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Part4 第四单元 当代中国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之一。1957年开始,他曾先后二十多次访问中国。1979年起至2010年,他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拍摄,中国可以说是他拍摄最多的国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穿越整个中国,他积极地探索着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在他的镜头下,既有繁华的都市景象,也有宁静的乡村风光;既有忙碌的工人身影,也有悠闲的市民生活。他以敏锐的直觉、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影像语言,捕捉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面貌,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了上世纪50年代至2010年间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巨大变迁。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巨变,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的时代缩影。</p> 1957年1月1日,马克·吕布从香港前往广州,开始长达三个月的拍摄。在列车上,他拍下了观看中国的第一张照片。<b>粤港火车上的农民</b>(1957年)。“我从一个世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多年之后,马克·吕布回忆:“于我而言,这张照片是个开端,就好像演奏乐曲拉响的第一弓。就是从它起,我开始了对中国优美而又坚强的文化的长久热爱。<br> 法国摄影家马克· 吕布(Marc Riboud)乃蜚声世界的纪实摄影大师,他从1957开始,先后22次来到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准近距离拍摄中国领导人的首位外国摄影师(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许入境的新闻摄影记者)。马克 • 吕布镜头下的多个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影像语言,捕捉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一个个瞬间,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新中国的沧桑巨变。马克 • 吕布说,“摄影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展示世界的变化。”<br> <b>雪中北京</b>,1957年/29x44厘米。 1956年,马克·吕布在印度停留了一年。因为其兄长让·吕布娶了印度婆罗门阶层的女子为妻,马克·吕布通过嫂子结交了许多印度上层人士。在总理尼赫鲁之友奥斯特罗鲁格伯爵与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的帮助下,马克·吕布最终拿到了特批的中国签证,成为1949年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div> <b>故宫附近的溜冰场</b>,北京/1957年/38x25厘米。</div> <b>长安街上的游行</b>,北京/1965年/46x31厘米。 <b>北京附近一所房屋内的母子</b>,1957年/25x38厘米。 <b>北京</b>,1965年。 <b>纺织厂里的婚礼仪式</b>,北京/1957年/38x26厘米。 <b>街头摔跤表演</b>,北京/1957年/36x24厘米。 <b>街头表演</b>,北京/1957年/29x43厘米。 在王府井大街上,马克·吕布被一位女士所吸引,尽管当时他并不知道她是谁。在一个服饰普遍简陋的环境中,摄影师的敏感让他断定:她有与众不同的故事。<div> <b> 王府井街头的女人</b>,北京/1957年。马克·吕布拍到的这位女子其实正是康有为之女康同璧,中国首位官方派遣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大牌摄影师的眼光确实独到。</div> <b>雪中故宫</b>,北京/1957年/43x29厘米。 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准近距离拍摄中国领导人的首位外国摄影师,他镜头之下的毛主席充满了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div> <b>招待会上的毛泽东</b>,北京/1957年/34x25厘米。</div> <b>摄影师的工作室</b>,北京/1957年/28x43厘米。 <b>街头的三个小伙伴</b>,北京/1957年/24x36厘米。 <b>柬埔寨吴哥窟</b>,1990年/46x31厘米。 <b>柬埔寨吴哥窟</b>,1990年/36x25厘米。 <b>柬埔寨吴哥窟</b>,1990年/32x45厘米。 <b>柬埔寨吴哥窟</b>,1990年/50x33厘米。 <b>柬埔寨吴哥窟</b>,1990年/45x30厘米。 <p class="ql-block"> <b>柬埔寨吴哥窟</b>,1990年/38x26厘米。</p> <b>柬埔寨吴哥窟</b>,1969年/44x29厘米。 1965年,马克·吕布拿到了再次入华的签证。在北京和上海,马克·吕布可独自一人游走拍摄,就像在罗马、东京一样。在北京的琉璃厂,他拍下了这张代表作。<div> <b>古董店橱窗</b>,北京/1965年/57x37厘米。窗户是典型的中国风格,将街道划分为一系列画面。</div> 此次马克·吕布从哈尔滨到南宁,途中穿越了十二个省,在中国的旅行了超过两万公里。与八年前相比,马克·吕布看到了中国的变化:老式有轨电车许多已被无轨电车取代;新的学校和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荒地上出现了新的社区和工厂。