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友您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尹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咱们来聊一本基因领域的经典,不得不读、首先要读的书——《自私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经·新约》当中,耶稣这么讲过:要爱邻居如爱自己。这在说什么呢?利他。春秋时期的杨朱提出了“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观点,主张个人利益至上。所以人性之初,是善,是恶?东西方的哲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包括我们每个人,为此已经争论了几千年,至今仍未有定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朱:中国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被视为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孔之见,人性并非善恶,不是“人之初,性本善”,或是“性本恶”,而是“性本私”,这是由我们的基因所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小段子,英国有个遗传学家,叫约翰·霍尔丹。他曾说: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两个溺水的亲兄弟。记住了,亲兄弟,他可以换两个。但如果溺水的是他的堂兄弟,你猜猜他要救几个?八个。这什么逻辑呢?霍尔丹的逻辑是,因为他的亲兄弟身上有二分之一的概率有他的基因,所以他救两个亲兄弟,就有机会遗传他的基因。这叫基因遗传够本了,那么人类就可能做出自我牺牲。换作您,您觉得救几个人才能在基因上够本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今天带来的这本《自私的基因》,就是从这个点切入的。这跟其他的讨论细菌,或者生物学的书籍很不一样。这本书,它其实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基因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自私的基因》的颠覆和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颠覆性观点——基因中心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因作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这个词是1909年,由哥本哈根大学的约翰逊提出来的,到现在也不过就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面提出了“基因中心主义”,他认为生物体就是基因的载体,基因通过自然选择来传播和复制自己。跟你想的不太一样吧,你好像觉得每个生物个体,也就是你或者是我,这只老鼠、那只猫,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主体,基因则是我们这些个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这本书的观点反过来了,也就是说,什么是基因呢?基因是一个蛋生另一个蛋的方式,这就是它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所以基因才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不是这个个体,个体只是基因的载体,包括人类在内的这些生物,都是基因用来传播自身的工具,用书里的话讲,叫“生存机器”。这个观点,把我们整个演化和进化的焦点,从个体生物转向了基因本身,应该说改变了我们对生物进化、演化和适应性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也提出了,基因有自私性,当然也有利他性,促使了人们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根源。这也使得这本书《自私的基因》,自1976年出版以来,就被誉为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这本书对于普及现代演化论,和以基因为中心的演化观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再过几个世纪,它的影响应该愈发地趋近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和1944年的《生命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02 基因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聊聊作者,作者名叫理查德·道金斯,真正的“大神”。到现在他也有八十来岁了,他是英国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金斯将基因的本质描述为自私的,当然这里说的“自私”,不是指我们人类道德意义上的自私心理,而是指基因它以最大化自身福祉为目标,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来完成自己的复制和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基因的自私行为,实际上就是它们在生物体当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动物怎么去照料后代、亲缘怎么选择,阐述了基因如何通过操控生物体,表现出了一种看似利他、实则自私的行为模式。这到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是一种本来基因设计的行为,还是后期被所谓的情感、意识、智慧、悲悯选择的行为?让我们深入探讨这本书,理解基因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和演化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基因在自我复制中进行传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生命的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先聊一聊基因的复制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算是这个宇宙当中,最奇妙的存在。如果往前去追溯,我们可以追溯到最开始的宇宙大爆炸。经过宇宙大爆炸的洗礼之后,基本粒子慢慢地变成了元素、原子、小分子、大分子,大分子自我复制。终于,从这样的大分子当中开始涌现出了生命。