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br>五月的征服早起团读书会还有2天就开始了,我订购的《被讨厌的勇气》已经到了。<div><br>和梓楠妈妈聊起这边书,她没读过,她在【樊登读书】听过阿德勒的《幸福的勇气》,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作。</div><div><br>我们探讨了对“课题分离”的看法,对“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句名言,展开了讨论。</div><div><br>尤其是对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方面,我们都因这句话,而改善了夫妻关系,改变了对孩子的养育方式。</div><div><br>同频的感觉,实在是美好!</div><div><br>我们互相吸引,与我是老师,她是学生家长无关,只因我们身上洋溢着自洽圆融的松弛感<br>——这是真正与自我和解,接纳自己的自信与笃定。<br><br>因这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引发了我想将“课题分离”介绍给学生。<br>人对自我的认识,并不需要等到“长大”。<br>“长大”的过程,也是通过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br><br>可是,深奥的心理学名词,对于经验与经历都比较单纯的初中生而言,用与父母同学朋友的关系,来解析“课题分离”,极可能因先入为主的感受,而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力。<br><br>茫然无解之下,我求助了deepseek。<br>它没有让我失望——感谢我自己一直坚持学习研究AI提问的指令词。<br>Deepseek给出的方法,就像给幼儿园孩子讲道理,需要将动物、水果、玩具等等拟人化,脱落了具象的人际关系,以物寓理。<br><br>【deepseek的回答】<br>用“分苹果”看懂课题分离<br>想象你和朋友一起吃苹果:<br>1.你的课题:决定自己要不要吃、吃多少;<br>2.朋友的课题:TA喜不喜欢这个苹果、吃不吃;<br>3.别人的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无法控制TA的评价(比如“这苹果真难吃”),但你可以选择:</div><div><ul><li>纠结:“TA是不是嫌弃我买的苹果?"(× 混淆课题)</li><li>洒脱:“我按自己喜好买,TA按自己喜好吃”(√ 分离课题)</li></ul><br>【举个现实例子】:</div><div><br></div><div>妈妈催婚(她的课题是表达担忧),</div><div>但你结不结婚(你的课题)。</div><div> <br><h1><b><font color="#ed2308">课题分离=管好自己能决定的,不替别人的情绪买单</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就像你不会为邻居家WiFi密码负责一样~)<br><br>我支持deepseek的解答,100分!<br><br>学会这种理解方式,我能快速协助学生解决不少纠结的问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