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杂谈232 新质生产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质生产力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多个方面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基本定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核心是科技创新主导,摆脱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衡量单位综合要素投入所产生额外产出的经济指标,反映技术进步、组织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核心在于扣除资本、劳动等有形要素投入后的“效率余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核心特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赖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基础科学突破,而非渐进式创新;以数据、知识、技术等新型要素替代传统自然资源,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现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和未来产业(如量子信息、脑机接口),以及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后的升级;新赛道技术门槛高、利润率更高,属于“蓝海市场”,而传统产业则陷入“红海”竞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海与红海具有地理和商业双重释义,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因红藻和沙尘影响呈现红色的特殊海域,蓝海指常规颜色的海洋。红海象征竞争饱和的存量市场,蓝海则指向未开发的创新型市场空间,该理论由W. Chan Kim教授提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经济转型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面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与人口红利消退,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替代和效率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动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国际竞争关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国博弈背景下,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成为战略制高点。我国需通过新质生产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高质量发展支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附加值和减少环境影响,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与产业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成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科学家+企业家”联动机制,推动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如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来产业布局,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梯次推进技术熟化与产业化(近期突破液态太阳能燃料,远期布局核聚变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要素配置优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才与资本方面,培养战略型人才和应用型技能劳动者,吸引“耐心资本”支持长周期、高风险创新项目。</p><p class="ql-block">数据要素赋能,依托我国数据规模优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新型生产要素效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政策与生态支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资源攻关核心技术,如建设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融与市场机制配合,通过财政贴息、减税降费、创投基金等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未来产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典型案例与地方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前瞻布局产业链、深化数字赋能、培育未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江省以“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例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了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国家级科创平台,202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76万件,技术交易总额突破5257亿元,同比增长96%。宁波重点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湖州构建绿色智造体系,丽水莲都区则以半导体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产值年增长超100%。这些举措为“六小龙”等科技企业提供了技术转化和产业落地的土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六小龙”的硬核突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小龙”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前沿领域,通过技术自主创新实现全球影响力。例如,深度求索以低成本训练出大模型DeepSeek-V3,用户增速打破行业纪录;宇树科技的机器狗B2-W登上春晚舞台,并应用于工业巡检;游戏科学推出的《黑神话:悟空》斩获国际游戏大奖,成为国产3A游戏里程碑。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残障人士康复,群核科技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性能国际领先,云深处机器人“绝影X30”则在新加坡电力隧道实现商业化巡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政策与生态赋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江通过政策创新、资本支持和人才引育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杭州市推出三个“15%”政策(财政科技投入、新增财力、产业资金均划拨15%支持新质生产力),并建立“前沿技术发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机制。杭州高新区为宇树科技腾挪生产空间,余杭区为强脑科技提供临床试验通道,艺创小镇以房租减免吸引游戏科学落户,体现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此外,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协同,以及1.2万亿元创投基金的资本助力,为技术突破注入持续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未来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江计划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优化产业链布局、突破国际化壁垒。2025年,杭州将加码千亿投资人工智能,培育10家百亿估值企业;全省聚焦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赛道,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挑战与展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挑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础研究短板制约长周期创新,需加强原始创新能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需解决“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展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深化改革(如优化要素分配机制、扩大开放创新生态),新质生产力将加速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