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 </p><p class="ql-block">工作高调,为人低调,这是我一生为人处事的风格。40岁以后我的休息日节假日大多用在了加班和写作上去了,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先后将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心得和感悟,自己计设编辑汇集成了《昨天的记录》《质监情》《牛语谷》三册文集,记录了我退休前的生活。许多领导及朋友叫我公开发行,新闻界的朋友也积极支持,我想我不具著书立著之人,而且公开文集中许多领导和媒体对我高度肯定性的评价也不是我的风格。编印的文集也只是送送亲人朋友文友而已,我曾经说过对一个人的评价应由时间和历史来验证。现已退休几年了,我重阅他们的文字真让我有些感动,我真是这样的人吗?我真是你们文章描述的那样吗?其实,他们描述的有些情节和细节早已忘记了。退休后,我仍然在自媒体笔耕不断,谈自己谈人生。我想都这个年龄段了,不能独享他人的付出,还是选摘几篇媒体人多年前对我的评说吧。有几篇是我当时不准他们公开发表只收藏于我文集的文章。(文中我已将原实名修改为化名:牛渝) </p><p class="ql-block"> 牛渝与香烟</p><p class="ql-block">认识牛渝(化名)处长,时间不长,但他却给我不同寻常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初春,乍暖还寒时,市质监局大楼,质监局宣传处处长办公室。堆积如山的文件后,阵阵烟雾腾起,弥漫了半个房间。缭绕的烟雾后面,是一张轮廓分明的脸,虎眼、寸头,一个粗粗的汉子映入眼前。这就是市质监局宣传处牛渝处长。我向他道明了来意。他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蹙眉。赞同我的意见时,一个干脆的"好"字,不认可时,也就"不行"两个字,极简表达,绝对的军人作风。我内心不由泛起一丝丝疑惑,这个人也是做文字、做宣传工作的么?这个人,给他一支长枪,战场上绝对优秀的将军:给他一根棒棒,也会成为重庆大街上一道风景。可他怎么会是一个舞文弄墨的人呢?</p><p class="ql-block">再次见到他,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场景。烟灰缸里烟雾还在升腾,而他手上那只已有一半不见踪影。他叫来同事,一起讨论我提交的采访提纲。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下午。一份简单的提纲,集几个人的智慧,在牛渝苛刻式的完美要求下,从下午三点到五点半,挤牙膏般地完成。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怎么会有如此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此缜密的思维方式?真是人不可貌相,不可想象。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又开始对宣传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从句段到字词作﹣一推敲,"可以了吗?""不行,再改!""行了吧!""不行,这里还有些问题。"他的言语和眼神有不容撼动的力度,我有些抓狂,颇多怨言。他说:"对不起,我们必须得这样;要做,一定要做得最好,达不到预设的效果,这便对财力、人力的浪费。"此人有何般文采?为何对稿件如此苛刻?偶然看到他这些年写下的文字,于是不再疑惑。他的勤奋,他的执着,已续集成厚厚的一本书,让我这自以为是的文学青年感到惭愧。牛渝处长的文字,见不出些许华丽,没有玩弄文字的些许痕迹,但他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真诚,却是感人至深的。写及他工作时,狂热而又执着;写及他的父母妻儿时,平和中透出的细腻与温情。这是一个热爱工作,感念生活人的文字。有厚重岁月的沉淀,有蓬勃激情的绽放。</p><p class="ql-block">后来,听说牛渝处长病了,晕倒在办公室。甚为诧异﹣﹣那么强壮的一个汉子,怎会如此脆弱?一定是烟抽得太多,伤及身体吧!我曾劝诚过他,吸烟害己害人。他笑而不应,大概他觉得,和一个从来不识得香烟滋味的女人,是无法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的。他的同事,小王处长告诉我:"这个理,大家都懂。牛渝处长是个工作狂,经常熬夜,工作的压力,身体的疲惫,都需要通过香烟来缓释,没有香烟为伴,他还可以这样玩命地工作吗?他的病与他平日加班造成的不规律的生活有关,他有严重的胃病。"据说牛渝处长晕倒在办公室里也不止一次。像他这样的敬业人,平生并不多见,不由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次见到牛渝处长,是他刚调沙区质监局任书记。一杯清茶,佐以一明一灭的香烟。他讲述自己辗转的工作经历,颇多感慨。一个人如此地"飘零",他依然感恩着,幸福着,因为,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披了一身的光彩离开;每到一处,都会结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朋友,这些都是他人生莫大的财富,足以让他回味、享受一生。从他的只言片语,我仿佛感受到一种蓄积在他身上的力量,一种让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听到,能看到的,那喷涌而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回头想想,每次见到牛渝处长,香烟总是不离他的手,正如小王处长所说,烟成了牛渝处长工作压力的缓释物品。袅袅升起的烟雾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公务员的压力与责任,我个人依然无法切身体会香烟的妙处,但我却很是欣赏牛渝现在最希望拥有的一种生活状态﹣-"让生活从容而恬淡,让淡泊成为荡涤名利的港湾,让淡泊成为审视自己行为的驿站。"但愿这头孺子牛在耕耘不息的间隙,能暂时停下脚步,咀嚼山里青草的芬芳;也听一听山泉的流淌。</p><p class="ql-block"> 《公共人物》杂志社副主编:夏俪娟</p><p class="ql-block"> 2011.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