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龟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1981年2月开山采石发现。该墓以山为陵,凿石为藏,几乎掏空了整座山,是徐州唯一确认墓主人身份的汉代楚王陵墓。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荣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5年被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同年《龟山汉墓参观记》被编入国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p> <p class="ql-block">龟山汉墓开凿于西汉最强盛的武帝时期,始凿于公元前127年,历经13个春秋,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和15间墓室组成,中间有壸门相通。墓葬东西长83米,南北最宽处33米,面积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墓室内设有完整而科学的排水系统,主要墓室建有瓦木房屋。此墓工程浩大,设计巧妙,施工精细,被誉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p><p class="ql-block">龟山汉墓有许多不解之谜,主要有七个,因此被称为“东方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龟山汉墓浓缩着汉代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观众在此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解读龟山汉墓神秘的信息密码,感受汉代王室风尚,体味王国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2.建筑材料十分特殊,竟然是一种名为“贝壳灰”的混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古人究竟是如何发现并使用这种材料的,至今仍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1,两条平行的甬道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约5毫米,精度达1/10000,两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约为5秒,误差约1/66000,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古代墓葬中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向西一直延伸,焦点就是长安。</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是红外线,告诉你这条线有多直。夹角90º有多准。墓道两壁更是磨平如镜。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这样的施工精度令人难以置信。</p> <p class="ql-block">3.汉墓的墓室结构异常复杂,充满了各种机关和陷阱。 即使在现代技术下,也难以完全复原当时的建造过程。</p> <p class="ql-block">五坡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厩</p><p class="ql-block">墓室近方形,四角攒尖顶。室内地面凿一方形水池。出土有陶盆、陶俑各1件,组成养马人饲马、饮马的场景,反映了汉代对养马业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车马库</p><p class="ql-block">墓室为长方形,五面坡顶,中部凿有擎天柱。出土有陶俑1件、陶马6件及马的配饰铁衔蹠、铁环、勾形器等,皆面西而立。汉代礼仪规定,皇帝、诸侯王可乘坐四到六匹马拉的车,车内可坐可卧,并可调节车内温度。四匹马的配置,反映了诸侯王尊贵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盥洗室</p> <p class="ql-block">4.汉墓内部设有巧妙的通风排水系统,即使在封闭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空气流通。古人是如何设计并建造这样一个高效的通风排水系统的,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楚王前殿</p><p class="ql-block">位于整个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墓葬中最大的一室,象征楚王生前处理政务的朝堂。中间的石擎柱高大粗壮,气势雄伟,既是建筑结构的需要,又起到心理支撑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5.棺椁魅影。左后方的影子开始是没有的,1993年突然出现,也没有水。</p> <p class="ql-block">四角传尖顶</p><p class="ql-block">6.汉墓内部还设有独特的照明系统,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看清一切。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来照亮墓室的,至今仍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壸(kui)门</p><p class="ql-block">壸门为两墓之间的通道。根据两墓出土的钱币,推测刘注比王后早下葬三至四年。说明该通道是由北面贯通过来的,为“开门寻夫”。</p> <p class="ql-block">王后前殿</p><p class="ql-block">王后的前殿、乐舞厅和棺室在一条线上,构成三个主室。拱形的屋顶低于楚王的墓室,反映了汉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出土有五铢钱、玉环、鎏金铜车饰、陶俑等。</p> <p class="ql-block">7.汉墓的建造方法同样令人费解。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精确控制施工精度和建造如此复杂的墓室的,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礼乐器具室</p><p class="ql-block">室顶凿刻的装饰性大乳钉是星宿分布,还是楚王上应天星?此为千古之谜。该室出土玉器残件,说明这是一间放置金银珠宝的礼乐器具室。</p> <p class="ql-block">王后棺室</p><p class="ql-block">此室与楚王原棺室南北对应,平面呈长方形,拱形顶。复制的朱地彩漆棺富丽堂皇。出土石黛板、陶麟趾金等。</p> <p class="ql-block">庖厨室</p><p class="ql-block">整个墓弊中最北的一个侧室,中部當有擎天柱、室顶凿成双拱形。室内踏有两个壁龛,似想继续开出墓室。室内东南角地而當有一圆形水井。出土有彩绘陶鼎、陶璧和陶麟比金等。</p> <p class="ql-block">车马室</p><p class="ql-block">在汉代男女乘车有别,妇女乘用的车较小,四围封闭较严,两侧开窗,有垂帐遮挡,一般驾两马或一马,两马为骈,所以此处复制展出的车又名骈车。