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小慎微的白眉鵐

悠闲

<p class="ql-block">  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丹东的原野,我站在田野边,看着远处飞来的头戴瓜皮帽的白眉鵐。它们总是如约而至,带着一种天生的谨慎,轻轻落在枝头或草丛间。白眉鵐似乎天生懂得保护自己,它们从不轻易靠近人群,总是在安全的距离外观察,仿佛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这种谨小慎微的性格,让它们在大自然中显得格外特别。</p> <p class="ql-block">  白眉鹀(wú) (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学名:Emberiza tristram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小型鸣禽,特征为头部的黑色与白色条纹形成鲜明对比。繁殖于东北亚的针叶林地带,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该物种在1870年由罗伯特·斯温霍首次描述。</p> <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海拔700-1100米的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偏好林下植被丰富的环境。繁殖期间独行或成对,迁徙时结成家族群或小群。胆小且善于隐蔽,主要在地面或林下觅食,以种子和昆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  我曾多次试图靠近这些小生灵,但每次都只能看到它们迅速振翅飞离的身影。它们的动作轻盈而迅速,就像一阵风掠过,只留下短暂的痕迹。或许正因为如此,白眉鵐才能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生存。它们的警觉并非多疑,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  春日的阳光洒在原野上,白眉鵐的身影点缀其间,为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增添了一抹灵动。我静静地看着它们,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由与安全,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与黄眉鹀相比,白眉鹀缺乏黄色眉纹,喉部颜色更深,胸部和两侧的纵纹较少。与田鹀的区别在于头部图案和白色顶冠纹的存在,以及下颊纹的粗黑</p> <p class="ql-block">  鸣声为高音节后跟拉长音节,常以"chit"结尾,如"hsiee swee-swee swee-tsirririri",与黄眉鹀的歌声类似。叫声为爆炸性的"tzick",重复不规律。</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多年,公出也好,学习也罢,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且乐此不疲地利用一切机会到未去过的城市去旅行!而且我都能忙里偷闲地了解一下当地风土人情、游览自然景观。当然更感兴趣的是喜好探寻特有动物的点点滴滴,以致我退役后更加爱好抓拍景观与鸟类的精彩画面。所以我外出旅行时必带相机,深入当地的山川河流、湿地、林间去捕捉每一份惊喜,并把一切美好分享给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们!“独乐乐与众乐乐”我坚持“与众乐乐也”因此,每次收获的自认有趣的画面都会迫不及待地分享给我的朋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