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美子

<p class="ql-block">你好吗?我们今天要讲的书,跟《金刚经》有关,叫作《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这本书对我来讲也非常地有意义。人都会有心乱如麻的时刻,回忆一下,你的那个最难度过的是什么时刻?什么事呢?又是什么让你突然之间就了悟了,好像可以放下,可以通透,可以继续拖着困难往前走,直到困难消失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禅宗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就是六祖慧能到一个寺庙里面。有一天的下午大家就在那儿看,说这个旗杆上的风幡在动。弟子们就开始讨论,说这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后来慧能就说,亦非风动,亦非幡动,是你的心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听了这个故事,你心里也动了那么一下,我觉得这就是你自己跟自己内心的结缘。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来讲讲,怎么样能够把自己的心打开,拥有一种不焦虑的活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作者是费勇老师。很多一直在订阅“李蕾讲经典”的书友就会比较了解,之前我在讲《了凡四训》的时候也提到过费老师。我们还对王阳明的心学有一些对谈。这本书是费勇先生研习《金刚经》之后,他个人所获得的启发。他就把这些启发写了下来,制作成了一个课程,一共分为十课。从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帮助我们用《金刚经》的智慧来看待生活,改变我们的活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每个人来说,就算我们没有读到过《金刚经》,也不认为有必要拥有什么信仰,但我们也要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成败得失都无法避免。或者精彩,或者无聊,日子就要这么一天一天地过。那如果我们读懂了《金刚经》,会有改变吗?当然,我们也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要经历刚才所说的这一切。不过日子一天一天过,这个过的里面就会有不同的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今天我来讲《金刚经》,并不是说我们都一定要通过这本书去获得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而是说这本书里的智慧,就像小小的光芒一样,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就能够安慰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平凡的众生,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围绕各种问题展开,比如说买什么菜,坐什么交通工具上班,怎么投资能够利益最大化,到哪里去偷得浮生半日闲,等等。那你说这跟《金刚经》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呀,我们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问题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质量。那怎么提出一个好问题呢?我们来看看,佛陀曾经被哪些问题困扰过。有些人很吃惊,说佛陀也会被困扰?当然会。费勇先生说,今天困扰过你的也曾困扰过佛陀。因为佛陀也并不神秘,他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他也度过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苦难、疑惑之后,才通往了成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陀和《金刚经》的故事。首先《金刚经》是什么?它的全名叫作《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词很多人会念成般若,在这里它念bō rě。这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是佛学的根本大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梵语里,金刚有两种意义,一个是指能穿透一切的迅猛闪电,另一个就是最坚硬的钻石。所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在讲金刚钻足够坚硬,可以划开瓷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金刚经》讲的就是当各种各样的烦恼来了,你能够像迅猛的闪电击穿烦恼那样,一下子把烦恼穿透,然后你的心就会像钻石一样,任何烦恼都不能来动摇它。那么当各种快乐来了,你就能够像迅猛的闪电击穿快乐那样,一下子把快乐看透,然后你的心就像一颗钻石,任何快乐都不能够动摇它。有没有觉得非常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去研究《金刚经》。就是因为我们觉得不再被外界的节奏所干扰,能够保有自己内心真实的形状,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那么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般若是指智慧,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连起来就是如何通往彼岸的智慧。所以《金刚经》讲的就是通过发现一种如何到彼岸的智慧,来断除世间加给你的种种的苦难、虚妄,最后获得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你说为什么要到彼岸去呢?因为我们现在脚下立足的,眼前看到的地方,都不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或者说眼前看似属于你的一切,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它们都会失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越过眼前的种种“相”,它指的是各种各样的存在,到达彼岸。彼岸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通俗地讲一下,彼岸更像是一种境界。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它。到达这个境界以后,人就不会再被种种纷扰的事物困扰,这是一种无上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经》的作者是谁呢?不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不立文字。那么怎么样给大家开示呢?就是口头讲述。佛陀的学说不是靠着书籍传播的,而是靠他的弟子们,他的听众们口口相传。所以《金刚经》和早期其他的佛经一样,是佛陀的弟子们共同回忆整理出来的佛陀所讲出来的言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的佛经基本上来自三次结集。第一次,是佛陀去世后第一年的雨季,他的大弟子迦叶就召集了五百比丘参加一个结集。这就相当于五百人开会。比丘是什么意思呢?最初它指的是一边乞食,一边修行的男性出家人。