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站在楼台看怒江大峡谷,雾气蒙蒙中浓稠的黛色透着一抹灰蓝,平静的江面泛着白光,峡谷一片寂静。</p><p class="ql-block">忽然天边有了一缕淡金色的光,晨光中天空也渐渐的亮丽了,变蓝了,云朵间一群翱翔的鸟,可能就是南归的雁吧,划破了原本寂静的天空,大峡谷也退去了神秘的面纱,展露出它惊世骇俗的壮美。</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继续沿着怒江转辙向南,去寻找滇西秘境。</p> <p class="ql-block">怒江大峡谷绵延悠长,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精彩。我们出发一个小时后,进入福贡县境内的石月亮景区。</p><p class="ql-block">初冬季南方的阳光还是温柔的,在大峡谷内更是光影魔幻,色彩斑斓,甚至美的令人垂涎。</p> <p class="ql-block">更神奇的是前方高耸的峰巔一轮明月正与我们遥遥相望,随着车辆的行驶变幻着不同的形态,月缺月圆,乐此不疲,仙意浓浓。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留在高黎贡山上的艺术杰作,也是送给人类的精美礼物。</p> <p class="ql-block">经过的维拉坝服务区的美,更为怒江大峡谷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在石月亮景区有一处溜索体验点,称作怒江溜索。宽阔的江面上,有两根往返的钢索,靠着滑轮和钢索的倾斜,来往于怒江两岸,这是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先民原生态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己是一种娱乐了。</p><p class="ql-block">有几位同行也狠狠地体验了一把。一根最原始的溜索,临空於汹涌澎湃的江面上,借用高低落差的动力,悬空滑过,这种冒险也太刺激了,看的都胆怯,也激动。</p> <p class="ql-block">溜索体验点往西不远处一片小池塘群,背靠崖壁,紧贴怒江。一眼望去,水面皆清蓝如玉,宛如遗落人间的一个个翡翠盘,如果不是导游介绍,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一片温泉池塘,当地人称作登埂温泉澡塘。</p> <p class="ql-block">登埂温泉位于泸水市北郊12公里处,紧贴怒江西岸,高黎贡山麓下219国道边。</p><p class="ql-block">由于这奇特的地质现象,当地的傈僳族人视为上帝赐予的圣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污晦,迎来新年的吉祥,于是每年春节的初二至初六聚集在这里洗浴,并举办独具民族特色的射弩、秋千、对歌、舞蹈等活动,称之为澡塘会。有文字介绍,这一传统盛会己延续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很珍惜这偶然的邂逅,在这里放松一下,泡泡脚,体验一把这神仙般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晚上六点左右到泸水市入住六库镇。</p> <p class="ql-block">11月28日上午出发后的第一站是游览六库的连心桥。</p><p class="ql-block">连心桥位于泸水市六库镇内,全长310米,双向两车道,横跨怒江东、西两岸,其独特的造型如长虹卧江,艳红的色彩与两岸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更加壮美。</p> <p class="ql-block">过了蛮云边境检查站就进入保山境了,与怒江的一路相伴将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路边饭店用歺。</p> <p class="ql-block">这是车子经过澜沧江时抓拍的,与怒江并流的澜沧江奔跑在碧罗雪山和云岭间,水与山的交融同样孕育了澜沧江大峡谷的壮美峻秀。我们沿着澜沧江进入云龙去寻找滇西盐马古道上的千年白族村一诺邓古村。</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诺邓村停车场时己是下午近4点钟了,时间已很珍贵,没有多作考虑,离开停车场直接向村庄走去。</p><p class="ql-block">诺邓村是深山环抱之中的一个千年白族古村,滇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村落,历史最悠久的白族经济重地,也是有史籍记载的千年村名不变的村邑,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在诺邓村里转悠,恍若穿越,也十分吃力。虽是走在房前屋后,但都是在半山间上上下下。羊腸小路弯弯曲曲,石头台阶层层叠叠,整个村子似乎都笼罩在光影的隧道里。</p> <p class="ql-block">忽然清脆的马蹄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三两匹马组成的小马队时而从我们身边超越,马脖子上小铃铛的叮咚声格外悦耳。顿时这承载有千年历史的人马古道又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经过村委会,拾阶而上,走进去才知道这是座很有代表性的"三坊一壁"古民居,更引人关注的是宽阔的庭前月台,站在这里的月台上视野辽阔,村景及周边的山峦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村子中心位置的诺邓水井,人工砌筑,井深1米左右,水面清澈见底,水井四季不干枯。</p> <p class="ql-block">沿着指示牌继续前行向上,大青石的台阶在脚下蜿蜒。</p> <p class="ql-block">我同行的朋友正在观景台看景,这随手一拍的画面,倒有一种瑶台月下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行到高处,抬望眼,青山绵延滿目青翠。</p> <p class="ql-block">这里正在修房子,刚才沿途频繁相遇的马队是为这个工程在忙碌。</p> <p class="ql-block">提举司衙门旧址,也是诺邓黄氏家族的私宅。宅院旁的提示牌是这样介绍的:1383年明朝政府在全国设有七个“盐课提举司”,仅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成了黄氏家族私宅区。原提举大门也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最出名的是清康乾时期举人黄桂因有饱学之才,曾被誉为“滇中儒杰”。