他潜心教学研究,从未间断。1986年,他的处女作《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法初探》在县教研室刊物发表,作为酉阳数学学会年度交流资料,他在年会上发言交流,得到与会同仁的一致好评。后来,他撰写的《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探秘》《两三步文字题练习设计》分别获得县教研室一等奖,为酉阳小学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多次承担区乡小学数学命题工作,精准把握小学数学教研方向。1988年,在酉阳县教学“三个一”(一堂优质课、一篇优秀教案、一篇优秀教学心得)活动中,他从乡下学校脱颖而出,通过全区选拔,在全县小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斩获佳绩——优质课与优秀教案获全县第三名,优秀教学心得获二等奖,成为家乡当之无愧的“名师”。他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在教师节接受表彰。</p><p class="ql-block"> 因为热心助人,同事们喜欢他;因为学识渊博,孩子们热爱他;因为治学严谨,老百姓欢迎他!</p><p class="ql-block"><br></p> 三、峥嵘岁月,讴歌教育人生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千禧年,教育改革的春风再次吹拂大地。上世纪末,重庆成为直辖市;本世纪初,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此背景下,酉阳县实施撤区并乡改革,成立各乡教育管理中心,由县教委直接管理,彻底改变了原区教办统一管理各乡教育系统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根据《义务教育法》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学校教育进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步推进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巩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着力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尤其是推动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从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从教育公平的维度来看,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推进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这属于教育公平中“起点公平”的范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近二十年超负荷的工作,他深感压力巨大,于是选择激流勇退,先后辞去了偏柏中心校教导主任和会计职务,一心回归教育教学一线,不忘初心,专注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梦想。此后,他重点投身于高段和毕业班教学工作,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送入酉阳第一中学就读。</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他的母校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实施了拆迁重建工程: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打造出现代网络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起学生宿舍楼,对五六年级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新建教师周转房,吸引了一批拥有大学专科及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加入,让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后继有人;还新建了包含足球场在内的体育运动场所,为新世纪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后,随着学生人数因自然减员逐渐下降,中心校开始推行35人及以下的小班化教学。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学校对教学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他始终专注于一线教学,同时致力于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高尚的师德感染着偏柏乡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型教师到“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服务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优秀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的一个下午,正值上最后一节课时间,学生们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他因需要买支笔,便走出校园。在通往校门的林荫道上,他发现自己曾带过的学生刘高祥背着书包,神情落寞地徘徊,脸上满是愁容。</p><p class="ql-block"> 询问之下,孩子委屈地说:“李老师不要我了,把我撵出来了,还说我学习不好。”原来,开学时学校为促进教育公平,将村小一个三十多人的班级并入中心校,与他敖的原本七十人的班级打乱重组,按成绩均分为两个班。刘高祥从一年级起就由他教导,尽管成绩一直不理想,可孩子十分听话,还热爱劳动,每天都会主动帮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他深知每个孩子都有差异,从不因成绩而嫌弃刘高祥,反而觉得这孩子的生活能力比同龄人更强。想到年轻教师为了个人的面子和成绩,竟违反教育法规,刻意排挤学困生,他不禁感到痛心。于是安慰道:“孩子,今天最后一节课就先别上了,回家好好休息,明天直接来我的班上课吧!”听到这话,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开心地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在他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刘高祥在小学毕业考试中,语文、数学两科竟然都及格了。最终,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全部及格,还包揽了全乡升入重点中学的所有名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扎根一线教学,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每年,他都会将教育心得写成教研论文,先后发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情景教学的作用》《策略引领,促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等多篇优秀作品,为教育科研事业贡献力量。这些论文涵盖数学情景教学、语文读写结合、微课应用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p><p class="ql-block"> 2012年,义务教育进入基本均衡推进阶段,目标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着力让适龄儿童享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教育。这一阶段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推动教育公平从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深化。他积极投身教育扶贫,与同仁利用课余时间走村入户,摸排资料、精准帮扶。2020年2月22日,酉阳县成功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2024年1月9日,酉阳召开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会议,标志着教育均衡发展迈入新阶段,而他也在功成名就后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顾四十余载教学生涯,他累计带出20个小学毕业班,将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培育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2017年5月,凭借高尚师德与卓越业绩,他晋升为高级教师,进入“国家高级知识分子”人才库,退休前已是专技5级职称了,这便是对他毕生心血的高度认可。2023年9月10日,在“酉阳自治县第39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从山村走来的他与在县城任教的女儿相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他将教育的接力棒稳稳传递给下一代,这份传承成为他最欣慰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从村小木屋到现代校园,从垫付学费的青年教师到桃李满天下的高级教师,他的教育人生,是贫困山区教育复兴的缩影——用青春燃亮山乡,以信念铸就师魂,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