后来就指那些接受了佛教戒律的年满二十岁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和尚。那么比丘尼呢,指的就是女性的出家人,俗称尼姑。这是第一次集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在佛陀涅槃一百年后,七百比丘在吠舍离举行了结集。什么叫作涅槃呢?它就是圆寂。有的人说就是他死掉了,这个意思不太准确。比较确切的讲法是什么呢?就是功德圆满,业障灭尽,然后人就解脱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智慧有一部分跟现代物理学很相通,它告诉你物质是不灭的。如果我们这个肉体是物质的存在,那么我们只会转化,而是不会消逝,那就是这个肉身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次集会就是在阿育王的时代,一千比丘在华氏城参加了第三次结集。这三次结集就是早期佛经的基础。既然佛经是佛陀的弟子们根据回忆总结而来的,那么有人不相信这些人,他们的回忆准确吗?这些佛法真的是佛陀所说吗?这种疑问历来都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怎么回答这个疑问呢?佛陀就说,只要在讲述之前加上一句“如是我闻”,就可以让众生相信这是我亲自所说。所以我们现在读到佛经,你如果看到它是以“如是我闻”开头,那么就意味着接下来这段话是佛陀所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梵文中的佛经翻译成中文,这个难度是很大的。那么《金刚经》是怎么传播和翻译的呢?我们来讲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这个字就像我们讲经典,这个字起源很早,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用绳子贯穿起来,指这篇经文是有一条脉络贯穿的,可以永久流传下去。而中文里的“经”就是纺织的时候,我们看织布有经线有纬线,经线就是竖着的这根线,它是不动的,然后纬线就是围绕着这个经线来旋转,最后织成华美的布匹或者是图案。它有延绵的意思,最后就引申为不变的道理。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有一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经典就是这样。所以佛经所讲的,或者说佛陀所讲的,都是一些不会变化,也不会被破坏的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佛经是怎么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呢?一方面是中国僧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比如说唐朝的时候,非常著名的玄奘大师,那是民族脊梁。这个玄奘不是《西游记》里面那个唐僧,他是唐僧的原型,非常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是印度或者西域的僧人来到中国传播佛法,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现在,我们如果到洛阳的白马寺去看,那里面就记载了西域来的僧人的画像和一些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和玄奘在佛经的翻译上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鸠摩罗什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他出生于龟兹国,他的妈妈是龟兹国王的妹妹。鸠摩罗什在七岁那一年就跟他的母亲一起出家了。后来迫于世俗的压力,他娶了龟兹国的公主。之后经历了战乱,他就来到了中原,翻译了大量的佛经,然后留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经》最早的汉语译本就是鸠摩罗什的翻译,译得非常地严谨和美丽。后来又有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义净等等人的译本,但是毫无疑问,鸠摩罗什的译本是最为通行的。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所解读的《金刚经》也是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作为范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的语言特别美,比如有一句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简直像诗一样,你很难想象就是一个外国人,他能把汉语的这种凝练和意境提炼到这样的程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便我们目前还不太能够理解它的意思,可是听到这个句子,你就会觉得非常美妙并且有深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佛陀又是谁呢?他到底是人还是佛?为什么佛陀能够拥有这么高深的思想,影响力这么大?我们简单地普及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陀原本是印度的一个王子,本名叫作乔达摩·悉达多。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是黑塞所写的《悉达多》,在那个里面也解释了这件事——佛陀究竟是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就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原本释迦牟尼是一位王子,他从小住在王宫里面,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他生下来什么都有了。后来渐渐长大,他还娶了一个美丽的王妃,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按照世俗的规律,等到这位王子的父亲去世,他就应该继承王位,成为下一个国王,带领他们的民众。但是,释迦牟尼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并没有按照世俗的规律走下去,而是心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基于这种疑问,他放弃了他所拥有的一切,而去修行,在各种见闻中参悟佛理,最后成为佛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给弟子传教佛法的时期,佛陀就讲到了一个故事。这是什么故事呢?就是毗婆尸太子四次离开王宫。这个故事就被录入了佛经,后来逐渐人们口耳相传,演变成了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p> <p class="ql-block">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位王子四次离开王宫,因为他看见疾病、看见衰老、看见死亡……这些所见所闻引发了王子的思考。他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拥有什么,拥有得再多,最后都有无法回避的缺陷和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弄清楚死亡的秘密、烦恼的秘密和爱的秘密,释迦牟尼在二十九岁那一年就抛弃了王位和家庭,他离开王宫,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此后,他一直寻找了六年多,终于有一天,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了尼连禅河边,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沉思默想,一动不动,最终进入了深度的禅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第七天,天空划过流星,一刹那,释迦牟尼突然觉悟证道,从此成为佛陀。