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沙盘看宁夏的地理位置,母亲河--黄河从宁夏腹部流经,造就了银川成为“塞上江南”,从沙漠到绿洲,注定她是贺兰山下一块宝地。</p> <p class="ql-block">在宁夏博物馆的诸多藏品中,石刻无疑是熠熠生辉的存在,它们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伫立,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往昔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步入石刻展厅,仿若踏入时空回廊。最先吸引目光的,是那些远古时期的岩画石刻。粗糙的石面上,简单线条勾勒出狩猎、放牧、祭祀等场景。这些岩画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质朴与力量,仿佛能听见远古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与呼喊。它们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记录,以最直接的方式,让我们触摸到祖先的生活脉络,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沿着展厅前行,便来到了佛教石刻的天地。精美的佛像石刻庄严肃穆,线条流畅。佛像的面容慈悲祥和,眉眼低垂,似在俯瞰世间众生。每一处细节都被雕刻得一丝不苟,从衣袂的褶皱到莲座的纹理,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这些佛教石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佛教文化在宁夏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有力见证,反映出当时佛教的兴盛与人们精神信仰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夏时期的石刻更是别具一格。西夏文字石刻承载着这个神秘王朝独特的文化密码。西夏文字笔画繁复,结构独特,虽历经千年,却依旧散发着神秘魅力。它们记录着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后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旁边的碑刻石刻,字体刚劲有力,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西夏王朝的兴衰荣辱,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消逝王朝的往昔辉煌。</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石刻则更多展现了世俗生活的场景与艺术风格的演变。雕刻题材丰富多样,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有描绘市井生活的生动画面。这些石刻细腻逼真,充满生活气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宁夏博物馆的石刻,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它们或大气磅礴,或细腻入微,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宁夏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每一块石刻,都是历史的凝固,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入领略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踏入宁夏博物馆,就像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与文化的奇妙旅程,而“黄河水润非遗”的展区,更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黄河文明滋养出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展区入口,一幅以黄河为主题的巨型剪纸率先映入眼帘。那奔腾的黄河水,在剪纸艺人的巧手下,仿佛有了生命,波涛汹涌,呼之欲出。线条的疏密、虚实,将黄河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也为剪纸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艺人们凭借着对黄河的热爱与感悟,用剪刀赋予纸张灵魂,每一刀都镌刻着对母亲河的敬畏与感恩。</p> <p class="ql-block">移步向前,是精美的贺兰石雕刻作品。贺兰石,产自贺兰山麓,质地细腻,色彩斑斓。雕刻师们巧妙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与纹理,以黄河为创作源泉,雕出一幅幅动人画卷。有的作品刻画黄河边的古老村落,错落有致的窑洞、袅袅升起的炊烟,仿佛能让人闻到泥土的芬芳;有的则雕琢出黄河奔腾而过的壮丽景象,浪涛翻涌间尽显雄浑气魄。这些贺兰石雕刻,是黄河与贺兰山脉的完美融合,是大自然的馈赠经匠人之手升华后的艺术结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看那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刺绣,同样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印记。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绣于布上。一针一线,穿梭之间,绣出黄河儿女的生活百态。那些灵动的飞鸟、娇艳的花朵、劳作的人们,无不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出黄河流域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黄河水润非遗”的展区里,还有古朴的民间陶艺、悠扬的口弦音乐等,它们无一不是黄河文化孕育出的瑰宝。黄河水,如同一位无私的母亲,用她的温柔与力量,滋养着宁夏这片土地,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黄河儿女情感与智慧的凝聚,在宁夏博物馆的展示下,向世人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绽放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走进宁夏博物馆的“红旗漫卷”展厅,就仿佛翻开了一部鲜活的宁夏革命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气势恢宏的红军长征主题雕塑,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瞬间被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以1925年至1958年的时间为线,分为“宁夏早期革命运动”“红军长征在宁夏”“宁夏的抗日活动”“宁夏的解放”“宁夏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五个单元,全方位、多角度地系统再现了宁夏的革命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宁夏早期革命运动”部分,能了解到李大钊作为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1925年担任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时,就派出共产党人宣侠父、钱崝泉到冯玉祥军中开展工作,在宁夏播下了革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在宁夏”板块无疑是一大亮点。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领导随一纵队到达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地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0月7日凌晨,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在六盘之巅极目远眺,毛主席诗兴大发,后来到达陕西瓦窑堡后写下了《长征谣》,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清平乐·六盘山》,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让宁夏固原的战国秦长城名扬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在抗日活动展区,能看到宁夏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英勇事迹。一件件简陋却充满力量的武器,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还有许多珍贵的照片,记录着宁夏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来到“宁夏的解放”单元,那面写有“剿匪功高”的锦旗格外醒目,这是剿匪部队在宁夏海原剿灭土匪后,当地群众送给骑兵团的,它是宁夏解放进程中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部分,则展示了宁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建设,努力奋斗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宁夏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的起步阶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展厅内共展出341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40件,还有230幅照片、12幅历史地图。像西征红军在宁夏用过的汽灯、马思义用过的手枪、革命烈士毛泽民用过的铜手炉、革命烈士马文良在宁夏盐池用过的油灯,以及李临铭在宁夏工作期间使用过的牛皮药箱和药品等,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它们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让我们对宁夏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旗漫卷”展厅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是一座红色精神的宝库,它以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展示,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这里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建平</p><p class="ql-block"> 2025.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