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访谈录:战国时期秦封宗邑瓦书档案对丰京遗址‍(酆邱)的指证作用‍作者: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曹云海

人文秦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概要:日前“公布的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佐证西周王都,四大新发现证明周原是先周西周都邑”存疑。考古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科学。一种证据代表着一种史实。因其缺乏证据,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体系,就作出否定性其他的言辞,令人难以置信。本文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从古文献中找到古丰水的3个入渭口,说明渭水北移、丰水东移。又依战国秦封邑瓦书对酆邱(丰京)遗址的指证作用,宋代大儒程灏和元代著名学者、《类编长安志》作者骆天骧,对丰京遗址的亲历采访记述。明代鄠邑牛东丰盛堡村观音庙石像底座铭文记载,锁定今鄠邑秦渡东、西丰盛堡村即丰京遗址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鄠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载《考古》1962第6期)来看,疑其试掘选点过程中,将该丰盛堡村遗漏掉了,而致此《报告》无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史学研究积于史料、没有史料则无史学。”2025年4月24日公布的2024年十大考古发现《报告》中“周原即金文中‘周’和‘宗周’,是西周王朝的首部,镐京是关中东部的重要城邑和交通枢纽,也是周王的游猎地⋯⋯”之类定性有失实和不妥当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单元:读懂文物,溯源中国,解密文明密码,讲好中国故事。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笃志经学震古烁今。不唯文凭学历,但靠探索发现之实力。不求名利,但求有益于国家和社会。此乃一个草根人物的感动中国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诗史中国行:蒹葭苍苍、渭水泱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名里的中国:周文王“择中建都、鼎定中国”的鄠邑定舟村(定周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关链接】中国诗史文明美丽嬗变史:从周文王伐崇,“择中建都、鼎定中国;敬天保民、纲纪四方”,到《诗》“棫朴作人”的美丽嬗变,皆中国诗史文明,诗韵流光的史征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名里的中国:“四方之中为中国,中国之中为丰宫。丰盛中国、纲纪四方”的鄠邑丰盛堡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单元:读懂文物,溯源中国。解密文明密码,探源中华文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概要:1、此瓦书档案,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1948年在陕西鄠县秦渡镇出土。该瓦书对于西周丰京遗址(即瓦书铭文中的酆邱)有着重要的指证作用。其所封宗邑四至北界的西端之酆邱即丰京地望,见图例说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曹云海先生根据此瓦书铭文的指证作用,宋代大儒程灏和元代著名学者、《类编长安志》作者骆天骧,对丰京遗址的亲历采访记述,以及鄠邑秦渡西丰盛堡村西北隅观音寺中,明代观音石像底座铭文记载,清代毛凤枝有关周酆宫瓦当文出土地,在长安与鄠县交界之记述,锁定今鄠邑秦渡西丰盛堡村当为西周丰京遗址所在地。至此,困惑学界、考古界“千古之谜”得以克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实地考古调查,从古文献中找到渭水北移,丰水东移的四个入渭口。又结合程灏于“沣水之东见丰宫”之载,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之记述,锁定丰京遗址当在今鄠邑秦渡丰盛堡村。其学术观点早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2015年12月合编的《丰镉考古八十年》第九章今后工作方向之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由此可知: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丰镐遗址,当为一处,即镐京遗址,而非丰京遗址。丰京遗址当在今西安市鄠邑区秦渡丰盛堡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有关瓦书介绍:“文中封地的范围是酆邱(丰镐东南)”,此句话表述有误。文中酆邱不是所封宗邑全部范围,只是所封宗邑四至中西北角端点而已。酆邱位于镐京西南,而非镐京东南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文不按古匠心獨妙,笃志经学震古烁今。把文物证据引入中国《诗经》地理之研究,以物说史,以物证史,实现了中国文物证据与《诗经》自然地理山川河流、动植物契合对应关系的考古调查论证工作的“点对点”,这在中国《诗经》2500多年研究史上前所未有,开中国《诗经》地理研究之先河,并建立起《诗经》地理证据链体系,创建起中国文物与《诗经》地理关系学新学科。自信其言当奠中国诗史文明之根基。此乃我的感动中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单元:何以中国,实证中国。读懂文物,讲好中国故事。1948年鄠邑秦渡镇出土文物:战国秦封宗邑瓦书,现收藏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单元:2025年4月24日公布的“2024年十大考古发现”之周原遗址资料图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