那棵毕钵罗树从此被称为菩提树,“菩提”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智慧。那这一年,这位出家的王子三十五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了这个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成佛并不是咻的一道闪电劈中,然后飞升成仙了,或者突然之间就蜕变了,蜕了一个小小的知了壳,然后人就不见了。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的意思是什么呢?它叫觉悟者。所以佛过去就是人,那么人未来如果觉悟了就是佛。当你明白了世间的道理,你就可以解脱。所以人成为佛是因为明白,而不是因为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七天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到底参悟了什么呢?总结下来就是四谛,四种真理。第一是关于苦谛,就是关于苦的真理。佛陀认为世间一切行为引起的都是痛苦,哪怕现在吃美食,是痛苦;谈恋爱就还是会引起痛苦;拥有很多财富、地位很高,最后都是痛苦,这才是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叫作集谛,就是关于你为什么苦的真理。你说为什么苦呢?在佛陀看来,就是因为愚昧的欲望,永不能够停止,永不能够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就叫作灭谛,灭除痛苦的唯一方法是涅槃。书里就讲,说涅槃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死亡,而是寂静。你说这个寂静跟解脱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贪欲,没有了怨恨,没有了愚痴,人就像进入了一个非常安稳的状态,就像是死亡之后再也不会轮回到人世间受苦,这就叫作涅槃。所以涅槃是不生不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叫作道谛,就是通向涅槃的道路。这条路到底在哪儿呢?它不是我们眼前看见的道路,而是指只有通过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行为,才能够抵达涅槃。把这四种真理一一参透,对于普通人来讲,还是有难度的。但是通过学习《金刚经》来获得一种由心而生的力量,不被外界干扰和动摇,这是我们普通人立即就可以学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学习《金刚经》达到最终的解脱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金刚经》原文很短,全篇就五千多字,内容也非常平实,就是佛陀坐在这儿,然后有一个大弟子叫须菩提来问他问题,两人一问一答,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达到最终的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金刚经》中,佛陀是分了两次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次的回答,佛陀强调,想要获得最终的解脱,就一定要断除妄相。那么第二次回答,佛陀就强调,要想获得最终的解脱,一定要断除妄念。合起来一个完整的答案,就是断除了妄相和妄念,就能够达到最终的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把这句话记住,然后再来思考一下,生活里面困扰我们的人或者是事,它究竟是真实的呢,还是一种妄相或者是妄念呢?看到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物,不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很多人会挖空心思想要得到它。在这个过程中,就有种种的痛苦、折磨。哪怕结果是我们得到了它,问题又来了,因为你想要长久地占有它,想要守住这份得到,那这又会带来痛苦和纠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想要得到的欲望和想要守住的欲望,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想要得到,就会担心失败;想要守住,就会害怕失去。种种妄念一起,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问题:焦虑。有没有发现,焦虑就是源于这个求不得、恐离别、放不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不焦虑呢?《金刚经》就指明了一条彻底的道路,只有三个字叫作不执着。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对吧?只要对一切的对象不再执着,那么外界就不会再对我们构成不确定,也就不会再威胁到我们。人放松了以后,就不会有不安全感,不会担心害怕,那也就不焦虑了。你说听起来很简单,但臣妾做不到。的确要真正做到不执着,还是很难的。别着急,我们总要一点一点地试验,一点一点地为自己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就跟着《金刚经》的指引,一步一步来拆分怎么修心。按照这个步骤,从具体的生活着手,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一种不焦虑的活法。这就是这本书最重要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心的第一条法则,费勇先生把它归纳为“还至本处”。这四个字,意思就是让你的心安于此时此地。怎么安呢?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就是事已至此,先吃饭吧。就这么简单吗?其实想一想不太容易做到的。很多人只要遇到事,就吃不下饭了,睡不着觉了,就是因为心里太没底了,六神无主。所以很难做到把没有着落的事搁到一边,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句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只在你身上发生的。现在困住我们的事,也可能别人也正在遭遇。所以怎么办呢?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让心安定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经》开篇就写: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像唱歌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我听佛陀是这样讲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两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个时候,世尊到吃饭的时候,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城的都城化缘。在城里乞食,化缘之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坐垫,开始打坐。