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拍自滨海新区汉沽老年大学附近

开心果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p> <p class="ql-block">环颈雉(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是雉科、雉属的一种走禽,共有30个亚种。体重900-1050克,体长53-89厘米[8]。体型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具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边缘披散如发状;翅稍短圆;尾羽18枚,尾长而逐渐变尖,中央尾羽比外侧尾羽长得多,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雄鸟跗跖上有短而锐利的距,为格斗攻击的武器,近年来还发现距的长度与其所拥有的配偶数量明显相关,是雌鸟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标准。</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在其自然范围内,该物种以水果、种子、叶子、芽等植物物质和少量动物物质(例如昆虫)为食。在它的引入地,是杂食动物,以多种食物为食,更喜欢大型、能量丰富的食物,如栽培谷物、桅杆和水果。</p> <p class="ql-block">环颈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该物种起源于亚洲。公元前9世纪,它被引入希腊,然后由罗马人引入意大利,公元10世纪引入法国和英国。它们在19世纪末被引入北美,现在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雄鸟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眼周宽大,裸皮鲜红色;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多为墨绿色至铜色至金色;两翼灰色;尾长而尖,褐色并带黑色横纹。</p> <p class="ql-block">雌鸟形小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浅褐色斑纹,羽色亦不如雄鸟艳丽,头顶和后颈棕白色,具黑色横斑。肩和背栗色,杂有粗著的黑纹和宽的淡红白色羽缘;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羽色逐渐变淡,呈棕红色和淡棕色,且具黑色中央纹和窄的灰白色羽缘,尾亦较雄鸟为短,呈灰棕褐色。颏、喉棕白色,下体余部沙黄色,胸和两胁具黑色沾棕的斑纹。</p> <p class="ql-block">环颈雉适应的环境非常多样,平原和山区,局部可达海拔3,000米。即使是农业地区也适合,只要那里的耕种不太集中,环境不太简单或人工化。它只是避开茂密的森林环境、干旱地区和非常高的山脉。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分布高度多在海拔1200米以下,但在秦岭和中国四川,有时亦见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主要产于杂草丛生的河流边缘、靠近耕种的丘陵地区以及正在耕种的平地。</p> <p class="ql-block">环颈雉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善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边飞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和两翅“扑扑扑……”的鼓动声。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大,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后又急速在灌丛和草丛中奔跑窜行和藏匿,轻易不再起飞,有时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飞起。秋季常集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赏点赞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