<div> <b>与其他未婚工人共用宿舍的年轻女子</b>,昆明/1965年/36x54厘米。</div> 马克·吕布拍下了周总理的剪刀手,体现了总理平易近人的一面。<div> <b>周恩来接见法国部长阿兰·佩雷菲特</b>,1971年/24x36厘米。</div> <b>毛泽东的床</b>,北京/1965年。 <b>武汉长江一桥前的渔民</b>,武汉/1965年。 <b>上海外滩</b>,1957年/30x46厘米。 <b>上海街景</b>,1957年/29x44厘米。 <b>钢铁厂下班的工人</b>,鞍山/1957年/29x43厘米。 <b>钢铁厂</b>,鞍山/1957年/36x25厘米。 <b>钢铁厂的五部电话机</b>,鞍山/1957年/44x29厘米。 <b>钢铁厂里的食堂</b>,鞍山/1957年/44x30厘米。 <b>美术学校的雕塑课</b>,北京/1957年/55x36厘米。 <b>观看照片的妇女</b>,苏州/1979年/33x50厘米。 <b>搬运电视机的夫妇</b>,北京/1980年/33x50厘米。 <b>摇滚乐队</b>,北京/1980年。 <b>兰州附近的小麦收割</b>,甘肃/1957年/38x25厘米。 <b>重庆</b>,1957年/44x28厘米。 <b>重庆的农民</b>,1957年/29x44厘米。 <p class="ql-block"> 使用半自动机械插秧、阳朔稻田里的劳作,广西桂林附近;农户家中,昆明;韶山村,湖南;纺纱妇女,韶山村。均为马克·吕布于1965年拍摄。</p> <b>桂林风光</b>,广西/1965年。 <b>滇池</b>,昆明/1965年/44x30厘米。 <b>上海附近的农户家中</b>,1965年。 六年后也就是1971年,马克·吕布第三次来华,这一次他的杰作出现在长城上。背景的薄雾中,是一群法国政府官员,而前景是当时堪称奢侈品的照相机。在画册中,马克·吕布给出的说明是:“1971年,沿长城慢跑还不流行,但摄影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沿长城散步是最受欢迎的周日消遣方式,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div> <b>长城上的摄影师</b>,北京/1971年。</div>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2016)1971年第三次来华时,在北京,他拍下了一位芭蕾舞学校白衣女孩的照片。马克·吕布后来说,“那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芭蕾舞女。”<div> <b>街边玩耍的女孩</b>,1971年。</div> <b>女演员巩俐</b>,山东/1993年/31x46厘米。 <b>太原</b>,山西/1995年/19x25厘米。大哥大堪称那个时代的奢侈品。 <b>天安门广场上的情侣</b>,北京/1993年/29x43厘米。 <b>豫园“小兔子”</b>,上海/2002年/30x44厘米。 <b>外滩母子</b>,上海/1993年/37x54厘米。 <b>百货公司</b>,上海/1993年/30x4厘米。 <b>上海地铁上的广告</b>,2002年/38x26厘米。 <b>上海</b>,2002年/46x32厘米。 <b>上海浦东</b>,2002年/52x35厘米。 <b>外白渡桥</b>,上海/2002年/44x30厘米。 <b> 上海的广告</b>,2002年/44x30厘米。 <b>深圳的广告</b>,北京/1992年/24x36厘米。 <b>建筑工地上的工人</b>,深圳/1993年/36x25厘米。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集及其著作《直觉》《东方印象》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克·吕布</b></p><p class="ql-block"> 不论镜头里的是什么,他的镜头都能体验奇迹并捕捉住精致和优雅。没有特效。没有规则,只有一种"视觉温柔"。<br></p><p class="ql-block"> 人们看到的是女孩的侧影:她17岁,篷乱的波波头,裙子上满是鲜花,手里还捧着一朵鲜花,可能是菊花。在她的面前,是一排高举着的刺刀。照片是由马克·吕布拍摄的。两年后,艾伦·金斯伯格将这次非暴力运动命名为"花之力量"。</p><p class="ql-block"> 当吕布于93岁高龄逝于巴黎时,《纽约时报》向这位新闻摄影记者温柔地致收,称他"在动荡中找到了优雅",在他身上发现了人类的宝贵品质--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境下也能发现美、信心和轻松愉快。</p><p class="ql-block"> 轻松愉快确实是他最著名的一幅照片的典型特征:一名身穿工作服的工人站在铁梁上,一边努力保持着平衡,一边给埃菲尔铁塔涂漆,虽然他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表现得像是一名有着卓别林或巴斯特·基顿精神的天使,又仿佛是《天堂的孩子》里的画家一般。凭着这张照片,他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从此,他将受卡特·布列松的领导,这对他的帮助很大。</p><p class="ql-block"> 之前,吕布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后来,出于好奇,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走上了摄影之路。他渴望拍摄。30年里,他穿越了亚洲、东欧,来到了中国,走访了苏联。他还是南越和北越的常客(他曾在河内与胡志明一起品茶)。哪儿有重大事件发生,他就到哪去--从北京到日本,从阿尔及利亚到西非--然而,与游行、战争和名人们相比,他却更喜欢捕捉日常生活情境下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他是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拥护者。