这叫敷座而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读到这里就大吃一惊了,说这佛陀怎么会去讨饭呢?这不是很丢人吗?但倒过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佛陀乞食只是一种客观事实。佛陀本人托着那个钵去化缘的时候,他认为这就是我该做的事,和尊严没有什么关系。它很自然,就像天要下雨。下雨是我们双眼看到的一种“相状”,相貌的相,状态的状。这是一个术语。至于这场雨带给我们的是糟心的感受,还是痛快淋漓的感受,是想让你撒点野的那种活力,都是你自己这颗心里的事。它跟雨有关系吗?</p><p class="ql-block">所以“相”在我们的心中引发什么样的“念”,其实是一个只关乎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就是会困于自己的观念,认为这是有尊严的或无尊严的,这是好的或者坏的,这是对的还是错的。但佛陀不会,他没有分别心。遇到当前需要解决的事,佛陀只是毫无杂念,自然而然地去做。该讨饭的时候,讨饭;该洗碗的时候,洗碗;该打坐的时候,打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作者费勇说,事已至此,先吃饭吧,就是这个意思。把我们的目光和念头从外界的事情和内心的情绪以及评价体系里都收回来,专心吃饭也是一种修行。因为在专心吃饭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在做吃饭的动作,我们的心在沉浸于吃饭这件事,不生杂念,心口如一。甚至我们会因为专注于吃饭而享受到食物带给我们的各种滋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今天就可以试一下,听完我讲这一段,你回去好好地嚼一口米饭。我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那个大师傅就教我们怎么吃饭。我心想这还要学吗?可是那一天当我特别专注地把那个饭团嚼了二十七次的时候,再咽下去,我立即就感受到了那个味蕾上面布满了米粒带来的那种清甜和芬芳。我甚至能够分辨出它是低温的水稻,还是那种长得特别快的水稻。从前我没有意识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让心安住在此时此地,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佛法中还至本处,它会让智慧升起。如果拥有了还至本处的智慧,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而不是说我要解脱,我就到山上去,我就不能见人,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这颗心的觉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陀在觉悟之后,他每天的日常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真的在他身边,你会发现,没啥。跟平常人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但另一方面,他又和平常的人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区别就在于,佛陀时时刻刻在自己的本处,他做到了纯粹为了活着而活着,不去纠结于意义、目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问题又来了,说那活着要是什么意义都没有,纯粹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不是过于平淡了呢?这样的人生还值得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经》不是要把我们变成平淡的人。你看,所有的语言其实都会产生歧义。佛陀所说的平淡,它不是指的什么都不发生,一片死水,生命凝固,再也没有新鲜的活力。它指的是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勇先生认为这种境界就像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里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如果陶渊明没有经历误落尘网的三十年,最后他就很难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那种境界,他就不会那么地快乐,他就不会能够断然放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佛陀所指的平淡也不是鼓励我们要去追求平淡。你如果追求,那它就不对了。他也不是鼓励我们去追求绚丽,一样,追求绚丽本身就是执念。那你说他到底想让我们干什么呢?他就是启发我们要全身心地放下,进入此时此地,沉浸于当下。如果我们都能够吃好眼前的每一餐饭,那我们就能够吃好人生这碗饭。一生中无非就是每一个当下连贯在一起组成的,把每一个当下都活好,这一生自然就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心的第二条法则叫作修广大心。要从眼前的烦恼中解脱,要把你的心量打开。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就曾经问佛陀,说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守住心念,排除掉邪念的干扰呢?你让我安住,我在这儿端着饭碗,突然听见小鸟叫,脑子就跑了;突然想起还有一件什么事没干,就又心不安了。一个念头十万八千里,就翻走到尼罗河畔了,不在这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陀的回答是什么呢?《金刚经》里记载: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才我念的这一段,你就当音乐听,听着听着,可能有一天心里就一动。翻译一下,这段话是说,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怎么样呢?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因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生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有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让它们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就是所有起源的生命体或者是物质,其实都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实质上众生都没有被我灭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听不懂了。这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也听不懂,然后佛陀继续跟他讲。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相状,就是执着于这些念头,这些外在的条件和相貌,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认为,如果菩萨的心中有我,有别人,有众生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以及寿命、时间的区别,那他就有了分别心,这不是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在佛陀的眼里看来,所有一切众生都没有分别。比如猫、狗、老虎都是众生,只不过大家以不同的相状呈现在这个世界上。