目前来看,这些应该产生于地球早期的原始海洋,这种早期的地球环境,我们称之为原始汤,生命的火种就在原始汤中被点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自然界的所有奇迹,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模仿,再模仿,在生命的摇篮——原始汤当中,可能诞生了生命的基石,叫复制因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复制因子以自身为模板,进行了大量的复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种群,这种复制就像你抄作业,抄着抄着可能最后就抄错了,这就叫变异。这种一点点的变异的积累,就是演化——或者说进化——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复制因子的增多,拷贝越来越多,抄的作业越来越多,它们在原始汤中不断变异,复制因子之间的这种互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能量是有限的,物质是有限的,我们之间要去抢,竞争随之展开。大量的复制因子都开始想复制自己,而不让别人复制,这就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要么用化学方法,要么用物理方法,要么用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方法,它们慢慢地想办法保护自己,逐渐演变出来了今天的基因和原始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基因的生存机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因——“基本的因素”,它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携带的一段遗传信息的片段。什么叫DNA?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是基因的关键载体。DNA通过自我复制,它们可以简单地、不断地复制再生,控制蛋白质合成,就是这么一个过程。DNA分子遍布在所有的细胞当中,那些形态各异的生存机器、生物体,不管你怎么千变万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看得见,看不见的……应该说,除了那一部分RNA(核糖核酸)病毒以外,其他我们看到的生命,都是由DNA分子所操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螳螂吃夫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我们是生存机器,“我们”不单指人类,还包括了一切我们今天说的碳基生命——动物、植物、细菌、病毒,尽管有些病毒,不用DNA而用RNA传递,但底层也是一样的。复制因子制造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生存机器供其利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基因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我们小时候很多人都看过《黑猫警长》吧,有一集螳螂的新郎被吃了。雄螳螂交配后,就被雌螳螂吃掉,甚至交配还没开始,雄螳螂就被雌螳螂“咔”的一口吃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些昆虫的神经抑制中心位于昆虫的头部,把头吃掉了以后,反而会改善这些雄性螳螂的性活动。你觉得这是不是太残忍了,相当于洞房当天先把头割了,这种行为对个体雄螳螂是致命的,但从基因的角度来讲,雄螳螂可能排出更多的精子,雌螳螂有更多的营养去产卵,从而增加了这个基因的传播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看《黑猫警长》,其实给我留下了非常暗黑的记忆——“我的妈妈是吃了我的爸爸才生下我的”。我当时一直在想,它在说什么?直到我在大学的时候,读到了《自私的基因》,这一段梦魇终于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繁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因一代一代地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自己的方式操纵了一个又一个个体,达成自己的目的,然后再一代接一代地生老病死,然后再抛弃掉之前的个体。我变成了下一代,再不断地传递,也就是说人是一代一代的,但人的基因,你不觉得它一直在复制吗?严格意义上讲,以我来讲,我姓尹,假定我的家族没有被赐姓,或者没有被改姓的话,几千年前,我的祖先他的那条Y染色体不就一直传下来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Y染色体:是人类和许多动物性染色体的一部分,决定雄性生物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为XX,Y染色体仅存在于男性体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生物体的行为也受基因的控制。在生存的竞争当中,家里两只猫,一根猫条,它们就互相开始打,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种护食行为,你觉得是随机的吗?是杂乱无章的吗?恰恰相反,它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03 演化稳定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博弈论当中,有一个叫鹰鸽博弈,这个模型下,我们假定某个特定的物种,有两种生存策略,第一种是选择像老鹰一样的生活,我们管它叫鹰策略。什么意思?全力以赴,孤注一掷,除非受重伤,否则绝不退却。相当于上来我就跟你梭哈了,全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梭哈,是英文 show hand 的音译词,有彻底摊牌、孤注一掷的意思,常用于比喻高风险决策。一些语境中,也是一种扑克游戏的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不要这么残暴,不要这么零和博弈,我要温和一点,这就是鸽子。那么鸽子策略是什么呢?不伤害其他动物,只是稍微威胁、吓唬一下。假定每一只鸽子都有一定的食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均匀分配,鸽子之间安安静静地各取所需,分享这些食物,不发生任何争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严格竞争的环境下,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完全对立,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一方的获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的代价是什么呢?你就只拿到了你那一份。