他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作为记者,他支持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学生抗议运动、反战、反种族隔离示威游行,支持波兰工人大罢工和利物浦码头工人大罢工。</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照片中,摄影师布鲁诺·巴贝让我们看到了在阿尔及尔专心拍照的马克·吕布。他是一名伟大的旅游者,也是一名出色的记者,这个法国人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相机。</p> 马克·吕布1957-1980《China》摄影作品汇编。 <b>国庆日的外滩</b>,上海/2002年/37x56厘米。 <b>黄山</b>,1983年/50x34厘米。 <b>黄山</b>,1986年/35x52厘米。 <b>黄山</b>,1980年代。黄山是马克·吕布最喜欢的拍摄地点之一,他八次上黄山旅行、拍摄,收获了许多烟雾缭绕的云海和岩石、山峰的图像。他的黄山系列风景照以黑白照片为主,风格独特,仿佛一幅幅中国水墨画。<br>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是享誉世界的摄影大师,也是记录中国50年巨变最重要的西方摄影师,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纪实摄影。</p><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六十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在这个欢庆的年份举办"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该展览重新梳理了马克·吕布先生一生所拍摄的经典作品,精选了其中148幅并使之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为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马克.吕布之友协会、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和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为该展览顺利举办所提供的支持和所付出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希望该展览能进一步推动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祝愿中法两国人民友谊之树常青!!</p> <p class="ql-block"><b>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b></p><p class="ql-block"><b>湖南博物院展览组织机构及成员</b></p><p class="ql-block">展览筹备委员会主任:段晓明</p><p class="ql-block">展览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李丽辉</p><p class="ql-block">展览筹备委员会委员:郭学仁 陈叙良 张晓娅 李莉 陈滨 金樊</p><p class="ql-block">总策划:段晓明 </p><p class="ql-block">策展人、项目负责人:黄磊</p><p class="ql-block">项目统筹协调:段炼</p><p class="ql-block">项目责任部门:国际交流部</p><p class="ql-block">内容方案编撰:黄磊</p><p class="ql-block">展览资料翻译:段炼 陈双双</p><p class="ql-block">展览形式设计:潘勇 王璊琭 刘曼婕</p><p class="ql-block">晨览图文校核:黄磊 段炼</p><p class="ql-block">展览联络与备案:黄磊 刘仁玉 张锋 段炼</p><p class="ql-block">展品点交与监管:廖丹 庞旻 刘丰 石小为</p><p class="ql-block">展品保护:刘亮 雷鲜艳 周朝颖 周游</p><p class="ql-block">展览制作管理:陈峰 侯立男 易盛 景子平 谢涛 郭成</p><p class="ql-block">宣传推广:吴镝 马金灿 欧蓉 李叶 贺婧婷</p><p class="ql-block">数字展示与采集:何也 金明 毕枫 黄桢 彭尔靖 </p><p class="ql-block">网站和新媒体宣传:孙玲玲 曾明辉 彭莎</p><p class="ql-block">教育活动:李茜子 胡伟晶 王鑫 陈虹帆 刘亭轩</p><p class="ql-block">开放管理:王晓曦 刘薇 蒋玮 唐君丽 尹怡明 李洋 曹婷婷 蒋晓凤 杨宇 邓颐欢</p><p class="ql-block">安全管理:刘赫子 刘长武 黄锋华 吴世响 吴璜</p><p class="ql-block">行政保障:唐微 吴彦波 赵化锋 张欢 何力 魏颖 张斌 张邦宁 易佩 邓晖</p><p class="ql-block">展览制作:湖南迅磊装饰工程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展览运输:北京圣轩文化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Marc Riboud),这位法国摄影界的巨星,1923年出生于里昂。他的镜头对准了中国,这个他拍摄最多的国家。从1957年到2010年,马克•吕布二十多次访问中国,用他的相机捕捉了这个国家社会变革的瞬间。中国对于马克•吕布来说,既是灵感源泉,也是美和惊喜的宝库。他的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珍贵见证。马克•吕布的镜头捕捉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与美好,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通过此展,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