</p> <p class="ql-block">徐州圣旨博物馆坐落在九里山两汉文化旅游区,非国有博物馆,于2000年10月1日开放。</p> <p class="ql-block">徐州圣旨博物馆由主陈列楼和点石园两个展区组成,园内陈列有全国各地征集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大型文物及各类碑碣2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圣旨既有皇帝下达的文书命令,也有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历经王朝更选、战火频仍,今存世的圣旨凤毛麟角、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为明清之际的诰命或敕命。根据对象的不同,又有生者为封,死者为赠的区别,圣旨所记载的内容,多为授官赐爵及相关事迹等,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每每填补一些失落的历史细节。</p><p class="ql-block">存世圣旨均为卷轴形式,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而有严格区别,不仅如此,形制、质地、图案、内容、遭词、文风、书法、用印等一应要素,处处都体现出居高临下、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典雅精致的皇家法度。</p><p class="ql-block">本馆于圣旨类文物的搜求、保护、修复、研究已历卅载春秋,“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之“天”时,“承”回望传统文化繁荣之“运”势,不弃小流,百川归海,形成了资料翔实、脉络清晰的圣旨发展史,也折射出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正统七年诰命圣旨</p> <p class="ql-block">圣旨箱</p> <p class="ql-block">噶尔萨承袭世袭罔替</p><p class="ql-block">龙边诰命</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p><p class="ql-block">尺寸:480×33cm</p><p class="ql-block">质地:丝质</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诰命夫人凤冠</p> <p class="ql-block">免死金牌</p> <p class="ql-block">农耕补子</p><p class="ql-block">属九品官且当当地县令不再或未上任空缺时候可以行县令职责,始于秦汉一至沿用。是国家重农思想的又一体现。</p> <p class="ql-block">看看中间</p> <p class="ql-block">下面那个可以翻动,二面是完全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接圣旨场景</p> <p class="ql-block">溥仪登基诏书</p><p class="ql-block">年代:康德元年(公元1934年)</p><p class="ql-block">尺寸:44×60</p><p class="ql-block">质地:纸质</p><p class="ql-block">指叙令</p><p class="ql-block">年代:康德四年(公元1937年)</p><p class="ql-block">尺寸:43×30cm</p><p class="ql-block">质地:纸质</p> <p class="ql-block">三寸金莲,五吋银莲</p> <p class="ql-block">慈禧废除裹小脚</p> <p class="ql-block">蟾宫折桂</p><p class="ql-block">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官吏,让知识分子参加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的科目较多,而以进士科最受人看重。</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基本上打破了过去由贵族垄断的选人、用人制度,除了商贾、犯法等特殊之家,社会的多数阶层,都可以以自己的才艺,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光宗耀祖。因此,科举考试成为了社会各阶层都关心、瞩目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完备于唐朝,历经宋朝、元朝不断改进,明清两朝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消末时因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而废止。</p><p class="ql-block">无论毁誉,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干三百年是一种事实,而制度本身无疑是中华民族长期演进中凝聚起来的文化资源,正是因为有科举制度作媒介,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统一和稳定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因此,研究科举文化,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也对诸多的制度建设都有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p> <p class="ql-block">《应试文官》匾额</p><p class="ql-block">年代: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p><p class="ql-block">尺寸:85×180cm</p><p class="ql-block">质地:木质</p><p class="ql-block">上款:中华民国二十八年</p><p class="ql-block">成都中央军校教育处处长黄杰为</p><p class="ql-block">下款:汲义方 赵泽民 敬立</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丝绸夹带</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尺寸:40×80c.m</p><p class="ql-block">质地:丝织</p><p class="ql-block">简介:这份夹带对折成两部分,展平后两面的字相对,全篇含《四书五经》</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考试作弊的小抄</p> <p class="ql-block">应考卷</p> <p class="ql-block">点石园石刻艺术馆位于龟山景区,陈列有汉代至民国时期的珍贵石刻2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二只羊,一只是汉朝,一只是唐朝</p> <p class="ql-block">二门神</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