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宋城

海风

<p class="ql-block">  五一“悦游郴州”途中,赣州这座江南宋城映入眼帘。赣州文物古迹繁多,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被誉为“江南宋城”。赣州市作为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尤其是宋代文物最为丰富的滨水城市,走进赣州古城,仿佛置身于一座“宋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建春门外,赣州古浮桥静卧江面,学名惠民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两岸,由100条小舟并列,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为方便与外界沟通,宋代在章、贡两河上先后建造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以连接城乡。建国后,西河、南河浮桥因公路大桥的修建而被拆除,于80年代被现代公路桥梁取代,唯有建春门浮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景观被特意保存下来,继续为赣州市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  昔日,许多临江城市都有浮桥,然而如今已不多见。然而,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800多年,成为赣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位于章江、贡江和赣江交汇的三角洲地带,东、西、北三面环江,南面是深沟高垒,三面江面宽广。宋代之前,仅靠舟渡通行,至北宋时期,赣州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幅提升,商业空前繁荣,舟渡已无法满足日常交通需求。然而,在宽达400多米的大江上架设梁桥或拱桥,以宋代的工程技术水平仍有一定困难,且修建永久性桥梁不利于赣州城的天然防卫。因此,建造可随时启闭的浮桥成为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始建于晋代,现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赣州城墙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全长3664米,城高5至7米,城面宽4至6米;保留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和涌金门四座城门,八境台和西津门2座炮城,马面1座和部分警铺。赣州城墙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市防洪、城市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次,我游览了建春门和涌金门。</p> <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文蕴厚重,其现存最古老的城墙和浮桥,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历经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形成了一道周长约13华里的雄伟城墙,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  郁孤台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蜿蜒而过,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成为展现千年宋韵和赣南客家风情的特色文化窗口。</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题咏郁孤台的诗词中,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p><p class="ql-block">郁孤台下清江水,</p><p class="ql-block">中间多少行人泪。</p><p class="ql-block">西北望长安,</p><p class="ql-block">可怜无数山。</p><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p><p class="ql-block">毕竟东流去。</p><p class="ql-block">江晚正愁余,</p><p class="ql-block">山深闻鹧鸪。</p> <p class="ql-block">  郁孤台一楼正厅置有江泽民同志亲书《菩萨蛮》。</p> <p class="ql-block">  1965年6月,郭沫若登郁孤台,反辛弃疾词意提《菩萨蛮》词。</p> <p class="ql-block">  郁孤台,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诗词。其中,与郁孤台渊源最深的,当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郁孤台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了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p> <p class="ql-block">  蒋经国先生于1939年3月来到赣南,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5年2月离开赣南,7月辞去这一职务,前后长达6年之久,在赣南他主要有三处住所,一是花园塘一号官邸,二是虎岗中华儿童新村,还有一处是通天岩避暑山房。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是在章江古城墙这处,故居是1940年蒋经国主持兴建的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170多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鱼鳞板墙,板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至1945年2月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江西第四行政区专员期间,与夫人蒋方良及儿子蒋孝文、女儿蒋孝章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蒋经国来到赣南以后,大力推行所谓“赣南新政”。他实行“三禁”:即“禁赌、禁烟、禁娼”,提出要达到“五有”:即“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同时在生产方面,大力垦荒、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采矿业、平抑物价、发展交通,还兴办学校。可以说,在赣南的六年,是蒋经国先生得到全面锻炼的时期,也是他在大陆期间最显才能的时期。因为他在镇压共产党革命运动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好事、实事。因此,赣南人能够客观地对他在赣南的活动进行评价,他的一些旧址也得以较好地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离开赣州,驱车4个半小时来到了本次行程的目的地郴州。在郴州东江鱼市的第一餐品尝了当时特色的团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