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尔干半岛游随笔19 参观萨拉热窝隧道</p><p class="ql-block">5-1,四月初四,星期四,晴,9-23度(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参观萨拉热窝隧道,机场踩点。</p><p class="ql-block"> 最早是看过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之后才知道萨拉热窝的,那里电影不多,进口片主要是社会阵营国家的电影。还有《桥》也是南斯拉夫。每周一次电影,这些影片经常是重复看。隧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这里的隧道有着特别历史意义,所以还是应该去看看。</p><p class="ql-block">查位置在住处西南,29日游览Vrelo Bosne公园之后,回到有轨电车终点站就准备的,没搞清楚公交路线,问有轨电车司机,点头称是。东南方向,相距4.1公里。有轨电车也向东行驶。从地图上看可坐几站下车。最后直接回了住处。机场位于住处东南方向,萨拉热窝隧道也是东南方向。再查两者之的距离。确定乘103路电车。打开到机场路线,终点下车。</p><p class="ql-block">下车后,司机指示往前走(向东)。我问去机场,指示方向相反(向西),司机认为我是去游隧道博物馆。也没错。电车103、107、108的终点(起点)都在一起。距离机场和隧道博物馆的距离都是2公里多。机场不大,只看到200E公交一趟(可能就是机场巴士)。</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隧道博物馆在机场的南面,规划路线还是要返回电车的终点站。通过今天的实地勘察,从市区乘103、107、108路电车都可到达机场,终点前一站下车,步行1公里左右到达机场。200E路公交直达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机场</p> <p class="ql-block">机场到市内巴士运行时刻表</p> <p class="ql-block">行4公里到达隧道博物馆,门票20KMA。根据导游图的文字介绍,对这隧道的建设和作用及历史意义有了大概了解。只能通过拍照翻译。参观时间可长可短,如果看影像资料,时间就长了。供参观隧道长度不到100米,大概1.7的高度,不宽,两人相向而行需要侧身,才能通过。隧道用木质材料支撑。里面陈列的实物不多,一台抽水机,王辆手推车,墙上陈列当时参与的照片。</p><p class="ql-block">隧道从科拉尔家族住宅开始,从敌人封锁线机场地下穿过。1992年4月开始,从机场两侧同时挖掘。300人花了4个月零4天的时间才挖通这条隧道。从此萨拉热窝有了一个虽小但安全的通道,和黑塞哥维那自由地区的连接就此建立起来。挖掘工作没有使用任何机械化工具,而是依靠镐和铲子,在简陋的烛光下进行。隧道完工的那个夜晚,约有12吨的军用物资通过它被运往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情况是:塞军对萨拉热窝周边构成了长达60多公里封锁线,形成包围圈。它由260辆坦克、120门迫击炮、被称为“死亡播种机”的机枪、多管火箭发射器、狙击手以及无数的轻武器组成。武器弹药粮食运不进,人出不来。在隧道施工之前,想要进出这座城市的任何人,都必须在极其危险,冒生命之险穿过长达450米的机场跑道。</p><p class="ql-block">隧道建成后,大量的武器弹药通过这条隧道被运进了这座城市,来自萨拉热窝一个营的士兵通过这条隧道,穿越了敌军的封锁线,对敌军发起猛烈进攻o</p><p class="ql-block">战争结束后不久,军队撤离了隧道,科拉尔一家的住宅也被解除了武装人员的管制。科拉尔一家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并萌生了建立一座战壕隧道博物馆的想法,以保存战争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中的那些地道相比,还是有很多不同。这只是个穿过敌人封锁线的通道。但作用巨大,有了它打通了与外面联系,武器弹药粮食进得来。为战争的胜利发挥关键性作用。</p><p class="ql-block">偶遇老乡。排队购票时,听到身后有讲长沙话的。转身搭话。四个堂客们,租车自驾,还真牛。她们要去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真的难得一遇。</p><p class="ql-block">2025-5-1于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上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ujbnvu?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88381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巴尔干半岛游随笔18 游黄堡</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下篇:</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w8yq6a?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88381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巴尔干半岛游随笔20 游白堡</a></p><p class="ql-block">附资料,波黑战争</p> <p class="ql-block">墙上当年留下弹孔,</p> <p class="ql-block">隧道参观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隧道参观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隧道内部陈列的水泵</p> <p class="ql-block">隧道</p> <p class="ql-block">隧道内部</p> <p class="ql-block">宣传图片</p> <p class="ql-block">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乡村景色</p> <p class="ql-block">欧洲七叶树</p> <p class="ql-block">认识新植物。路边看高大开白花枝叶繁茂的绿化树,不认识,查资料得知:名欧洲七叶树。细看还真是七片小叶组成一片大叶。再看也有五片小叶的。树叶果实可做马饲料。