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鲊菜,舌尖上的水墨丹青

耳顺者

<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p class="ql-block">编辑 杨治平</p> <p class="ql-block">  在洪湖水乡,有一道家家必备、人人爱吃的菜肴,它酸爽可口,香味扑鼻,开胃下饭。这就是洪湖鲊菜。</p><p class="ql-block"> 鲊(zhǎ)菜,俗称“鲊胡椒”,新堤人称“鲊辣胡椒”。它是用米粉、辣椒、盐和其它佐料拌制,加上鱼、肉、藕等原料,经有益微生物发酵后制成的一种“土菜”,其实是一道具有水乡风味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洪湖鲊菜,是湖北洪湖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发酵腌制的美食,它承载着水乡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兼具独特风味与营养价值,在荆楚大地,乃至更广范围内深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历 史 渊 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湖鲊菜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说文解字》书中称:“鲊,藏鱼也”。鲊菜作为江汉平原的农家智慧结晶,其最初以鱼、肉腌制储藏为主,后逐步发展为以米粉、辣椒为基底、融合鱼或肉,或藕等时令食材的发酵技艺。它源于洪湖“渔米之乡”的物产优势,也体现了水乡人民对季节性食材过剩的生存智慧。在灾荒年景,物资匮乏,鲊菜凭借耐储存,易烹饪的特性,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p> <p class="ql-block">  翻开历史典籍,我们了解到,西周开始,出现了腌菜和腌肉。为避战乱,当时人将剩余的米粉、鲜鱼、辣椒装入坛中,放在屋角,背井离乡,外出逃乱。等战乱平息后,回到家中,打开菜坛,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以为可能会糟塌了的米粉,不料变成了一道美食。于是,老百姓互相交流制作方法,不经意中,鲊菜开始流行于民间餐桌。</p><p class="ql-block">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人们不仅会腌制韮菜、茆、葵、菁、笋等,称之歹“菹”,还会腌制鹿肉、鱼肉、兔肉、雁肉、猪肉等,称之为“醢”(用肉、鱼制成酱)。</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的“束脩”在《礼记》中出现过,指十条腊肉。从字形来看,“鲊”最初只是指鱼类腌制。东汉刘熙《释名》解释:“鲊”为“菹”也(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p><p class="ql-block"> 从三国时,“鲊”就不再局限于鱼了。凡是腌制食品,都可以称为“鲊”。曹丕在《列异传》中说:“汉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欢吃‘鲊菜’。”这里的鲊菜,就包括鱼、肉、蔬菜。</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载,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恩宠无比,每月都会赐他“野猪鲊”。</p><p class="ql-block"> 从宋代开始,“鲊”的种类激增。据南守周密的《武林旧事》载,除了各种鱼以外,包括莲藕、鹅、黄雀、蛤、冬瓜、茭白等,都能制作成“鲊”。《吴氏中馈录》记载,有蛏鲊、胡萝卜鲊等。</p><p class="ql-block"> 元代《金元曲》载,有“钓鲤新为鲊”。</p><p class="ql-block"> 清代,由于水患、兵患不断,加上原料生产季节性强,老百姓将辣椒、鲜鱼制作鲊菜后贮存起来,以备急时之需。由于口感好,贮存时间长,老百姓开始将各种肉:虾、鳖或各种蔬菜用于制作不同品种的鲊菜。</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洪湖鲊菜制作蔚然成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不同品种的鲊菜,以至用于贮存鲊菜的马口窑陶罐在洪湖地区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属于发酵食品的系列洪湖鲊菜,由于营养丰富,口感酸爽,仍大受欢迎,市场需求量颇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制 作 工 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核心材料</p><p class="ql-block"> 米粉:作为发酵基底,提供淀粉质并吸附风味。</p><p class="ql-block"> 辣椒:以洪湖本地红辣椒为主(也有用青辣椒的),赋予鲊菜标志性的酸辣口感。</p><p class="ql-block"> 时令食材:根据季节选用鲜鱼、五花肉、莲藕、豇豆等,实现物尽其用。</p><p class="ql-block"> (二)工艺流程</p><p class="ql-block"> 1、原料处理:食材洗净切块,肉类需提前腌制去腥。</p><p class="ql-block"> 2、拌粉发酵:将米粉、辣椒、盐、香料(如花椒、八角之类)与食材混合,装入陶坛密封。