所以这两种策略就不太一样了,如果你想拿得多,你必须变成鹰,那就得打,打就要付出代价,要消耗体力,要承担受伤的风险,和受伤后可能受到感染的风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两个个体都采用鹰的策略,或者都采用鸽的策略,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措施,特别是都采用鸽的策略,就不打了,直接分享,但是如果一个采用鹰的策略,另一个采用鸽的策略,一个抢,另一个退,鹰就拿到了整块食物,鸽子就什么也得不到。这种情况下,当鹰,当然是合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如果一个种群当中,所有个体都是鸽的话,突然有一个变成了一只鹰,这只鹰就获得了生存优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人都不抢,鹰可以不断地去抢鸽子的食物,所以不论抢谁都可以获得额外的食物。当然如果在鹰群中,你做一个鸽子,有可能是合算的,因为你不抢,所以不用冒受伤的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模型继续推演,鹰的数量过多,鸽子的数量就会增加,而鸽子数量过多,鹰就会增加,自然选择就一直在鹰和鸽之间保持平衡,总是有抢的,有退的,然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一个种群当中,大部分个体都采用了鹰或者鸽的策略,是能够抵抗少数突变策略的侵入的,我们称它为演化稳定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化稳定策略:经过短暂的进化上的不稳定阶段,种群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任何偏离策略的突变或异常行为都会被自然选择淘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这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考虑的,你不要想一只鹰或者是一只鸽子,而是从种群的角度去考虑的。因为在这个种群当中,大部分成员能采用这种策略,所以这个种群的利益,就实现了最大化,它就有可能不断地扩大群体。这样就保证了我们今天的主题,基因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承。生命是一场宏大的戏剧,如果你我都是演员,编剧就是基因,我们可能就是那个基因的提线木偶。</p> <p class="ql-block">三、基因的自私性和利他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聊一聊基因的自私性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9 年,达尔文在其《演化论》当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个理论到今天,一直被广泛地讨论,达尔文是个科学家,从自然学科的角度来讲,他应该是博物学家,但是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他更接近于哲学家,因为他挑战的是什么?他挑战的是世界观——生命是怎么来的,不是神创的,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算是达尔文理论的坚定的拥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达尔文自己光写书,赫胥黎因为特别喜欢达尔文讲的东西,替达尔文去辩论,去演讲,所以赫胥黎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的大量演讲,后来被一个人翻译成了一本旷世译著——严复的《天演论》,记住,他没有讲“进化”,而是“演化”。赫胥黎叫“斗犬”,那么道金斯叫什么?他叫“达尔文的罗威纳犬”,因为他进一步地阐释,所谓的适者不是个体,不是种群,不是物种,而是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金斯认为,只有将焦点放到基因上,我们的演化论才能合理、统一、形而上,从特殊到一般地去解释不同生物的行为。那达尔文为什么不提基因这个事?达尔文那个时代,哪知道有基因这个东西呢?所以我们人类,一定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很多哲学的观点、认知就更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基因的自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物的行为,到底是由自我意识所支配,还是被基因所支配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金斯认为,大部分生物,不是被自我意识所支配的。让我们聊回螳螂的故事,在交配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雌螳螂都会把雄螳螂吃掉,但能吃掉雄螳螂的雌螳螂,在演化上是有利的,它们可以获得额外的营养来产卵,从而增加它们基因的传播机会。从基因的角度来看,雄螳螂的牺牲,可能产生更多的精子,产生更多的后代,同时变成食物,让这只雌螳螂把我的基因孵育成小螳螂,保证其基因,可以通过配偶传递给下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我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讲一讲人类,战争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有人为了救一个连的人,能舍身堵枪眼、炸碉堡。这个行为和我们刚才说的螳螂,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连队的人未必是亲兄弟,大部分都不是亲兄弟。这就是人类的不一样,我们称之为“真利他主义”,用无私的人性,去平衡亲兄弟救援法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从道金斯的角度,它其实是基因的一种算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大雁,咱们小时候学课文,大雁一会儿飞成一字形,一会儿飞成人字形或者V字形,为什么这么飞?尤其是V字形,有什么好处?这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的一个模型。头雁特别累,承担最大的空气阻力,后面的大雁依次受到保护,节省能量,得到了很多的升力。那最前面的大雁怎么办?就像马拉松交错领跑一样,雁群会定期地用后面的大雁更换掉头雁,确保所有的大雁都不会过度劳累。这两个案例合在一起,道金斯认为,它们并不是个体的无私,而是基因为了更好地延续,命令个体自我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传》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基因的存在是生物个体存在的基础,个体的行为在根本上,是为了基因的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私基因当中的自私,并不是指道德层面的自私,而是指每一个基因,都有着相同的唯一的目标——通过可能的手段复制自己,使自己能够穿越时光,持久地复制、延续。