</p> <p class="ql-block">提举司衙门前的这棵大青树迄今已有600年树龄,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根处更是盘根虬结,滿满的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然而600年的蹉跎岁月,承载的历史记忆多么沉重:脚下盐马古道的千年传奇,因盐而兴的古村一路走来的兴衰演变,经历的朝代更替,风云变幻。这一切历史的沧桑都深深地烙在了600年的年轮里,如今却仍生机勃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追寻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旅行者。</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村子的中心,也是历史上盐马古道的核心区,新改建的客栈、茶社、饭店也多集中于此。一眼望去,远处青山环抱,周边巷道鲜花绽放,时已冬季却满目春色,的确,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往上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陡,巷道交叉错落,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土建筑的老房子,古韵味中滿是沧桑。不知是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还是下山干活的还没回来,大部分都是大门紧闭,我仅一个人,不禁心里有点怵,转身又回到了大青树下,就此下山。</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途中路过一座"袖珍小院”,是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古民居。之所以袖珍,是因其院落精巧玲珑,院子仅1平方米。因为诺邓是山坡上的村庄,人口密集,房屋都是依着山势就着地形而建,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这座小院可能是最“袖珍”的代表。遗憾的是“铁将军”把门。</p> <p class="ql-block">刚走出村子,一条陡峭的石阶就在我的脚下,惯性思维,这就是下山的路。其实不然,它却是村子的集市,叫“台梯子集市”,是卖肉的地方。传说曾有只豹子晚上来偷肉吃,因头被盛肉的箩筐卡住而摔下石梯,跌死在沟里。可见这石梯路之险。</p> <p class="ql-block">沿着崎岖不平的石头路回到了村口</p> <p class="ql-block">与村子相连的一处比较陡峭的高坡上是一个庙宇建筑群。坡下有两间盐井房。盐井房内是两口古盐井:一口清水井,一口卤水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史料记载,诺邓村盐井开采始于汉武帝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妥妥的千年产业经久不衰</span>。诺邓村也正是因盐而兴,仅从现有保存的明、清建筑和庙宇建筑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曾经的繁荣和兴旺。直到今天诺邓盐,诺邓火脚还是精典品牌,大众所爱。</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盐井的是图文展示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地介绍着盐井的挖掘历史和发展脉络,传颂着从古至今诺邓村盐井一路走来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走出盐井展区拾阶而上,是龙王庙,这里的龙王庙是只求晴不求雨。</p> <p class="ql-block">这是诺邓盐业博物馆,通过图文和实物展示了诺邓及其整个云龙县制盐业的千年发展历程,以及盐文化的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院内的这个烟囱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结束了私盐时代,转而成立的国营盐厂留下的老烟囱,展馆内还有熬盐的大锅,这些都是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是村子的最高处,三层阁楼式道教建筑,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很美也很有气势。紧邻的还有文庙、武庙、木牌坊。作为一个边远地区,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建有这么多的庙宇,很是出乎意料。由此可见这里的曾经有过多么繁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的背面也是一小片土建筑群,沿着围墙向后走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一杨姓白族老乡家,所见房屋是白族建筑风格中最普通的飞檐斗拱式建筑,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门檐下斗拱重叠,看上去很有立体的层次感。墙上的标识牌告诉我们,这座民居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院落也是一座古法熬盐坊。此时屋主人正熬着盐呢。出于好奇,都争相拍照,问这问那,房主人很热情,给大家讲解并演示了卤水熬制成盐的大概过程。私人作坊都是沿用了最传统的古法熬盐制盐。共有六个步骤:吸卤、背卤、煮水、捶盐、压模、烘烤,最后成盐。仅几元钱一斤的盐,这生产过程也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盐坊斜对面的是一家五滴水四合院。这里的四合院布局与普通的四合院相似,所不同的是屋檐。白族的正房和厢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面上,形成前后左右层层递接,雨水从屋面层层滴落,很有层次感的形成“五滴水”形态。</p> <p class="ql-block">时间在悄然流逝,当我们回到玉皇阁脚下的平台,夕阳的余辉已渐渐的黯淡,再一次的将目光投向这古老的村落,深山怀抱里的诺邓村,层层叠叠的民居,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黛瓦红墙,错落有致,有着掩盖不住的远古的气息。山泉汇聚的小溪在山洼里,在桥下,在古道边,沿着山脉左弯右拐,绘制着这绝美的流动的水墨画。千年诺邓,时光里的白族古村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