一堆粒子组成了一只猫,然后在佛陀看来,它们本无分别。可是在你看来,这个是猫,那个是老虎,它们两个分别很大,仅此而已,就是相状不同。然后我们发明了不同的名词来给万事万物起名,做区别,贴标签。也正是从命名开始,万事万物才有了分别,我们才有了分别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事物被描述得越具体,这个事物就越具象,这个描述语就越狭窄。可是当我们回归到生命的初始状态,尝试着闭上你的眼睛,根据佛陀的描述去排列一下众生的世界,你会发现,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猫、河马、兔子、花草、岩石、地球、太阳、月亮,所有的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构成它的最核心的、最基本的那个部分,并无分别。好奇妙,对吧?</p> <p class="ql-block">众生这个词在佛陀看来就是包括了广大万千。你所生存的环境不只是你的家,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属的国别,它都是一种无限性的存在。你说这有点抽象,难理解。没关系,你先把它放在这儿,就像咔嚓拍一张照片,储存在脑子里面。那么此生,你可能会不断地跟这张照片相遇,在某一个瞬间也许突然就理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往下来梳理。藏传佛教里密宗初步的修炼就是这样开始的,叫作观十方虚空。你在某个点,某个办公室,某个街上,或者某一张椅子上,你好像就只能困在这个点上,这叫“坐标系”嘛。但是如果你稍微地抬起眼睛,你看,在这儿,眼睛本来在这儿,我看着你的眼睛。可是现在,我稍稍地把眼神朝上挪一点,我看你的脸就虚掉了。这个虚幻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目光不再聚焦于某一个点上,而能看到周围的广大。不仅广大,所有的地方都是虚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虚空里。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说这对我们修行有什么帮助呢?打个比方,如果人的心是一片浅滩,那么仅仅是微风拂过,浅滩也会泛起波澜。可是如果一个人的心是深海,微风就没有办法在你的心中掀起波澜,那就得来个大飓风、龙卷风。我们的心变得越广大、越深远、越不着力,那么慢慢地生活中的那些小事就再也没有办法吹动你的心。这就叫作打破空间的限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说修行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是不是也能打破时间的限制呢?在佛陀看来,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什么叫作时间?它就是一种永不停止的相续,每一个当下连在一起。所以现在立即成为过去,而过去也曾经是未来。那么每一个时间的点都是处于一个流动不已、周而复始的循环里。所以时间是一个无限的整体,这就是佛陀所认知到的生命轮回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通了《金刚经》,你会发现每一生都只是一个阶段,甚至是一个刹那。我们之所以没有理解它,是因为你的尺度不够大。当你的尺度足够大,大到佛陀的视野里,你就发现之前有无数的前生,那么之后就有无数的转世。除非你真正地觉悟,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证得涅槃,那你就不必再有转世了。时间就不存在了,因为你拥有全部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不必紧迫地生活,不必拼命地朝前跑,也不用总是在赶时间。因为你只管往前赶,前面是什么呢?前面也是时间的某一个点。那么在那个点上也许放着摔跤,也许放着生病,也许放着结婚,也许放着死亡。只是你到了那个点上,你就会跟它相遇,所以不必着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还是会有人焦虑,说那我毕竟此生的时间还是有限的,有什么善用时间的方法呢?佛陀也讲了,那就是在当下里完成,不必等待,也不要眷恋,不慌张,也不恐惧,就是在当下里全然地去做,去觉知,去享受,这个时间才真正地为你所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任何一个当下,都是自己生命的自然流淌。不论在什么状态下,不论此刻是生病还是健康,快乐还是痛苦,都不要抗拒,因为你也无法抗拒。也都不要逃避,因为你逃避之后,还是会绕一个途径去见你最害怕的结果。那你说怎么办呢?就是要把一切的状态都看作是生命本身的旋律,它的每一个音符不一样,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那么接受它,在接受中感受生命各种状态的美,在感受中觉知生命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里就说,当你不再只局限于你本身,而是以敞开的心态去感受世界万物,一种解放感就会随之而来,当下的烦恼就会显得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讲修心的第三条法则,叫作不执着。这也是修心法则里最高等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个装着花生的玻璃瓶放到猴子面前。那个猴子一看到花生就很激动,它就乱抓、乱摇,想把这个瓶子里的花生拿出来,可是拿不出来。只要猴子的眼睛只盯着花生,它这个手抓着,花生它就出不来。但如果猴子能够冷静一下,把视线从花生上挪开,也许它就会发现,这瓶子是有破绽的。什么破绽呢?有个口,所以就能从这个瓶口的地方突破,发现拿出花生的方法,而不是抓着那个瓶子一通地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实验不是很简单吗?对呀,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可能你此时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情,只是因为你被观念囚禁在某一个牢房里。你会认为,我们只有通过这一扇门出去,才能够脱离这个困难。可是你没发现那儿还有个窗呢?可是你没发现还有个地下道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每个人如果只活在自己的观念里,那就不会停下来,细致地反思自己的处境。而每一个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人们出生成长的过程中,在人类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你的家庭,被社会,被你自己一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所赋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一个故事就讲,说有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就拿着枪赶来救他。那人就对儿子大喊,你射这个老虎的脚,不要射它的头。为什么呢?因为老虎皮很值钱,你把它的头打爆了,这个老虎皮就有一个洞,卖得不贵的。为了值钱的虎皮,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为什么会这样?归纳起来就是各种各样的观念隐藏在我们的心底,支配着我们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是一个贪婪的人,所以你一切都以外界的财富作为目标,甚至认为这个东西大于你的生命。那么这些观念引起了我们的喜爱和厌恶。人们不是在用观念束缚自己,就是在用观念审判他人。你看有很多戾气特别重的表达,其实是认为你不符合我的期待,你怎么能这样呢?