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city walk(六)

佳雪

<p class="ql-block">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占地面积11295.57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末,泉州市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位于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2号楼。截至2024年末,泉州市常住人口891.4万人。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p> <p class="ql-block">朱熹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里是众神的办事处,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馆多元的宗教也証实了丝路大港的开放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渔业、港口经济发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p> 西街 <p class="ql-block">西晋永嘉时期,中原战乱不息,大批晋民南迁避乱,沿江而居,晋江因此而得名。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和繁荣。唐嗣圣元年(684年)开始立州建制,名曰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以城北的泉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塔</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Quanzhou West Street)是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的一条千年古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泉州西街“列屋成街”,街道格局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沿线有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等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p><p class="ql-block">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庙</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中国十三世纪石建的杰出代表中国现存最高的石塔——东西双塔经历过8级地震 历经八百年风雨后依旧安然屹立除了信仰它的神奇 更震撼古人高超的建筑智慧。<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ubq9hs"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一寺双塔世无双-开元寺 ‍泉州citywalk(五)</a></p> <p class="ql-block">双塔合影</p> <p class="ql-block">东塔</p> <p class="ql-block">西塔</p> <p class="ql-block">象峰巷</p> <p class="ql-block">小小簪花女</p> <p class="ql-block">介子书屋</p> <p class="ql-block">象峰巷</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府文庙<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pt7vsk"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千年禅林闽南甲刹—承天寺,‍冠绝东南的四朝千年古建—文庙,‍泉州citywalk(四)</a></p> <p class="ql-block">崇阳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拐角</p><p class="ql-block">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它长达二公里多,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骑楼,各式红砖</p> <p class="ql-block">欧式柱</p> <p class="ql-block">方柱</p> <p class="ql-block">圆柱</p> <p class="ql-block">金叉巷</p> <p class="ql-block">仅可容纳一人通过</p> <p class="ql-block">番仔楼</p> <p class="ql-block">威远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的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1934年,高13.8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白色,形状似亭似楼。最上部安装四面圆形时钟、风向标、指南针和避雷设施;中部似一楼阁,四面设有窗户;底面则是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撑着整座钟楼</p> <p class="ql-block">泉州小西埕是位于鲤城区西街北侧的文创聚合区,前身为开元街道模具厂厂房,2018年改造后成为兼具明清建筑风貌与现代艺术气息的网红打卡地。作为泉州古城改造的缩影,这里以白岩松名言墙、许愿墙等互动装置和文创业态,成为游客体验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意的地标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许愿墙与祈福榕树‌</p> <p class="ql-block">白岩松语录墙‌: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于泉州活动时题写的"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巨型文字装置,成为最热门合影点;</p> <p class="ql-block">古厝建筑</p> <p class="ql-block">府文庙</p><p class="ql-block">闽南地区曾经的最高学府包含宋元明清四朝建筑形式于一体宋代中原形制与闽南工艺的完美融合建筑规模之恢弘,堪称中国东南七省之冠<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pt7vsk"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千年禅林闽南甲刹—承天寺,‍冠绝东南的四朝千年古建—文庙,‍泉州citywalk(四)</a></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p><p