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汉武散文:草堂话杜甫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最美的人间四月。记得是四月二十四日的中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成都蜀汉路外国语学校组织三年级三个班的十几名学生去杜甫草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受邀与小朋友们一同再游杜甫草堂,在我眼中,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确实是杜甫草堂中最美的风景,少年儿童们对草堂的惊喜和好奇,仿佛让我这华甲之人又重新步入了生活的简单快乐之中,一下子变得年轻了。</p> <p class="ql-block">N次杜甫草堂之行,有的朋友说我对草堂了如指掌,说真的,其实,草堂知识对我仍然相知甚少。蜀汉路外国语学校三年级的的少年儿童从“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正门集合后,跟着导游,老师和家长们踏入了“杜甫草堂”。其实,杜甫草堂一共有三个门,另两个是南门,北门,都在交通主道上,好多游客都误认为北门是正门了。</p><p class="ql-block">进入正门,算是正式进入了景区。那酱红色的石拱挤下的小溪,大概就是人们口中的浣花溪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据说,杜甫这首诠释着小溪、竹林、小桥、卵石的优美诗句,是当时浣花溪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我左瞅右看,发现这两座石拱小桥竟然没有名字,问了问正门口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这石拱小桥叫啥名,更别说是什么朝代建造的了。这两座石拱桥分别为6个石柱的7组浮雕组成,有大象、鹿,狮子、龙凤和花卉等图案。因年代久远,石拱桥立柱顶部已经开始风化,表层逐渐开始剥落了。</p><p class="ql-block">令人感叹的还是那两棵310年的黄葛树老古树了。“啧啧啧!爷爷,这棵树的树龄需要你这年龄的五个人相加,刚好与这树龄相同哟!”大孙子一脸惊讶!</p> <p class="ql-block">两座酱红色的石拱小桥,正对着草堂纪念性建筑的第二重——“大廨”。大廨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的景点,为一座敞厅式建筑。“廨”意为官署,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场所。“大廨”,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草堂时命名的,杜甫在成都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p><p class="ql-block">在大廨中,有中国当代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所雕刻的杜甫铜像。此像杜甫呈跪姿,身躯单薄,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以一种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表现出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过了大癣,就是诗史堂,两边有两副对联。诗史堂为草堂纪念馆建筑的主厅,清嘉庆十六年(18117推行。重修草堂诗命名杜甫的诗歌创作,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社会现象,历来有诗史之一建筑因此得名。诗史堂大厅中央,是一尊杜甫的铜像</p><p class="ql-block">两旁是朱德委员长那笔锋刚劲有力,尽显雄浑大气的书法: “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 。</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雕像静静伫立,那胡须因往来游客频繁抚摸,已然泛出黄灿灿的光泽 ,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这位诗坛巨匠绵延不绝的敬仰与喜爱。两侧分别是唐工部杜少陵先生小像,小像下面是李白泥塑像,为民国蔡缉武所作,右手悬挂为唐诗圣杜拾圣像,下面也是民同蔡缉武为杜甫塑的泥塑像。</p><p class="ql-block">再沿青石条路前行,下两级台阶,又是一座像刚入正门时的石拱桥,桥身雕刻鱼、凤凰,鸯鸳,荷花等图案的石拱桥,过石拱挤就是“柴门”二字的景致。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p><p class="ql-block">柴门两旁分别是恰爱航轩和水竹居,小学生们齐聚在导游身旁,仔细听导游为他们介绍了杜诗版本展,如宋、元、明、清、民国不现当代的杜诗版本,还有国外刻泽译的译,历代的杜甫杜诗版本过700多种,遗存下来的也有1500多种左右,小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看的十分仔细,作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尊崇,杜甫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草堂收藏有国外刻印汉文杜诗本和各种文字的杜诗版本300余部,足见杜诗和杜甫文化的魅力,让小学生们对那段峥嵘岁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水竹居”三字为陆定一所题,有多尊诗圣杜甫的青铜塑停,均为吴为山自2005年至2019年所塑的十三尊杜甫青铜像。</p><p class="ql-block">“公部祠”是为供奉杜甫塑像和祭祀的飨殿。杜甫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工部祠”匾额为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补书。公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设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祠内明清杜甫石刻像及清乾隆、嘉庆二通“草堂石刻图”,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右侧是“少陵草堂”碑亭,“少陵”为杜甫别号。杜甫曾居长安(今西安)南。汉宣帝与许皇后葬此,宣帝墓因名“杜陵”,许皇后墓较帝陵差小,因名“少陵”(“少”即“次小”之意)。杜甫住在陵墓附近,好取其地名以为别号,自称“杜陵野客”客,“少陵野老”。请康熙帝之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书碑。</p><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碑亭前面,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草堂了,门前左侧是一尊杜甫石刻像,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作碑文。</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前,矗立着一尊杜甫的青铜雕像,其样貌清瘦而孤高,目光深邃而高远。大雅堂里面,正中央一尊汉白玉的苏东坡的卧像,周边有介绍唐代李商隐(813一858)的铸铜像,有宋代(1140一1207)辛弃疾铸铜,陆游铸铜像,还有屈原,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的简介及铸铜像,“大雅堂”之名源自《诗经》之“大雅”,500平方米面积内,陈列着一面巨型磨漆壁画和12尊古代诗人雕像。磨漆壁画64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幅。壁画以连环组合的方式将这幅壮年漫游、困顿长安、遭乱游离、寓居成都的主要阶移以及《望岳》、《秋兴》、《茅草为秋风所破歌》等代表作浓缩在有限的平面内,形象地展示了诗圣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经历。</p><p class="ql-block">12尊诗人塑像则由国内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人创作。雕像栩栩如生,神采飞扬!12尊塑像分别采用了汉白玉、乌木和铸铜等材质,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故居门口的池塘,倒影着修竹,茅屋,清幽,寂静。身临其中,仿佛还能感受到千年之前诗人生活在这里时的闲适时光。大孙子问我:“爷爷,你多次到杜甫草堂,你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其实,来杜甫草堂,我最喜欢的还是杜甫草堂故居。</p><p class="ql-block">当然,杜甫草堂还有“草堂影壁”,“花径”,“千诗碑”,“草堂书院”等众多观点,杜甫住过的草堂早已没有了。明代建的毁于张献忠了,清代建的民国时期,也所剩无几了。现在看到的,大都是1952年以后重修的。我告诉大孙子:因为公元761年8月,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建起了茅草屋,终于有了居住的地方,可天有不测风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间大风狂飙,大雨倾盆而下,卷走了诗人居住的茅草屋顶上的茅草,诗人倾刻间居无定所,失去了一个家。诗人杜甫结合自己遭遇的不幸,感叹天下还有许多人居无定所,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诗人写出了经典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万颜,风雨不动安如山”。</p> <p class="ql-block">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在风雨凄凄,自顾不暇的时候,还关心着天下人有没有房子住,希望能建千万间房子,让所有人都有房子住,让他们都能安居乐业,体现一个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杜甫草堂,或许并非历史原迹,但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却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人们心间流淌。我想,这正是世人始终铭记这位诗圣的缘由——他用笔墨刻进骨血的家国大爱,早已在岁月长河中凝成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