或者说我天生有优越感,我认为我没有犯的错,就可以拿来打压你,而不看你比我做得好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此以往,我们怎么会不暴躁呢?怎么会不焦虑不压抑呢?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引起我们这一连串情绪的核心所在。但想要破除观念并不容易,人的改变非常难。众生何以是众生?因为没有觉悟。众生何以没有觉悟?因为他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金刚经》里,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说,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外在,其实都是虚妄,都不是真的。如果能把各种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说我还是没有理解,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个故事。佛陀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世他转身为国王,就叫尸毗王。有一天尸毗王坐在这儿,就看到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老鹰要吃这个鸽子。鸽子就飞到尸毗王的怀里面,寻求庇护。老鹰随后追过来,就跟国王说你把鸽子交出来,我不吃它,我就会饿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刻尸毗王面临两难。如果把鸽子交给老鹰,鸽子就会被吃掉;如果把鸽子保护下来,老鹰就会饿死。该救谁?救谁是对的?救谁才是善呢?最后尸毗王做了一个决定,他割下自己的肉喂了老鹰,来换取了鸽子和老鹰的生命。这就是佛陀割肉喂鹰的故事,也有一些版本里面讲的是佛陀割肉饲虎,其实是一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呢?佛陀就解释说,在我以前割肉喂鹰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没有执着了。也就是说在佛陀的心中,我身上的这块肉、鸽子、老鹰都一样的,都是一种相状,它们三者之间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佛陀认为菩提的心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是有悲悯的。但这个悲悯建立在对万事万物没有分别心的基础上。它并不滞留在任何有分别的概念和“形相”上,也不滞留在任何有形有色的物质事物上,也不滞留在任何声音、气息、味道和道理上。既然一切没有分别,一切平等,那我们还执着什么呢?谁又值得对方为自己牺牲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众生的执着也许只是一种自视甚高,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过分地追求自己的感受,从而导致内心被束缚,倍感焦虑。这就是《金刚经》所揭示的最高的修行法则。对于一切的现象都保持觉知,慢慢地没有任何执着,你就能够达到自由自在的心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要跟大家很诚实地讲一句,我们理解了这件事就已经是进步了。然后我们从不懂到慢慢地有一点感受,再到一步一步地参悟,再到最后的行动,这是不一样的阶段。哪怕此刻你了解了,被触动了,被启发了,暂时做不到,那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我们慢慢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心法则的第四,就是抵至自由之境,叫无相。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生命中最没有办法回避的是什么事?费勇老师的答案是金钱。我想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就诚实地面对说,我现在最焦虑的是什么呢?就是赚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是有没有发现,金钱原本只是一个工具,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方便人类用来交换资源,但是慢慢地金钱就变成了主体,它反过来会主宰人类。每天每个月数着自己赚到的钱,然后做牛马,996,盘算着明天或者下个月再赚多少,然后一想到要不要换一个大房子,隔壁老王已经换了个车,自己内心就很焦虑了。就是不想这些事日子都能过,可是跟别人一比较,然后一想这些未来的规划,人就不知不觉中成了金钱的奴隶。每天睡不着,每天都很焦虑,觉得过不好了。所以有一句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陀有没有这样的焦虑呢?他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对于金钱的执着呢?有人说佛陀又不要钱,所以他不会执着的。但是让人迷失的仅仅是金钱吗?如果你的答案,你说我不为钱发愁,那么我问你权力呢?名誉呢?感情呢?亲情呢?有没有那个真的困扰你的东西呢?让你觉得很执念,放不下的东西呢?每个人都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你说佛陀就是觉悟的人,他把所有的这些欲望都看穿,然后他不再执着,他都能放下。那他做到了什么呢?答案就两个字,叫修行。和金钱一样,修行同样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修行让自己摆脱对于欲望的执着,当然很好。可是有人会执着于修行,就是他天天就在问人家,你修行吗?比如你打坐吗?你呼吸吗?或者你吃素吗?这个就是执着。如果把修行这个桥梁也变成了目的,那就是为了修行而修行,这也是佛陀不提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更高深了,执着于欲望是一种执着,执着于放下欲望依然是一种执着,你到底要我怎么办?就难以把握好这个度,对吗?大乘佛法里,其实是提到了修行的方法,叫六度法。什么意思呢?六度又叫六波罗蜜,就是六种通往彼岸的方法。具体包括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和般若。这六度的起点就是布施,而六度的终点就是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陀在行于布施之前讲过一句,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很重要,意思是说,菩萨应该以不执着的心态去布施。那我们普通人怎么布施呢?捐款吗?或者扶老奶奶过马路吗?然后网上有人开玩笑,说我每天不去讨饭就很了不起了,还指望我去布施。但是你认真想想,难道我们拥有的仅仅是金钱吗?我们没有的,又难道仅仅是金钱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施的范围非常广,它不仅仅是指金钱的流动。跟他人分享自己的见闻,传授知识,像我这样读了一本书,讲给大家听,认真聆听别人的倾诉,陪伴在他的身边,安抚他的情绪,这也是一种布施。力所能及地去为别人打扫卫生,去把路边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面,看到一个舞者在街上翩翩起舞,一个人拉小提琴,由衷地给他鼓掌和赞美,这都是布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拥有的是很多的,我们能够布施的也很多。所以佛陀讲我们布施不要执着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们布施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对方衣衫褴褛,哀号连连,就会很容易产生分别心。