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石刻,大足之韵 李雨生

哈拉合少雨生

<p class="ql-block"><b>  千秋石刻,大足之韵 李雨生</b></p> <p class="ql-block"><b>  在重庆市西部55公里之处的大巴山脉,隐匿着一处人类艺术的瑰宝,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大足石刻。它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埃勒凡塔石窟,中国的‌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世界八大石刻,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奇迹,更是华夏民族永远都值得骄傲的资本。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完工于南宋时期,先后建造了600余年。‌大足石刻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和石门山石刻‌‌,占地面积为48平方公里,其工程不可谓不浩大,其精美不可谓不登峰造极,其信念不可为不坚定,可想而知,在那个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在那么险峻蜀道之上,就凭着一锤一凿雕刻佛像,所付出的艰辛是多么的巨大。可以说,就凭着600余年的坚持,就足以称雄世界,足以让全世界都认识华夏民族的坚韧顽强和聪明才智。</b></p> <p class="ql-block"><b>  我是那年四月去的大足,巴蜀之地的大足,正是春色秾丽,海棠花妍,山野峻秀,馨馥飘香的季节。大足的宝顶山上草长莺飞,晓翠轻曳,烟树长林掩映着苍茫崖壁,山中袅袅升腾的香火禅烟,随风飘动着仙气和祥瑞。站在宝顶山上,将大足的风月一览无余尽揽。尽管事先我对大足石刻有过想象,但真来到的时候,还是被那份宏伟,那份气势所震撼。那些栩栩如生的石刻,仿佛每一尊佛像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你看着他,他也在看着你,冥冥之间,似乎和千年之前的佛像有了一种心灵的沟通。走进宝顶山石刻区,立刻被那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所吸引,我在那里驻足了很久,甚至我都能感受到她那圣洁的光辉沐浴了我的全身。千手千眼观音的每一只手、每一只眼都雕刻得那么细致,手中还拿着各种各样的法器,阳光洒在她身上的时候,就好像她真的在散发着佛光一样。据说,千手千眼观音的原型是唐初妙庄王的小女儿,从小向善,一心礼佛,后不顾父亲反对,悄悄到白雀寺出家,每日参禅打坐,广施善缘,为百姓祈福。后妙庄王身患怪病,需活人的一只眼、一只手做药引,两个姐姐谁都不肯为父亲捐献,小女儿听说后毫不犹豫献出一只眼和一只手,治好了父亲的病。妙庄王为了感激女儿,特意修造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意为以千手千眼还女儿的一手一眼。从此,这尊千手千眼的观音便永立在大足石刻上,接受天下信徒的顶礼膜拜。</b></p> <p class="ql-block"><b>  大足石刻是中国并不多见的儒、释、道共存的石刻。在大足,既有佛教的经典,亦有儒家的文化,还有道教的道场,三教合一,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在这里,佛像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的神圣,而是实实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在宝顶山石刻里,就有母亲怀胎守护、临产受苦、推干就湿的形象,以展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还有‌释迦牟尼割肉供父母、鹦鹉行孝、‌雷劈不孝者等故事,以此来强化孝道伦理‌‌,教化人们知恩图报。大足石刻的这些孝道内容的故事,与儒家“二十四孝”题材相近,主题相似,是中华孝道文化的延伸和深化,对后人的影响极其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走在大足石刻,感觉心灵都被洗礼了一遍。我觉得大足石刻就像是一本百科书,把古代的文化、艺术和人们的信仰都封印在这些石头里,然后跨越千年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窥探到那个遥远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那是信仰在石头上的绽放。大足石刻就像是一座的灯塔,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光辉,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现在我们去参观大足石刻,既是受教,也是传承。我们了解这些石刻背后的故事,欣赏它们的艺术价值,然后把这些知识和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无形之中就把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值得歌颂“真善美”广为传播,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让大足石刻的文化不断地传播开来。它就像一个文化的火种,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且会一直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5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