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柏麓(魏冬)教授编纂的《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魏冬教授多年致力于关学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社会普及,先后出版《新订关学编》《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张载及其关学——横渠四为句视域下的现代阐释》等关学论述十余部,又组织策划了“中华关学中国行”等关学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为推动关学的现代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是魏冬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张载关学传述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收录中国宋元明清民国时期(1020-1949)、韩国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1)、日本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398位学者对张载《西铭》《东铭》的诠释评述文献,共63.8万字,是当今对张载著述文献传述研究的一部具有填补空白性质的文献整理著作。</p> <p class="ql-block">《西铭》《东铭》是儒家理学的奠基者,关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1020-1077)所作的两篇儒学文献,是张载人生境界观和身心修养观的集中体现。自问世以来,《西铭》《东铭》一直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推重,尤其是《西铭》,从宋元明清直到民国传述不绝,形成了以多种形式对其主旨、结构、渊源、特征等进行全方位诠释、评述以及征引的现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罕见的以篇章为对象的文献传述现象。而《西铭》也进而由张载思想的精华篇章,递升为整个儒家理学乃至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塑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西铭》《东铭》还在中国明朝初、晚期先后传到韩国、日本,在韩国的李氏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又称江户时期,1160-1867)得到广泛的关注,进而又梯升为东亚儒家文化圈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由此可以管窥张载思想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对东亚社会持续而广泛的影响。因此之故,研究张载的思想及其传播影响,首先应当以《西铭》《东铭》为“题眼”,对其思想传述的多种观念展开研究。这自然需要一部能集中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西铭》《东铭》解说予以汇编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以《西铭》诠释为对象的著作,在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比如从南宋到明初,就先后有赵师侠、王梦龙、无名氏、真德秀、马括、叶采、王霆震、李幼武、黄瑞节、胡广等人对《西铭》所作的集解,其或汇纂前人解说,而未加己意;或汇纂前人之解说,并参以已意。其中除赵师侠、王梦龙、无名氏三人所编的佚失外,其余的集解大多是搜集程朱学派的见解,而以胡广《性理大全》中的《西铭》集解为大成。清代冉觐祖、窦克勤、李文炤、华希闵、茅星来、王植、罗泽南、归曾祁,以及民国唐文治、缪篆,韩国李氏朝鲜晚期朴永鲁等人对《西铭》的集解,大都是在《性理大全》中《西铭》集解的基础上拣择或增益而成,仍然不出程朱理学的藩篱。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张载的《西铭》除了为理学中程朱学派所重视外,也为心学、功利、实学等其他学派重视,同时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学者,也对《西铭》有所借重和阐发。故而以上的《西铭》集解,并不全面。而《东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对《西铭》要弱且后起,迄今还没有对其历代传述文献加以整理的文献出现。加之对《西铭》《东铭》的诠释文献大多并未单独成书,而是零散分布在历代不同学者的论著之中,搜集起来并不容易,故自晚清归曾祁于1910编成的《西铭汇纂》之后,学界尚没有对《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予全面系统整理的著作出现。