请注意,分别心可不是慈悲心。这里有什么区别呢?分别是有高低之分的。知道刘姥姥是一个底层人,贾母是高高在上的贵妇,这叫分别心。那个妙玉,刘姥姥喝的杯子,说这就脏了,幸好我没用过,我要用过了,我砸了也不给别人,然后她用的杯子要扔掉,这就叫分别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慈悲是什么呢?慈悲心就没有高处和低处的分别,没有老和少的分别,没有富贵和贫穷的分别。拥有慈悲心的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给别人和接受都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证明自己善良或者道德优越的手段。这句话很重要。有的人就说我做好事,我给人一个红包,其实你就指望着人家立即跪下来给你磕头,或者说感恩图报,你要的是“报”,这个不是慈悲,这个就只是交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的人说,我做了一个什么事情,然后我就应该发通告,让所有人都看见,跪在大雨中痛哭,就好像显得我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这都不是,这只是一种秀。所以出于自己的欲念而去布施,这是不慈悲的。认为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就一定会善有善报,积德积福,这还是欲望,就会让我们产生执着心,有所贪求。你说我妹妹过生日我给了两百块钱,然后每一次我过生日,我妹妹都没有给我钱,那这个怎么能是感情呢?它就是交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都是为了布施而布施,为了显得自己高尚而去做高尚的事情。佛陀就说,只有做到无相才是真正的布施。这个要求就非常高,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不要执着于你的行为,不要执着于我是布施者,他是接受者,这样的分别,不要有立即要得到回报的意识,把它当作一件很自然的行为,很自然地去做,很自然地放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五种修行方式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在忍辱、持戒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当下在忍辱,持戒呢,就是在积累,在等待。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我们才能到达那个最终的目的,叫作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修心法则第五,叫作生死的秘密。直面真相,是觉悟和解脱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到解脱,很多人立即有点紧张,因为对这个词很畏惧,甚至有抵触情绪。当我们说某某解脱了,好像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生命走到了终点,所以大家就不愿意讲这件事。解脱在我们的观念里就逐渐有了悲观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就是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叫“出生入死”,生下来是一个点,然后接下来那个点很明确的事情就是你要奔着死亡去,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真相。佛陀认为,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死亡,每个人都会排泄,哪怕是一个美女,她也脱离不了吃喝拉撒,她不是那么翩然出尘的,这就是种种真相。可是如果只是认识到这一层,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真相。但这种浅层次的真相都让人难以坦然面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有一户人家,刚生了一个小孩子,办满月酒,然后筵席上就来了很多的宾客,大家来送礼,说好听的话,说这个孩子大富大贵,将来肯定能做大官,大家就好高兴。这个孩子一看就能发财,也有人说小孩眼睛都很有灵气,将来是个写文章的人。像这种好听的话,主人听了都特别地开心。可是这时候来一个人看了一眼,说这小孩以后肯定会死的。所有人把这个人赶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人说得不对吗?它明明是个真相。可是这个人的做法不对,不是所有的真相都可以在任何时刻说出,它要有场合的,有条件和环境的。这个人不应该在今天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说这样的话,因为他对别人有冒犯,那就是善意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即便人人都知道死亡是一个真相,但是大家会心照不宣地认为这是个禁忌。世间的事都有共性,几乎所有的真相都是程度不同的禁忌,就有一些话我们就觉得只可以做,不能说。人是容易回避真相的,会活在那种虚假的愿望里,缩手缩脚,往后退半步,禁止碰那个东西,因为它会让你疼痛,会让你不安,会让你觉得冒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推开禁忌的墙壁直面真相,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个就是觉悟和解脱的开始。勇敢的人们,怎么做到推开禁忌的墙壁呢?佛陀的答案是,所有一切的真相其实是“空”。这个字常常出现,但怎么理解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天雨季的时候,佛陀会从天上回到人间。一位比丘尼,她叫作华色,为了第一个见到佛陀,她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位转轮圣王,她就想第一个出现在佛陀的身边嘛。大家就不再跟她争,纷纷地让她。果然这个比丘尼就成为最先向佛礼拜的人。但是,佛陀却看着她说,你不是第一个礼拜我的人,须菩提才是第一个礼拜我的人。大家就说,须菩提在哪儿?这个人群中,没有看到须菩提的身影。的确,须菩提根本没有来到现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哪儿呢?他只是远远能看到那么多的人都在等待着佛陀的到来。须菩提想到的就是,眼前虽然气象盛大,但是不可能长期地持续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一切都会消逝,这就叫作无常。所以佛陀就认为,须菩提是第一个觉察到“诸法皆空”的人,就是你离他最近,在他的身边,可是你觉悟了什么呢?你没有觉悟到一切都会转头成空,只有看到了最后那个“空”字的人,他才获得解脱,这才是真正地见到了佛。因为佛就是来指引你,让你彻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那位面对面去礼佛的比丘尼,她见到了佛吗?见到了。她见到的是佛陀这个人的“形相”,这就是一个浅层次的真相。所以在深层次的了解上面,她没有见到真正的佛陀,没有证悟。可是那个并不在场的须菩提,已经觉察到了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佛”是什么呢?“佛”就是最终的真相,显现在他的心中。这样讲大家好像觉得理解了一点,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把握那个最终的真相呢?《金刚经》里反复使用的一种句型,就透露了每一个人应该怎么样踩着脚下的道路通向空。