树皮还有药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附波黑战争资料</p><p class="ql-block">波黑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穆斯林族(波什尼亚克人)、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围绕国家独立、领土划分和民族自治等问题爆发的武装冲突。这场战争是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局部战争之一,造成约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超过450亿美元。</p><p class="ql-block">战争背景</p><p class="ql-block">1. 南斯拉夫解体</p><p class="ql-block"> 1991年,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开始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国相继独立。波黑作为南斯拉夫的六个共和国之一,内部民族矛盾激化:</p><p class="ql-block"> 穆斯林族(43.7%)主张独立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p><p class="ql-block"> 克罗地亚族(17.3%)支持独立,但倾向于与克罗地亚建立邦联。</p><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族(31.4%)反对独立,希望留在南斯拉夫或与塞尔维亚合并。</p><p class="ql-block">2. 宗教与历史矛盾</p><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族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族信仰天主教,穆斯林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差异加剧了民族对立。</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部分塞尔维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形成波黑穆斯林族,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在20世纪被南斯拉夫政府强化为独立民族,进一步加深了族群隔阂。</p><p class="ql-block">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1992年3月,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抵制的情况下宣布独立,欧共体和美国迅速承认。</p><p class="ql-block">4月,塞族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并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支持,战争正式爆发。</p><p class="ql-block">战争进程</p><p class="ql-block">1. 第一阶段(1992—1994):塞族占据优势 </p><p class="ql-block"> 塞族凭借前南人民军遗留的重武器(坦克、火炮、战机)控制了波黑约70%的领土,穆族仅占10%,克族占20%。</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设立“安全区”(如斯雷布雷尼察)保护平民,但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2. 第二阶段(1994—1995):北约介入与穆克联盟 </p><p class="ql-block"> 1994年,美国促成穆克两族结成联邦,共同对抗塞族。</p><p class="ql-block"> 北约设立禁飞区并空袭塞族目标,削弱其军事优势。</p><p class="ql-block">3. 第三阶段(1995):塞族溃败与《代顿协议》 </p><p class="ql-block"> 1995年7月,塞族攻占联合国安全区斯雷布雷尼察,制造大屠杀(约7000名穆族男性被杀)。</p><p class="ql-block"> 8—9月,北约发动“精选力量行动”,大规模空袭塞族阵地,迫使其撤退。</p><p class="ql-block"> 1995年12月,在美国主导下,各方签署《代顿协议》,波黑成为由穆克联邦(51%)和塞族共和国(49%)组成的松散国家。</p><p class="ql-block">战争影响</p><p class="ql-block">人道主义灾难:大量平民死亡,种族清洗(如斯雷布雷尼察屠杀)成为战争罪审判焦点。</p><p class="ql-block">国际干预争议:北约被指偏袒穆克两族,空袭加速战争结束,但也引发对西方干预动机的质疑。</p><p class="ql-block">战后格局:波黑至今仍受民族分治影响,政治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p><p class="ql-block">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拉多万·卡拉季奇(波黑塞族领导人)——战后被海牙法庭判终身监禁。</p><p class="ql-block">拉特科·姆拉迪奇(塞族军事指挥官)——因种族灭绝罪被判无期徒刑。</p><p class="ql-block">比尔·克林顿(美国总统)——推动北约干预并促成《代顿协议》。</p><p class="ql-block">这场战争深刻影响了巴尔干地区的政治格局,并成为国际社会处理民族冲突和干预政策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FR Yugoslavia)在1991—2006年间逐步解体,最终分裂为6个主权国家和1个争议地区。分别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马其顿、波黑、黑山、塞尔维亚,争议地区:科索沃。</p><p class="ql-block">科索沃(2008年宣布独立) 原为塞尔维亚自治省,阿尔巴尼亚族占多数。 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由联合国托管,2008年独立,获100+国承认(但中、俄、塞等国未承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