而魏冬教授编纂的《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则全面系统收集整理了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这对进一步推进张载著述诠释文献的整理、推进张载思想传述的研究,尤其是了解张载近千年来在整个东亚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致而言,魏冬教授编纂的《张载西铭东铭诠评汇纂》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就文献的收集而言,本书是目前所收《西铭》《东铭》诠释文献最为全面的著作。该书收集了中国宋元时期学者71人,明代学者80人,清代学者77人,民国学者32人,凡260人,对张载《西铭》《东铭》的诠评文献,涉及论著325部,基本涵盖了中国自宋元至民国九百余年对张载二铭的诠释,这在对《西铭》《东铭》的诠释文献整理史上是没有的;除此之外,该书还收集了韩国李氏朝鲜时期学者137人,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学者10人对张载二铭的诠释,涉及韩、日论著168部,这在对《西铭》《东铭》的诠释文献整理史上也是没有的;故而本书可以说是当前收集中日韩历代学者对《西铭》《东铭》诠评最全面的文献。其二,在文献的编排上,本书目前对《西铭》《东铭》诠释文献编排最为系统性的著作。本书虽为收集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的著作,但并没有照搬原文献的体例,而是依据诠释对象的不同,分为六卷。卷一“二铭校订”,以明初《性理大全》所收《西铭》 《东铭》为底本,以古今含有《西铭》或《东铭》文献的 24 种版本为校本,对《西铭》《东铭》文本予以校订,这为考察《西铭》《东铭》诠解文献提供底本依据;卷二“二铭统论”,是对《西铭》《东铭》进行统论性的文献,分为《二铭改名》《二铭评论》两部分,按历史顺序并参照学者生年、论著完成先后,依次收入中国、韩国、日本 55 位学者相关论述。通过本卷,可以了解历代学者对《西铭》《东铭》更名缘由和二者关系的不同看法;卷三“西铭诠解”,依据传统将《西铭》文本划分为 13 章,逐章收录中国中国、韩国、日本学者 86 人对《西铭》 文句的诠解文献,通过本卷可以了解历代学人对《西铭》篇章句字的多元化解释;卷四“西铭评述”,按历史顺序并参照学者生年、论著完成先后,依次收入中、韩、日三国 351 位学者对《西铭》的评述文献,通过本卷,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学者对《西铭》的不同诠释面向;卷五“东铭诠解”,依据传统将《东铭》分为 3 章,并逐章收录中国、韩国学者 14 人对《东铭》文句的诠解文献。卷六“东铭评述”,按历史顺序,依次收入中国、韩国 52 位学者对《东铭》的评述。本书在同一主题下,采取“以人系文”的原则,将相应的诠评文献归属于相应学者之后。 并以符号“●”区分学者,,以符号“○”区分文献段落。 每节文献之后,以括注形式,著明文献出处。</p> <p class="ql-block">其三,在文献的校勘上,本书对录入文献作了必要的校勘,以脚注形式出校记;同时根据需要,在录入文献后,以“柏麓按”的形式,对文献差异、涉及学人等事项加按语予以说明。同时,为便于学者阅读,将古代文献繁体竖排的体式改为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并依据中国大陆通行标点符号规范予以标点,并为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加了专名线。</p><p class="ql-block">其四,本书附录的文献也值得注意。1,本书编有《本书所采文献底本名目》,以著作国别、 时代为类,论著作者生年为序,罗列了本书所采文献所依据的底本情况,将之置于本书附录,以便学者检索备览。2,由于本书所涉学者众多,一些学者为人所熟知,一些学者则鲜为人知,尤其是韩国、日本学者,我国学界所知不多。本书编有《本书所涉学人文献概略》,以学者国别、时代为类,学者生年或论著完成时间为序,对本书所涉学者的生平和诠评、论述“二铭”的文献概况予以集中的简要说明,将之置于本书附录,以便学者检索备览。3,本书所收文献的时间下限为 20 世纪中期(1949 年之前),为便于学者了解《西铭》《东铭》在此后的研究成果,本书编有《1949 年以来张载“二铭”研究论文要目(1949—2023》,以论著出版、发表时间为序,列举了 1949 至 2023 年中、韩两国对《西铭》《东铭》 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以便学者检索查览。</p><p class="ql-block">当然,本书作为对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汇编的创制之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编者不识韩文、日文,故本书所收《西铭》《东铭》诠评文献仅以汉籍为限,而对韩文、日文的《西铭》《东铭》文献未曾收录,这需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再如,本书所录文献驳杂,而编者见识毕竟有限,故不可避免的会有遗漏文献;加之编者学力功底有限,其中点校失误之处,亦不可避免。这些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完善。</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该书虽然有以上缺陷,但毕竟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本书仍是对张载《西铭》《东铭》历代诠释文献汇编的一部重要成果,其对推进张载思想传播影响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