这个目标,就是基因的唯一核心利益。基因会试探,通过各种手段、途径来实现这种利益,从而被隐喻为自私。基因所控制的有机体,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围绕着我怎么能复制自己,我怎么能让自己延续下去的目标利益,甚至有的时候不择手段。不同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它们之间的一种互相利用,目的也是更好地复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可能问:尹哥,有这么夸张吗?我们今天是讲书,书中的观点就是这么写的,我们要忠实地去呈现原著。按照道金斯的观点,不同的生物,其实运载着不同的基因组合。好的组合,就可以使其包含的基因,成功地扩张,承载着这些基因组合的生物,也能够兴旺发达;不好的组合,就会导致基因扩张不成功,比如说得了罕见病,或者有一个功能缺陷,那么慢慢地,这种生物、这个种群也就会衰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择偶和生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因会影响到动物的择偶和生育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哺乳动物而言,雌性对于生育的投资额更大,所以雌性在选配偶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和挑剔,因为一旦我选的那个基因不好,我付出这么多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是为了什么呢?但是你观察一下鱼类,很多时候是相反的,很多的鱼类,实际上是由雄性承担抚育角色的,比如大家熟知的海马,就是海马爸爸来抚育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马的确属于鱼类,虽然其外形与一般鱼类不同。它们是海龙目下的鱼类,采用卵生繁殖,利用鳃呼吸,体形独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起来反常,却依然可以在基因的自私这个层面上达成一致,为什么呢?因为鱼类生活在水里,它们的交配模式可不是体内受精,而是体外受精,也就是说雌鱼先把它的卵子排到水里,为什么这么干?因为精子太轻了,水流一冲就没了,而卵子相对比较重,它不容易被冲走,如果雄性先排出精子,雌性一看,我不排了,精子就浪费了。所以你先排卵,我再排精,这么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就足够让雌鱼排卵之后跑了,留下雄鱼,看你怎么办。你就得抚养,因为你已经把精子留在这儿了,你的基因已经在这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来讲,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了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拍案叫绝,居然可以这么想问题。然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例展开,我觉得作者说的好像是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育节制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生育更多的后代,看起来有利于基因的传播,但是,你的后代越多,也就意味着资源的极度分散。过多的后代,可能也有能量不集中的问题,在有限的亲代资源下,兄弟姐妹必然争夺资源。比如说如果皇帝就一个儿子,那他就是太子,如果有十个儿子,大家就开始抢皇位,这个过程皇帝也受不了。包括在生物当中,母亲经常要在子代间做出平衡,确保资源能够合理分配,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生育节制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一个生物不可能无限地生孩子,我们生孩子的时候,也得考虑我的精力、我的经济,到底行不行。环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至少在动物界,吃得少,条件恶劣,动物就不怎么生育了,以避免生出来可能也被吃了,或者饿死了,这样死亡风险就过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寄养欺诈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如果你熟悉鸟类的话,鸟类有一个特别搞笑的现象——寄养欺诈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鸟类当中,自己生一个蛋,交给别的鸟养,这种行为叫寄养,非常普遍,臭名昭著的就是杜鹃。杜鹃自己基本上不孵蛋,就把自己的蛋,放到其他各个鸟的巢里面,让这些养父母代为孵化和抚养,而且杜鹃的后代还比较大,吃得还比较多,真的是“渣鸟”。这样杜鹃可以不必承担抚养后代的成本,把这个成本都转给其他鸟了,所以我估计很多鸟都被杜鹃当了隔壁的奶妈、奶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都表明,基因为了自私的传播和生存,手段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p> <p class="ql-block">02 基因的利他性,也是一种自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基因有没有利他性?也有,自然界也有利他行为。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就是自私的基因。在更高的层面上讲,这种利他实际是利己,帮助别人是为了别人能帮助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金斯提出了两种主要机制,来解释这个行为,一种叫亲缘选择,一种叫互惠利他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亲缘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缘选择就像刚才说的,亲兄弟,两个我就救;表兄弟,八个我才救。我愿意救你,就是因为我们共享大量的基因,实际上有利于我基因的传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中,就存在亲缘选择,比如说蜜蜂,个体可以为整个群体的利益表现出一种利他性。因为一窝蜜蜂,有可能就是一个蜜蜂,通过有性生殖,或者克隆生殖来的,它们就是一家的。工蜂,就是干活的蜂,它不生育,不直接参与繁殖,它干吗?它承担这些群体所有的工作——觅食,照顾幼虫,保护蜂巢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啥蜂后、雄蜂,一个就管生孩子,一个就管交配,还能喝蜂王浆,工蜂就要这么干活呢?