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为怀 普渡众生

老大 LD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观世音菩萨信仰</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被叫庄妙善,源于一个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观音菩萨原本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叫妙善。妙庄王的大女儿叫妙颜,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二女儿叫权妙音,是普贤菩萨的化身。而妙善公主,则因为她的善良、慈悲和牺牲精神,最终修炼成佛,成为了人们熟知的观音菩。</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妙善公主在父亲妙庄王身患重病时,毅然决定剜目断臂,以自己的双手双眼为药引,救治父亲。她的这种大孝行为感动了天地,也使她获得了无上的功德。后来,妙善公主出家修行,最终得道成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普渡众生。</p><p class="ql-block">庄妙善这个名字,其实是观音菩萨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一个化身或形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传说故事虽然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它并不是佛教经典中的原始内容,而是后来人们在传播和信仰观音菩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为何未成佛</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中,她因救白虎追逐的老妇错过灵山封佛时辰,以慈悲践行 “众生优先”;而佛教经典揭示,她早已证得 “正法明如来” 佛果,却为贴近众生倒驾慈航,以菩萨之身行救度。其 “不成佛” 的选择,暗藏四大智慧:以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的誓愿锚定永恒使命,以 33 种应化身 “方便度化” 贴近人间疾苦,以 “入世不离世” 在世俗中修行,更以超越名相的 “破相境界” 打破佛与菩萨的二元对立。观音的 “未完成”,恰是对 “慈悲即佛性” 的终极诠释 —— 她放弃个人圆满,却在众生的解脱中成就了无量劫的觉悟,启示世人:真正的修行,是在人间烟火中践行善意,让每个生命都成为自己的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