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游走记(九)龙门石窟

微尘轻轻(谢绝送花)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千年佛韵的时光之约</p><p class="ql-block"> 踏入龙门石窟的那一刻,仿佛是推开了历史的厚重之门,时光的洪流汹涌而来,裹挟着千年前的烟火与信仰,将我紧紧包围。</p> <p class="ql-block">  伊水悠悠,波光潋滟,自远古流淌至今,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于龙门山与香山之间。两山对峙,峭壁如削,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的天然门阙,“伊阙”之名,由此而来。遥想隋炀帝迁都洛阳时,因其宫殿正门正对伊阙,遂赐名“龙门”,从此,这名字承载着皇家的威严与气魄,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厚重深沉。</p> <p class="ql-block">沿着伊河西岸前行,石窟如蜂巢般密密麻麻地镶嵌在山体之上,它们是岁月的眼眸,默默凝视着朝代的更迭、人间的悲欢。潜溪寺里,阿弥陀佛端坐于须弥台上,尽管岁月的风霜让他的面容略显斑驳,却依旧难掩慈悲与祥和。他双目微阖,似在参透世间万象;双手施无畏印,仿若在给予众生无尽的庇护。身旁的弟子与菩萨,姿态各异,神情肃穆,共同守护着这一方神圣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这座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与心血的洞窟,宛如一座凝固的艺术殿堂。洞内的三世佛,面庞清瘦,脖颈修长,身着宽袍大袖的袈裟,衣袂飘飘,仿佛在诉说着北魏时期的审美风尚与佛教文化的交融。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曾经精美的佛像,有的头部被盗,有的肢体残缺,这些历史的伤痕,无声地控诉着往昔的沧桑与苦难,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珍视与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如泰山。</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万佛洞宛如一场盛大的佛国集会,15000尊小佛整齐排列于洞壁之上,虽身形微小,却个个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每一尊佛像,都蕴含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虔诚之心,他们用双手赋予冰冷的石头以生命与温度,让信仰的光芒在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窟顶那朵残留着色彩,十分精美的莲花,恰似佛国净土的祥瑞之花,绽放着圣洁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感谢导游让我特别关注到,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这尊衣纹流畅、尺余高的菩萨像十分精妙。我回来又特意请教了DS,作了一番深入解析,现特记录于此细品:</p><p class="ql-block"> 这尊菩萨虽刻有"比丘慧成敬造"的题记,但实际创作者已不可考。这类北魏时期的造像多由无名匠师团队完成,其精妙程度却堪称东方雕塑史的奇迹。若论与西方艺术的呼应,具有三重意味可堪玩味:</p><p class="ql-block">1、与希腊化雕塑的精神共鸣</p><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衣纹的"曹衣出水"式处理(如湿衣贴体的流动感),与希腊化时期《胜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的薄纱褶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西方追求物理真实的动态,北魏匠人则以线条韵律表现超脱物质的空灵——龙门石窟的菩萨衣纹如流水,却凝固着永恒的禅意。</p><p class="ql-block"> 2、与米开朗基罗的暗合与分野</p><p class="ql-block">那尊小像手指的细腻程度,令人想到米开朗基罗《大卫》手部的血管纹路。但西方文艺复兴强调人体解剖的精确,而北魏工匠以"意到笔不到"的含蓄,在方寸间让石料生出肌肤的温润感。比丘慧成供养的这尊像,指尖微翘的"兰花手印",分明比任何解剖学都更接近神性。</p><p class="ql-block">3、与罗丹的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 在宾阳洞的阴影里,这尊菩萨像衣褶间光影浮动,竟似罗丹《沉思者》般用凹凸捕捉精神活动。不过罗丹的皱褶是苦难的挣扎,而龙门这尊小像的衣纹却是莲台般的安详——东西方对"存在"的理解差异,在石头上显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龙门石窟最伟大的作品恰恰是这些无名之作。可惜当时游人太多不得近前细看,只能回看我当时用手机长焦捕捉到的这张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  当我终于站在卢舍那大佛面前时,时间仿佛凝固了。这尊通高17余米的巨佛,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俯瞰着世间万物。她的面容丰腴圆润,双目宁静祥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这便是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卢舍那微笑,穿越千年的时光,带着大唐盛世的雍容华贵与包容大气,直击人心深处,让人在瞬间感受到一种灵魂的震颤与宁静。据说,这尊大佛的面容是以武则天为蓝本塑造而成,武则天的雄才大略与绝代风华,在这尊佛像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她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璀璨结晶。</p> <p class="ql-block">  石窟中的佛像,有些已经残缺不全。有的失了头颅,有的断了手臂,更有甚者,整个佛龛空空如也,只余下几个凿痕,暗示着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那些缺失的部分,有的毁于战火,有的被盗卖异邦,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成了"珍贵的文物"。这些石像的遭遇,何尝不是历史本身的隐喻——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残缺的真相,而那些失去的部分,往往最为关键。</p> <p class="ql-block">  沿着漫水桥来到东山前,香山寺隐逸在绿荫之中,别有一番清幽宁静之美。阳光洒在伊河之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span style="font-size:18px;">隔水遥望对岸石窟,大小洞窟密密麻麻,安静地延绵分布在灰白石崖上,</span>更显得佛国世界的庄严肃穆,让人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沉静与安宁。可惜没去到白园,作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一定也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这座镌刻着千年历史与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激励着人们在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4.24</p> <p class="ql-block">2025.4.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