因为工蜂和蜂后,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蜂后是这一群蜜蜂的母亲,它们之间共享了高度相似的基因。这就意味着,工蜂帮蜂后繁殖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传播自己的基因。因为蜂后产的卵,由此孵出的雄蜂,都带着干活的工蜂的基因,那通过这个方式,尽管我的基因不通过自己传递,但你们帮我养了我的基因,在基因层面上互通,所以我就愿意为你付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蜂和蜂后,共享了高度相似的基因,工蜂就愿意帮助蜂后繁殖,从而间接地传递了基因,这就是这个案例的经典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才说的这个是亲缘关系,下面再说一个互惠利他主义,它解释的是非亲缘个体之间的合作关系。道金斯说,个体通过互惠行为,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那这种合作关系在进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后是可以保留下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互惠利他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列举一个物种,就说蝙蝠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说蝙蝠都吸血,其实很少有蝙蝠会吸血,但确实有会吸血的蝙蝠。吸血蝙蝠之间的食物分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个蝙蝠出去咬牛吸血,没咬到,没有找到合适的食物,怎么办?让它饿肚子吗?如果今天有其他蝙蝠,携带比较多的血液回来了,就会跟它分享。短期看,分享血液的蝙蝠好像赔了,但长期看,通过互惠的方式,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从而增加每一只蝙蝠的生存几率,维系了这个种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看海里,海里面有若干种小鱼虾,它们干吗的?看过《海底总动员》会发现,好多鱼会帮着大鱼做清洁工作来谋生,大鱼“咔”一张开嘴,小鱼就游进游出,为它剔牙,清理鱼鳃。大鱼没吃完的东西、食物残渣,小鱼就像人类牙齿中的微生物,可以借此美餐一顿。这种共生现象,就是生物界的互助行为。你觉得大家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已经诞生了道德?不是的,不是因为利他的美德,而是自私的本性。按理说小鱼去给大鱼清洁的时候,大鱼哪天“咔”一口吃了不就完了吗?但是吃掉它,没有人替大鱼处理鳃上的寄生虫,大鱼也许就死于感染了。而对于那些不做清洁工作的,趁着咬上一口就溜的小鱼,可能哪天大鱼就火了,马上就把它吃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无数次博弈,最后发现,大家都得讲信用,不同的个体互相合作,才得以代代繁衍,生存至今。换言之,凭借自私的本性,遵循同样的准则,同样可以演化出利他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生存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基因的自私和利他之间,自然界展现出了复杂和精妙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人类不一样。就如我刚才说的,人类有信仰,我们可以为了信仰牺牲,我们可以为了祖国牺牲,我们可以为了朋友牺牲,我们可以为了爱人牺牲,其实我们有的时候很多的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一样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善意、道德等行为呢?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性的分析上,道金斯在书里面用了大量的博弈论的模型,来分析生物,以及对比人类之间互动的模式。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鹰鸽博弈一样,具体的分析大家看书,有非常多的数学推演。这一部分如果看不懂,跳过去没关系,我们重点看他的结论——一次可以占便宜,但不能一直占便宜,你可以骗我一次,不能骗我一辈子。单次短期的博弈,如果你更自私、更不宽容、更恶劣,这样人可能有优势。但越是重复的博弈,我们会发现,博弈双方会逐渐有自己的预判,优势策略就会转向更善良、更宽容、更不嫉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互动合作当中,我们人类所歌颂的,这些美好的品德,善良、宽容、互助、悲悯、替他人着想,就是更好的生存策略。这也是为什么我坚定地讲,要讲信用,多用阳谋,少用阴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类之所以能演化出这些其他物种所没有的道德观念,就是希望我们能通过无私的人性,去对抗基因的自私性,去对抗掉人性当中那些冷酷的、自私的一面。换言之,凭什么我们叫人呢?就是因为我们对爱,对道德,对精神世界有追求,我们才能形成如此强大的社会组织,产生了其他物种难以企及的文明、科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说,如果我们都是生命,大家都是一组基因代码,人类也是,那么人类的基因代码当中有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是有黑暗面的,但也正是因为黑暗面的存在,才映衬着光明更加地夺目耀眼,才值得我们去追寻。这本书从1976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40周年的时候,它有一个非常大的版本更新,也增添了几个新的章节,深入讨论了基因的自私性是否适用于人类这一个终极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言之,1977年,整个的DNA测序方法出来,获得了诺奖,然后测序仪出来了,我们对基因序列,对基因的信息学、数学的研究更深入了,道金斯也与时俱进了。他看到了人类和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存在着独特的文化现象。文化,作为人类独有的外衣,赋予了我们与众不同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人类独有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私的基因》当中,非常创造性地提出了另外一个独立于基因之外的,也可以传递的东西——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基因。文化的元素,比如说语言、音乐、时尚、建筑风格、游戏,它们在不断地演化。