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笺纸,作为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自唐代才女薛涛首创用于文人书写诗词、书信的笺纸后,这朵艺术之花便在历史长河中常开不败,不断推陈出新,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钟爱。这枚清末民初上海三育私立学校成立二十周年暨新校址落成的纪念笺,以其独特设计引人注目。笺面以新旧校址一定范围内的简化地图为画面,简洁新颖,别具一格,不仅具有纪念价值,更体现了创始人黄庆澜勤俭办学与朴实育人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同时,这张纪念笺还生动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重点城区的主要路网布局与街道命名,精准定位了三育学校新旧校址的具体位置,为研究地方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黄庆澜(1875~1961年),字涵之,祖籍江西景德镇,生于上海。他毕业于南洋公学师范院,曾为清代副贡(贡生),并担任过湖北德安、宜昌知府。民国时期,他历任上海火药局局长、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特别市公益局局长等要职。黄庆澜深谙教育救国之理,清末便自费赴日本考察教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其父支持下,他于大同路与山海关路交叉口东北处(旧校址)租房创立三育初高等小学。民国2年(1913~1914年),他又自筹2.13万元(银元)用于办学经费。因捐资兴学有功,民国7年,他荣获大总统特奖三等嘉禾奖章。民国12年,为适应学校发展,黄庆澜再次筹资,在恒丰路古恒迪路交叉口西南处租地建造新校舍,新校于民国14年落成。至民国24年,在校学生已达642人,因其卓越的办学成效,多次受到国民政府嘉奖,累计获得各级嘉禾奖章8次。民国23年,在全市小学办学水平评比中,三育学校被评为甲乙等,位居境内第二。然而,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校舍被日军炸毁。次年,黄庆澜在新闸路920弄租屋继续办学。</p>
<p class="ql-block">黄庆澜信奉佛教,热心社会慈善事业。民国26年初,上海成立慈善团体联合会教灾会(简称慈联会),黄庆澜任副主任,同时兼任难民赈济委员会主任。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大量市民家业被毁,沦为难民涌入租界,最多时达70万人。在黄庆澜、赵朴初等爱国人士的倡导下,民国26~29年间,上海先后设立难民收容所50余处,收容难民达50万人次。中共江苏省委抽调党员加强难民工作的领导,使收容所不仅解决难民的衣食住问题,还对难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和文化教育。赵朴初作为慈联会常委、收容所主任,负责制定难民教育训练支前计划,该计划得到黄庆澜的认可并付诸实施。同时,以“移民垦荒”为名,动员1200名青壮年难民前往温州,辗转加入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黄庆澜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佛教净业社社长,被推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1956年,三育中小学并入其他公立学校,黄庆澜因年事已高,不再兼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薄薄的一张老笺纸,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无尽的鲜血与汗水换来的。透过这张小小的笺纸,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看到了战火纷飞中的苦难与奋斗,感受到了时空的对话与灵魂的远眺,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维思绪在跳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