这个句型就叫“既非……,是名……”。比如书中有一段,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说微尘多,就是非微尘多,只是叫作微尘多。就比如说“李蕾”,其实也不是“李蕾”。你能说“李蕾”这个词代表什么吗?代表我的骨骼血肉,还是我的精神和心灵呢?只能说她叫作“李蕾”。所以佛陀说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非世界,是称作世界。须菩提说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给它名称给它打标签呢?为什么你要这样想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陀解释,如果真有世界的话,那么世界就不过是一个物质的集合体。我说的一个物质的集合体,也不过就是这么叫,它叫作一个物质的集合体。须菩提,所谓一个物质的集合体的意思,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理解的。可是凡人却硬要执着地去认识、研究这个物质集合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句型反复强调的就是,佛所说的解脱的智慧,其实并不是解脱的智慧,只是叫作解脱。听着很绕,像文字游戏,但是它表达的核心依然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假象,首先起源于我们发明的各种概念、各种名称。你说本来我就是心情不太好了,然后给它贴了好多层标签,最后你就发现这个叫什么效应,那个叫作什么什么标签,那个叫作什么什么概念,后来你越来越搞不明白自己。其实你只需要安住,好好地观察自己这些情绪,把这个情绪和你真正的自己分离开来,可能就没有什么困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是这些名称、概念,束缚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用工具主宰了我们的生命。因此解脱的第一步,就是去掉名称、概念、去标签,去找寻那些被种种标签遮蔽了的真实的存在。大家有没有一点感受?如果有,也在评论区跟我们互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讲修心法则六,就是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既然我们觉察到世界是空,那当我们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没有看法,没有观点,没有态度。可事实上不可能这样。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声音,甚至是偏见。大多数人是活在偏见里面而不自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说那什么叫作偏见?就是偏执于某一方面的见解。你看那个《哪吒2》(全称:《哪吒之魔童闹海》)里面,申公豹有一句台词,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那带给人多少压力。可是有时候你想想,那个大山凭什么就落在你头上了?那么都是谁把这个山压在你身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影片里面,陈塘关被屠城的时候,大家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这肯定是申公豹干的。因为以前我们看很多版本就觉得申公豹是个坏人,他狡猾,他很奸诈,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可是真相是什么呢?申公豹不是凶手,不仅如此,申公豹还在陈塘关被屠城的时候忙着救人。但为什么我们根本不去调查,不去研究,不站在对面认真地观察一下,就轻易地下一个判断,说这是个坏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很多误会难以解除,其实都源于内心的偏见。在我们生活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时候非常激烈和对立。包括一些常规的说法,比如你是个小女孩,你就应该玩布娃娃。一个小男孩动不动就哭,没出息。做妻子的你就应该扶持男人,你要贤惠温柔,否则男人就留不下来。丈夫你就应该顶天立地,不能哭。一个人到了什么时间就应该结婚生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把我们身边的这些声音一个一个地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好荒谬。可是就是这些荒谬的声音让我们感到伤心、压抑、焦虑、痛苦。但这些问题经得起推敲吗?经不起。可是为什么这些观念迟迟不改变呢?依然给人带来那么大的伤害呢?根本的问题不是事实怎样了,而是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执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大家都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啦”,这不是真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是过去的年轻人了”。所以那种怎么啦,然后说他们有问题,这样的声音就是你心中的偏见在尖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偏见站在对面的是什么呢?叫作正见。就是所谓的明白人、有正见的人。在很多时候明白一个道理比获得物质上的支持更加重要。我们才会发现,比如一个人他难过的时候,不是说你甩给他一千块钱,他就立即开心了。你对他的安慰,你对他深刻地理解,你甚至只是拍拍他,看着他的眼睛听他讲完这段话,他都不会那么难受,他都不会把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把心门对你关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看到了真相,我们就不会只关注问题的表面,而是会在心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六个修心法则。这也只是费勇先生对于《金刚经》反复研习之后得出的一些启发和智慧,也是我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自己最想要分享给大家的点。每个人可能去阅读《金刚经》,甚至是很多重要的学者,毕生精力都在研究这部经典,会有更高的智慧、更高的维度来解读这本书,这都是我们此生的福田。我们能够从中间获得一点点的进步,那我们就离真正的智慧又近了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强调一下,《金刚经》这部经典不能给我们带来财富,也不能帮我们消除灾祸。那你说,《金刚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反复持诵《金刚经》能够带给我们的唯有智慧。通过智慧照破各种偏见,确立正见。因为拥有正见,就拥有了不可思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明白了正见,那么生命就会整个地发生转化。也许我们在人世间依然贫困,或者富有,依然要面对种种的挑战、考验和困难,但是我们的心态和我们处理这些遭遇的方法就会发生变化。那么生命的质地也就发生了改变。比如焦虑这种负面的情绪,可能就会在你的持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离你远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到这里,《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