利用乳酸菌自然发酵1一2周,形成独特酸香。</p> <p class="ql-block">  3、烹饪成型:发酵后或蒸或炒或煎或炕或糊皆可。例如“鲊辣椒糊绿豆鱼”。</p><p class="ql-block"> 4、注意几点:</p><p class="ql-block"> (1)选料时,蔬菜要选成熟新鲜的,切成丝状,冲洗并晾干备用;肉类,选取五花肉为佳,切片备用;鱼类,以青鱼为佳;虾类,以湖虾为佳。</p><p class="ql-block"> (2)红辣椒,洗净晾干,然后剁碎。</p><p class="ql-block"> (3)大米,破碎成米粉。</p><p class="ql-block"> (4)陶坛或瓶罐,洗净,沥尽水份。</p> <p class="ql-block">  5、将剁椒倒入大米粉中,再倒入适量的盐,用手充分揉搓,拌均匀。最后将蔬菜、鱼、肉、虾或鳖,分别倒入小盆内,再搅拌均匀。</p><p class="ql-block"> 6、装坛。将食材压紧并封好坛口。如果用“养水坛子”,先盖好盖子,再及时沿坛口放入清水;如用“扑水坛子”,则须用荷叶,稻草压实,然后倒放在盆中,并及时在盆中注进清水。</p> <p class="ql-block">  鲊菜的制作工艺简单易操作,但必须在制作过程中保持洁净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三)风味特色</p><p class="ql-block"> 味觉享受:酢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赋予它柔和的酸味,开胃解腻。盐与香料的平衡腌制,突出食材的本味,如鲊藕,吃时淡淡的莲藕香气和味道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口感独特:荤鲊(如鲊肉,鲊鱼),肥而不腻,肉质软糯,吸饱发酵香气;素鲊(如鲊藕,茄子鲊),保留蔬莱脆嫩,酸辣爽口。</p> <p class="ql-block">  鲊莱不仅是一道舌尖美食,同时赋有很深的文化意义。比如,春节制作鲊菜,象征“年年有余”游子常以鲊菜寄托思乡之情。有诗曰:</p><p class="ql-block">一碗鲊胡椒,足以慰乡愁。</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外读书或工作,回到家里,吃到母亲精心制作的鲊菜,不免叹曰:“我永远忘不了妈妈菜的味道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非 遗 传 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沙口乔氏家族四代人传承,“洪湖昨菜”于2021年被列入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洪湖市沙口镇乔岭村,位于洪湖西岸,大湖和内荆河之间。此处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村民友好好客。近年来,该村被评为湖北省级生态乡镇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连年水灾、兵患,百姓遭殃。尤其是大湖周边的渔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p><p class="ql-block"> 乔家媳妇瞿氏,是一个聪慧能干,心地善良的少妇。面对灾难,她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先将菜园已红透了的辣椒採摘回家,然后把米缸剩下的大米,连夜磨成细粉。把白天从湖里捕来的鱼洗净解切成块,把米粉,辣椒和鱼块倒入木盆内,加点盐搅拌均匀。同时,把家中大大小小的陶罐清洗沥干。然后把混合的食材装入陶罐中,压紧,坛口铺上荷叶,再把稻草扎成小把塞进坛口。最后,将陶罐倒立于盆中,加上水。在厨房一面墙下,摆成一排。做完这一切,这才和家人们带上简单行李,外出逃荒。</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月后,水退了,家人们回到乔岭家中。只见村落满目疮痍,田园荒废,让人心酸困惑。</p><p class="ql-block"> 瞿氏走进厨房。心想,首先得想办法弄点吃的,不能让全家人挨饿啊!她环顾四周,突然眼前一亮。只见那紧靠厨房墙壁的一排陶罐还在。她抱起一个陶罐放在灶台上,抽出稻草,揭开荷叶,哇!一阵香气扑面而来。她连忙把手伸进罐中抓了一把腌制了半个多月的米粉,一股酸香味沁人心脾!她再仔细查看,没有霉变,再用鼻子一闻,没有腐臭,干干爽爽。于是,拿来一个大碗,抓出满满一碗。这碗中之物竟如此之漂亮,那白的是米粉,红的是辣椒,黄的是鱼块,绿的是韮菜,长长的是藕丝,就像一幅水墨丹青画。她惊喜万分,立即洗锅燃灶,她要用它为家人们做一顿从未吃过的饭。</p><p class="ql-block"> 她将一大盆食物端上桌子时,全家人吃了,交口称赞:“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美食。酸爽可口,香味扑鼻,开胃下饭!”</p><p class="ql-block"> 瞿氏高兴地说:“我给这个菜取个名字,叫‘鲊菜’。以后,我天天做这碗菜大家吃。”</p><p class="ql-block"> 大概,这就是:“洪湖鲊菜”的起源。瞿氏便是鲊菜的发明者。</p><p class="ql-block"> “洪湖鲊菜”的第二代传人是王氏。1923年出生。她嫁到乔家时,婆母告诉她:“新妇进门,先要学听坛。听坛就是把耳朵贴在坛壁,通过气泡的声音判断发酵进程。”婆母亲授制作鲊菜的技能,王氏不仅学会了做鲊菜,而且作了些改进。后来她制作的鲊菜成为乔岭一绝。她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规律:选料要讲究新鲜。陶罐用前必须洗净沥干。各种食材的加入有先后。