它们可能跟基因相关,也可能跟基因无关,但通过互联网传播得非常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因的演化基本上是千年、万年、十万年、百万年的尺度来看的,用来解释演变速度、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文化现象,可能是不恰当的。所以他发明了一个新词,就是文化基因。基因的英文是gene,文化基因称之为模因(mem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文化基因的演化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基因的传递和基因的复制,本身存在一些形而上的相通,但形式是各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的繁衍和演化是基于复制,很明显脱氧核糖核酸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复制者,但不是唯一的,如果有新的复制者,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就可以开始它自己的这种演化,最终可能主导世界,就像复杂的DNA慢慢取代了简单的DNA一样。《周易》当中说,“生生之谓易”,生命的不断演化和复制,就是宇宙变化的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模因在文化当中的传播,就类似于基因在生物学当中的传播,它们在争夺有限的记忆空间。比如你能听的歌就那几首,所有人都在出自己的作品,哪一首歌曲最后变成了流行,这就是典型的模因的竞争。歌曲的旋律、歌词,包括播放过程中跳的那支舞,配的那个视频,都会在我们的人脑、云端、手机端、电脑端等,广泛地传播。包括我们当年的旅行者一号,带了好多的歌曲已经走遍了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行者1号是美国航天局于1977年发射的无人探测器,它是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用于探索外太阳系。探测器携带金唱片,记录了地球文化和自然声音,旨在向外星文明传递地球信息。至2025年,旅行者1号仍在工作,传递着有关星际空间环境的数据,象征着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文化当中的诸多现象,不管是语言、歌曲、时装、饮食习惯,包括工程技术等科研的知识,都经历了类似基因演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因不过是通过父精母血,生殖细胞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而文化的现象,是通过人类特有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通过了师父带徒弟,或者是教育系统,从一个大脑传给了另一个大脑。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像基因一样彼此竞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制度的产生和消失,就是竞争的过程。那些对于人类更有工具价值,或更具感染力、号召力的文化现象,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保存下来,传播给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把基因看成通过生物体这个容器,不断复制和传播的存在,那么文化现象,我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通过大脑这个容器,不断复制和传播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现象和基因是类似的,它们在人类社会当中,都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和学习,实现它的传承和发展。当然,因为有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文化现象保存、扩散、演化的速度都远远地快于过去。但是,与基因的自然选择过程相似,还是适者生存。正如达尔文所说的,不是最强或最聪明的物种会生存下来,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会生存下来。很多交响乐非常美,但是太复杂,一般人也欣赏不了,很多口水歌反而会留下来,这就是类似于基因传播的一个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文化基因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经常讲,除了父精母血的血脉以及肠道菌群的菌脉,我们还有来自一种生存繁衍方式的文脉。三脉合一,血脉,菌脉,文脉,才构成了一个社会属性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文化基因的演化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意识到,文化现象如何在一个社会中生存和繁荣。文化现象和基因一样,都有选择和适应的过程,推动了我们人类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万物灵长跟其他的生命不一样,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也让我们看到,文化同样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的系统,它也在不断地跟着环境的变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进步。这就是我们觉得我们跟其他的兽、鸟、鱼不一样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有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人类的真利他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的吴国盛教授,在阅读了《自私的基因》以后,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人们或许会从中感觉到一种绝望。他说:如果生存是偶然的,基因又是如此自私,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正如《三体》作者刘慈欣所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这种冷峻的视角,或许促使理查德·道金斯在几十年以后为这个书增添了新的章节,他阐述了基因虽自私,却要合作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人类的行为具有复杂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金斯在三十周年再版序言中强调,将自私的基因视为人类生存的全部本质,是一种极端且片面的理解,他甚至有点后悔选择“自私的基因”作为书名,偏颇了,也容易受到攻击,如果可以再来,他觉得这个书,或许可以叫“不朽的基因”。