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再读《平凡的世界》

安平

<p class="ql-block">文/安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7913202</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人到而立,虽说经历世事不算十分纷繁,但有时身心也是很疲惫。但一提到“故乡”,总能让人精神一振,山花烂漫、蜂飞燕舞的美景立浮眼前,心也在分分秒秒的怀念中变得温柔而明净。近日再次拜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目随字走,心也在随书中人走。书又看了一遍,又回到了一次故乡,仿佛心中那份疲惫又受到了亲人的抚慰,劳累的心灵又得到了温馨的休整。</p> <p class="ql-block">  初读《平凡的世界》是在1987年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书,每天晚上九点半到十点,收音机的“小说连续广播”节目里传出一个低沉、亲切而富于磁性的声音,在我耳边娓娓道来,在我面前铺开了一张从黄土高原到铜城煤矿再到繁华都市的浩渺画卷。是那个声音,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少年变成一个为追求人生真谛而上下求索的青年。黄土高原上那群勤劳、善良、苦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一直像我亲人一样活在我的意念中,给我源源不断的力量。那本书让我懂得什么人间至真的亲情,至纯的友情,至美的爱情。种种感情散发出的真善美让人心醉,让人心碎,让人目眩。</p> <p class="ql-block">  又读《平凡的世界》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总是在熄灯后发生激烈的唇枪舌剑,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同学们对书中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听听不同的声音,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田晓霞该死,她死了,所以她和孙少平的爱情成了永恒,如果她不死,迟早会是个悲剧,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太不同了。” 一个室友这样说,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为这位室友不客气而耿耿于怀。但随着时光的流失,生活中的种种真实使我不得不慢慢的向那位同学的观点投降。社会变革像一列飞速前进的火车,车轮发出振聋发聩的轰鸣,各种单纯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被打破,多元的文化在动荡中整合,在整合中破碎,抬头看天上的彩云在无忧的追月,年轻人却在迷茫中感叹:什么才是我无悔的追随?</p> <p class="ql-block">  再读《平凡的世界》已经三十多岁了,好象离“不惑”越来越近了,这也许就是岁月馈赠我的最好礼物吧。心在《平凡的世界》中走,真的找到了一种魂归故里的感觉。任时光飞逝,纵世事变迁,真理永远是真理,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金子。孙少平对父母兄妹血脉的珍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工作和社会的那份责任和希冀,都是那么让人感动;孙少安对生活“穷则变”的无限执着,对乡里乡亲的无私相助,都令人感叹;田晓霞冲破世俗偏见追求纯洁爱情并为自己的职业责任能赴险境的不凡气概,都让人扼腕长叹;田福军达不忘本、为民请命的公仆本色,教女有方、含而不露的深沉父爱,无不让人心头一震。沧海桑田过后,我们如今仍要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仍在为廉政建设前仆后继,仍在为农民和煤矿工人这样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而奔走呼号……</p><p class="ql-block"> 路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用血写作的一位作家,他是用血和生命为我们建造了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粮仓,自己却在体力透支后英年辞世。朋友,如果你问我,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哪一部,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平凡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