class="ql-block">中国沿海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千年前众多阿拉伯人侨居刺桐是宋元时期泉州和世界交流的印记屹立千年依旧,也证明了泉州城的文化兼容</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Masjidal-Ashab),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元至大三年(1310年),来自波斯设拉子城(今伊朗)的朝觐者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出资予以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位于泉州古城商业性城区中,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贵历史遗存,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菜。</p> <p class="ql-block">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门楼门楼通高 12.3米,基宽6.6米,全部采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石和辉绿岩石砌筑。整体由三层四道高大相连的半穹顶或宫顶尖拱门组成。第一、二道拱门的半穹顶登砌成细密美观的几何图案,前者为网状拱形宝盖,后者为穹窿形漂井;第三、四道对称的拱门上方则为圆形大穹顶。甬道东西两墙共辟有6个尖拱顶壁棄。</p><p class="ql-block">门楼南墙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北墙尖拱门上额嵌有元代重修清净寺时的阿拉伯文石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层辉绿岩尖拱门内的结构,是用花岗岩精工雕砌成半穹窿形。穹窿壁上,砌饰着层层叠叠87个精工雕琢的小型尖拱,状似蜂巢。连同门楼东西两墙砌饰的8个巨大尖拱壁门、壁龛,以及构成门楼分成3层的4道尖拱大门,整座门棂共有大小尖拱99个,象征赞颂真主的99个尊美之名</p> <p class="ql-block">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入口凹进,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除了第三重为砖砌圆顶,第一、二重皆为青石作圆形穹顶拱门,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以此垂莲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由上端沿外层各侧延伸,有如蜘蛛网状拱形宝盖。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p> <p class="ql-block">门楼内层为石砌正方形,东西两壁各砌饰一巨大尖拱壁龛。上部为青砖块圈筑的圆形大穹顶,涂垩洁白,无任何装饰,象征无限宇宙空间。门楼后墙上两行阿拉伯文石刻,则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望月台位于门楼屋顶,是伊斯兰教斋月里阿訇登临望月,决定开斋日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南墙临涂门街,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立面于墙高1.82米处并排筑开8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0米,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朝街外壁的窗顶楣各横嵌一长列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p> <p class="ql-block">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新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p> <p class="ql-block">敕谕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左右篆刻“敕”“谕”,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下框为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碑记</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楼进寺右侧,立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均为以花岗岩石琢成。</p> <p class="ql-block">👌高的椰子树</p> <p class="ql-block">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在众多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初为伊玛目(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祝圣亭位于寺门及露庭的东侧、古礼拜殿正东的小平台。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由于小平台被居民占筑为灶舍,两石碑长期隐藏于厨房内,不见天日。1953年维修清净寺时,为保护这两块石碑,拆除了厨房。1983年夏修缮清净寺时,又新建石构碑亭(祝圣亭)予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奉天坛坐西朝东,西墙为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正向墙,西墙上从南至北共有六个小壁龛和四座长方形门,龛与龛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形大门各2个。中部砌饰一座雕刻阿拉伯文《古兰经》的巨大尖弓宝盖状壁龛,伊斯兰教称为“米哈拉布”,即穆斯林礼拜安拉的“拜坛”。右侧放置一装“敏拜尔”(状似台阶的宣讲台)和一支长枣木杖(虎图白棍)。坛正面为一尖拱形大壁龛,左右各辟一门。东墙辟一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平面为横长方形,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南墙开八个长方形大窗,北墙开一门。南墙外壁窗上及室内大小壁龛上,均有古阿拉伯文字的石刻《古兰经》经句。</p> <p class="ql-block">奉天坛是穆斯林诵经礼拜之所。西内墙和西墙南北侧壁面(“奎布拉”墙)设有壁龛。