但就我来讲,我觉得远不如“自私的基因”能够更好地启发大家深入地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金斯之所以对这本书的书名如此介意,我想不仅仅是出于一个科学家的严谨,而是他开始觉得,这个书名在公众当中,可能会引发很多的误解,特别是会放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相信这种担忧会让他在道德层面上受到一些自己灵魂的拷问,因为简单地把基因等同于自私,这种过于冷酷的观点,忽略了生物体作为复杂系统的多层次性。特别是高等物种的行为,不仅仅受基因控制,它还会受到环境、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类的行为选择,绝对不是一个基因能完全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特别反对基因歧视,比如说携带超雄基因的人就会容易犯罪,反对的原因也就在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超雄基因一般情况下,指代超雄综合征(XYY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变异的现象,患者比正常男性多了一条Y染色体,患者通常身高较高,可能有发育延迟的问题,但大多数患者与常人无异。早期研究曾认为超雄综合征患者更具攻击性,这一结论被媒体简化为“犯罪基因”。但这些研究集中在监狱、精神病院等特殊人群,缺少对照组,没有控制环境、教育等影响因素,已有后续研究,对此观点进行修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任何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不是因为它没有错,而是因为它看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观点,企及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尽管自私基因的假说有太多的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它过度简化了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但实际上,我觉得道金斯的理论,对于今天但凡想研究整个生命起源演化过程的学者以及生命科学的爱好者,无疑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尽管,他过于关注了基因的利益,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但反过来他也启发了我们。人类的存在,包括其他一部分高等生物的演化,确实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基因的自私性。</p> <p class="ql-block">02 人性的反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类和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在我来看,我们是第一种演化出了真利他行为的物种,我们确实可以为了他人、为了种群、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真理、为了信仰,去牺牲自己。这得益于人类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让我们产生了智慧、悲悯、信仰,这是一种真正的利他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额叶皮质:位于大脑额叶的前部,一般认为,它负责抽象思维、计划决策、语言使用、人格表现等功能。这些功能使人类具备科技、艺术等独特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人类用意识,用灵智,用悲悯,克服了基因的自私,用无私的人性,克服了基因的自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哲学和科学的层面上看,我想,我们应该提倡真正的利他主义,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从一个自私的设定当中诞生出来了那些至少看起来可以为群体牺牲、去奉献的美德。有了这种美德,才能支撑着人类走到今天的文化阶段。基因的功能性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没有基因的自私,生命就无法演化到今天,但是它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居然在自私的功能之上,涌现出了无私的人性,让人类可以用无私的人性,去对抗自私的基因,从而实现生而为人的意义。这种人性和本性的对抗,或许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何谓修身?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自私的基因》的阅读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不朽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提供了基因如何驱动生物演化和行为的深刻见解,还揭示了文化和基因在传播和演化上的相似性,以及对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随时间的流逝,我们今天讲的很多知识可能渐渐被你淡忘,很多观点也可以重新被补充,甚至是颠覆。但是,我们讲一本书,还是希望能给你带来收获,有三个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基因是生命演化的基石,基本的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基因就其分子的本质是自私的,但是在博弈和演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利他性,实现自身的扩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人类因文化存在真利他主义。正如理查德·道金斯后来所说,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模因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这本《自私的基因》,就讲到这儿了。如果您觉得有启发,有收获,别独享,欢迎您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分享给您的家人和朋友,特别是热爱生命科学的朋友们。我是尹烨,我们下次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