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爱学习的我

三苏园 <p class="ql-block">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生于四川峨眉苏轼路过郏县,见此处“小峨眉”山酷似家乡眉山,遂有终焉之志。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河南郏县安葬。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始称二苏坟。元至正十年(1350年),郏城县尹杨允拜谒苏坟,认为两公之学出自其父苏洵,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之间,二苏坟成了三苏坟。广庆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三苏祠堂为元至正年间郏县尹杨允所建,内有元代三苏泥彩塑像。明代王尚絅立红石牌坊,清道光年间知县李虎臣重修。1963年,三苏园被定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经大规模开发建设,于2012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三苏文化的国内学术影响力仍需提升,很多人不了解苏轼与平顶山的关系,市区通往三苏园景区没有高品质旅游快速通道,交通不便。这是三苏的遗憾,更是河南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苏洵 苏轼 苏辙 全才苏轼 三苏坟 感想 <p class="ql-block"> 踏入郏县三苏园,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苏氏三杰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片宁静而肃穆的园林,承载着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苏洵的遗骨,也珍藏着他们的才情与精神。</p><p class="ql-block"> 园内古柏参天,枝叶繁茂,仿佛在诉说着三苏的传奇故事。漫步其间,小径蜿蜒,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对三位文豪的敬仰与追思。来到三苏墓前,静默伫立,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苏轼的豪放洒脱、苏辙的沉稳内敛、苏洵的睿智深邃,都化作了历史的烟云,却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想起苏轼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词句,仿佛能看到他在赤壁之下指点江山的身影;想起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愿,又能感受到他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而苏辙与父兄相伴,虽不如兄长般光芒万丈,却以醇厚的文风与稳健的处世态度,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苏洵虽未入仕,却以一篇《六国论》道尽兴衰哲理,教子有方,成就了两个杰出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三苏园不仅是一座纪念性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在这里,能深刻感受到宋代文学的辉煌,体会到三苏父子在逆境中坚守本心、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们的诗词文章,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后世文人的心灵之路;他们的人格魅力,如同一股股清泉,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p><p class="ql-block"> 离去时,回望三苏园,夕阳的余晖洒在古柏上,洒在墓碑上,洒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风穿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似是三苏的低语,又似是历史的回声。此次游览,不仅是一次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一次对文化灵魂的探寻,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