</p><p class="ql-block">壁龛内浮雕有《古兰经》铭文,西墙南侧第二龛所刻“商业不能使他们疏忽而不纪念真主、谨守拜功和完纳天课”,西墙北侧第二棄所刻“船舶在海中带着真主的恩惠而远行,以便指示你们他的一部分迹象,对于每个坚忍的、感谢的人,此中确有许多迹象”,意味着来泉的伊斯兰信徒多为远航而来的商人,反映了穆斯林严格的教规及其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四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p> <p class="ql-block">坍塌的石块</p> 锡兰世家 <p class="ql-block">泉州市鲤城区锡兰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锡兰世家古厝</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有一个独特的复姓家族——“许世”。这个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天顺三年(1459年),当时锡兰国的王子世利巴交剌惹出使中国,回程时选择在泉州停留。成化三年(1466年),锡兰国王去世,国内发生政变,王位被外侄继承,世利巴交剌惹因此无法回国,便在泉州定居。</p> 通淮关岳庙 <p class="ql-block">精致剪瓷,香火最旺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通淮关岳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共重修八次。通淮关岳庙初是奉祀关羽的庙堂,时名通淮关帝庙,后增祀岳飞,改名为通淮关岳庙。通淮关岳庙由武成殿、三义庙、崇先殿三座殿堂并排组成。建筑方位坐北朝南,均为三进,第一、二进为单层建筑,第三进改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庙存宋朱熹《正气》、明张瑞图《充塞天地》古匾等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通淮关岳庙由武成殿、三义庙、崇先殿三座殿堂并排组成。建筑方位坐北朝南,均为三进,第一、二进为单层建筑,第三进改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砖、木、石混合结构,歇山顶,屋顶铺红筒瓦,燕尾脊,屋脊堆塑丰富的剪瓷,有双龙戏珠、人物花卉、葫芦等,内容丰富,栩栩如生,较具闽南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主殿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采用单檐硬山顶和穿斗式木构架。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此外,还有24位历史上的名将作为从祀,包括张飞、赵云等。</p> <p class="ql-block">庙宇的木雕、石雕和泥塑,以及剪瓷龙雕和花鸟走兽,色彩浓郁艳丽,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在碧蓝无云的天空下,香火缭绕,人潮穿梭,充满了闽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庙门口的对联“通春秋而崇汉统,淮南北屡扫金师”,不仅点明了这里供奉的是关羽和岳飞,还巧妙地藏了“通淮”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崇先殿位于左侧,供奉关帝的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和父成忠公。而三义庙则在右侧,供奉刘备、关羽和张飞,并配祀诸葛亮和赵云。</p> 基督教泉西堂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泉西堂为具有闽南特色的哥特式教堂,由教堂、钟楼和牧师楼组成,为土木砖结构。基督教泉西堂于民国15年(1925年)开工建设;于民国16年(1926年)竣工;于1999年因年久失修重新修建;于2001年重建竣工。 1998年3月19日,基督教泉西堂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二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三年后,泉南堂正式成立,成为泉州第一座教堂。泉南堂设教140年,历来都是泉州市基督教活动的中心,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基督教自唐贞观九年传入中国,随后传入泉州,时称“景教",元朝称“也里可温教"。元大德七年,泉州已有基督教堂,称“兴明寺”。</p> <p class="ql-block">泉南基督教堂位于泉州市中山路374号,原为清靖海侯施琅书塾旧址。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清同治五年(1866年)即于施琅将军新花山旧址购地设布道所。光绪三年(1877年)3月改建为教堂。</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自唐贞观九年(635)传入中国后,随后传入泉州。近代基督教于清同治二年(1863)由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将福音再次传入泉州,三年后泉南基督教会正式成立。清同治五年(1866年),教会购买清康熙年间靖海侯施琅的“花山”园林,建成了泉州第一座教堂,当时称为“泉州南街礼拜堂”。</p> 福音堂 <p class="ql-block">泉州福音堂位于泉州市区南俊路承天苍的福音堂,原名为基督临安息日会泉州教会,教堂场所则于1921年建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哥特式的西方传统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有别于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主要体现为“宫殿、半圆形拱门、圆柱”等元素,而哥德式建筑体现为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以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等。哥特式教堂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气氛。</p> <p class="ql-block">泉州烟火</p> <p class="ql-block">姜母鸭</p> <p class="ql-block">面线糊</p> <p class="ql-block">花生汤</p> 德济门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是体现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德济门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门外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其时天后宫(顺济宫)、顺济桥俱已建成,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給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纪中期,历时七百余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13世纪以来多次营建遗迹。