加盐必须适量(加多少盐,是密不外传的)。另外,她还规定,不同的食材必须分别放入小盆搅拌均匀。每次开坛(或罐),取出食材后,充实坛口的稻草不能重复使用,必须更换新稻草。所以,王氏制作的鲊菜更好吃,成为当地一绝。</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传人是袁小菊。1946年出生。民间厨师,人称“袁奶奶”。村里人家婚丧嫁娶,大摆宴席,招待亲朋邻里,都是在大禾场搭棚。掌厨人必定是袁奶奶。不管东家经济条件如何,席面上的菜肴如何选定,但有一道菜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一盘待客大菜——鲊菜。</p><p class="ql-block"> 条件一般的用“素鲊”。用大米粉和红辣椒拌和腌制的,也有添加一些蔬菜,如藕,藕带,豇豆之类。</p><p class="ql-block"> 如果条件好的用“荤鲊”。添加肉或鱼块,肥肠之类。有一种名叫“鲊辣椒炕绿豆鱼”的鲊菜,需将绿豆鱼(一寸长的小鱼)先炸至酥脆后加入鲊辣椒中,这种鲊菜最受人喜爱。</p><p class="ql-block"> 如果设宴几十桌,需要大量的“鲊菜”那就必须提前半个月,请袁奶奶帮客户家腌制好。所以,她家的坛坛罐罐购置的特别多,完全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第四代传人张又姑,1960年出生。袁奶奶的侄女。她多年从事鲊菜制作。现为黄家口镇“吴家酱园”的法人。</p><p class="ql-block"> 周爱红,1970年出生,袁奶奶的儿媳。她对鲊菜制作颇有研究。难能可贵的是,她把“鲊菜由家庭小量制作,发展到大批量供应市场,专门为一些酒店提供各种鲊菜。</p><p class="ql-block"> 她还在烹饪技术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民间烹饪鲊菜一般是在铁锅里炕煎,一次做一盘。如果宴席上几十桌同时开席,那鲊菜就不能在小锅小灶烹饪了。大酒店里采用甑蒸熟,然后加佐料在大锅烩制。周爱红则引进了“皇后金锅”(即无水火锅)。把鲊菜放进金锅后,不加水,将锅盖密封,放在火炉上小火慢炕。食材受热后,水份蒸发出来,又被密封盖反回锅中。这样,不仅把食材本身所含的水份激发出来,将食材煮熟,还锁住了营养,保存了食材本身的香气。用这种设备烹饪出来的鲊菜比农家小灶炕熟的更胜一筹,色香味俱佳。</p><p class="ql-block"> 大凡非遗文化的传承无非两种途径:一是师徒传承,二是家族世代传承。“洪湖鲊菜”制作技艺的传承属于后者,但又不尽相同。其它非遗文化传承如果是家族内部传承的话,那是有严格规定的:只传男不传女,只传长,不传次。而乔氏家族内的传承一反古时陋俗:不传子,只传媳。而且是口传心授,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 代 发 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爱红试将鲊菜的制作实行产业化。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对鲊菜进行标准化生产。推出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拓展销售半径。这些经过加工包装的鲊菜,不仅在国内各大超市、电商平台销售,还可出口到海外市场,让世界领略洪湖美食鲊菜的独特风味。甚至开发“鲊菜调料包”,降低家庭制作门槛,让普通百姓能吃到自己腌制的鲊菜。</p><p class="ql-block"> 推出素食鲊菜(如全素鲊藕、藕带等),注入洪湖水乡元素,以迎合现代人饮食之需求。</p><p class="ql-block"> 游子常以鮓菜寄托思乡之情。因此可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开设“鲊菜作坊”。游客可体验制作方法并购买伴手礼。</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本地餐馆、酒店推出“鲊菜宴”,将传统风味与现代摆盘结合。</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洪湖鲊菜的制作工艺承载着水乡人民的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对传统风味的坚守,我们要让这道美食在历经百年岁月后,</p><p class="ql-block"> 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2025.4.30.完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退休教师。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党员,中师语文高级讲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特约编辑,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p><p class="ql-block"> 曾在《中国政协报》、《语文报》、《中师生报》、《荆州日报》、《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类拔萃》、《童星成长之路》、《奉献者之路》、巜荷韵洪湖》、《遇见荷莲》等报刊、书籍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几十篇。近几年,创作并出版了《说善书》、《新堤往事拾遗》、《追寻洪湖之光》、《弦歌灼芳华》等书。另外,还有《洪湖放歌》、《探访州南古镇》已定稿,尚未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