遗址由北向南分别由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组成,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建的趋势。</p><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作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p><p class="ql-block">重要遗产要素:</p><p class="ql-block">① 宋代城高</p><p class="ql-block">◎门嫩</p><p class="ql-block">③明代城增</p><p class="ql-block">⑥瓮妓城墙</p><p class="ql-block">⑧瓮城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Floor bricks of Wengcheng</p><p class="ql-block">QUANZHOU:EMPORIUM OF THE</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断瓦残垣是宋元明清历史的露天博物馆,泉州先民正是从这里,先向妈祖祝祷,而后穿过德济门一路远航,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每年春夏的蕃商也是从这里踏上泉州,形成“泉南蕃坊”也正宋元的‘自贸区’~</p> <p class="ql-block">宋代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沿宋代晋江岸线成弧状东西向延伸。</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揭露长度31.5米,墻宽7.2-7.6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筑砌,墙心填土及少量碎石并稍加夯筑而成。</p> 天后宫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总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大致是: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布置山门、戏台、正殿(天后殿)、寝殿、梳妆楼,中轴线两侧依次设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等。其中正殿、凉亭和廊轩为明清时构件。</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山门移用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戏台与山门相连,面向正殿,坐南朝北。戏台台高1.3米,宽6.4米,深5.15米,总高8米。室内顶部结构形式为木构斗拱及藻井,并施以彩绘、雕饰,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特色。从戏台的功能来说,泉州天后宫的戏台为正殿服务,在举行祭祀妈祖活动时供演戏酬神用,因此使用频率不高,故戏台等级较低,规模较小。</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天后殿即正殿,是天后宫中明清木构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之一。天后殿高12米,进深25.6米,面阔24.6米,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殿前有专为祭祀活动所用的场所空间。天后殿周围设有高出地面1米的由花岗岩砌筑的台基。与其他天后宫有所不同,泉州天后宫天后殿在结构上增设拜廊,也称檐廊,使得进深大于开间,增大了祭拜空间。天后殿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整个建筑高大挺拔,象征了妈祖崇高的地位。天后殿是泉州天后宫中装饰较为华丽的建筑之一,屋顶以灰塑为主,多以龙、凤为装饰内容,梁、柱、枋等木构件上也多有彩绘、雕刻</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属于寺庙建筑,所以建筑布局以祭祀功能的天后殿为中心,沿南北向前后展开,且山门两边设有钟鼓楼。天后殿规模较大,采用廊院式,前面设有一重门殿,门殿后为供奉妈祖的正殿,殿前与戏台共同形成天后宫中重要的祭祀与观演空间。正殿前院落宽敞,其后还有两进较为私密的院落,院落两边布置廊道及凉亭等附属建筑,建筑群的周围设有墙垣及角楼。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天后宫中少有保留梳妆楼的天后宫之一</p> <p class="ql-block">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正殿后方,有一幅清道光年间绘制的大型壁画《敕封天上圣母图》,描绘了当时湄洲岛天后宫的建筑格局。湄洲岛是妈祖的出生地,曾经隶属泉州管辖,绘制湄洲妈祖庙风光壁画,既表达对妈祖出生地的尊敬,又借助泉州港重要的海交地位及泉州天后宫的文化影响力,增加妈祖信仰文化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正殿(天后殿)</p><p class="ql-block">正殿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是供奉天后圣像的地方,面阔五间24.6米,进深五间 25.6米,建筑面积629.76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殿内柱网排列规整,惟祭坛前减去两根金柱,又将中柱后移,以形成较宽阔的祭祀空间。</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寝殿位于正殿之后,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重修,是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架构建筑,面阔七间35.1米,进深四间 19.8米,建筑面积694.9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前檐廊保存有一对明代维修时移用至此的辉绿岩元代印度教十六角形石柱。</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的寝殿保留了一对十六面青石雕元代印度教寺庙石柱,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其石础为花岗岩质的圆形仰莲瓣的浮雕,石柱之上再接2/3木柱,上刻有一副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p> <p class="ql-block">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p> <p class="ql-block">梳妆楼在寝殿之后,座落于全宫最高阜处。旧时为木构双层牌楼式建筑,楼前有扶栏长廊,面阔七开间,进深三间。历久倾圯,基础侵作他用,任意改筑。远景规划拟因循旧址恢复原有木构楼阁,以图天后宫之全貌。</p> <p class="ql-block">泉州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