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游览马鞍山5A景区采石矶,它集“雄、奇、秀、险”于一身,被誉为三矶之首(美篇第526篇)。

大明

<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微马鞍山市的采石矶古称牛渚矶,总面积3.92平方千米。绝壁临江、水湍石奇、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因集“雄、奇、秀、险”于一身,被誉为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的美称。它以唐代诗人李白诗意为灵魂,以“翠螺出大江”的临江绝壁景观和锁溪河、滨江湿地风光带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景点,被评为国家5A景区。</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古称牛渚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因集“雄、奇、秀、险”于一身,被誉为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以唐代诗人李白诗意为灵魂,以“翠螺出大江”的临江绝壁景观和锁溪河、滨江湿地风光带为主要载体,包括采石矶观光区、长江湿地旅游区、望夫山文化旅游区、采石古镇休闲体验区等四大功能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国保单位“太白楼”、状元福地“三元洞”和林散之“江上草堂”等特色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采石矶北门进入,就可见到水杉林是一个被誉为“东方小山”的自然景观。这片水杉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水杉又称水杉树,是一种生长在水中或湿润土壤中的乔木植物,通常高大挺拔,树干笔直,叶片翠绿,枝繁叶茂。采石矶水杉林中的水杉树更是生长茂盛,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采石矶水杉林中,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鸟儿在树间欢快地歌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沿着木栈道穿行于水杉之间,仿佛置身于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中。水杉林中的湖泊清澈见底,倒影着周围的景色,如同一面明镜,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公园里一簇簇桃花、樱花、海棠花、繁花似锦,暗香盈袖,春暖花开的季节,最值得期待的事情当然是,等花开、赏花美、闻花香还有拍照啦~</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桃花、樱花、海棠花,花花相遇,惹的游人一头雾水,傻傻分不清楚,这究竟是樱花、或是桃花、又或是海棠花呢?</p> <p class="ql-block">春天多美好!春光明媚,春风柔和采石矶的春天缤纷多彩,馥郁芬芳。樱花、桃花、海棠花…来采石矶赏花!</p> <p class="ql-block">“樱花”采石矶樱花主要分布于滨江文化园樱花大道、翠螺湾等处,花期为每年3月中下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桃花”采石矶桃花以碧桃为主,多分布在翠螺湾、锁溪河河畔,花期为每年3至4月。</span></p> <p class="ql-block">“海棠花”采石矶海棠花以垂丝海棠为主,主要分布在梅园、滨江文化园等处,花期为每年3至4月。垂丝海棠高达5米,花色艳丽,花姿优美,叶卵形或椭圆形。花朵簇生于顶端,花瓣呈玫瑰红色,朵朵弯曲下垂,如遇微风飘飘荡荡,娇柔红艳。远望犹如彤云密布,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春色满园群蜂飞舞,花香醉人,满园春色关不住只等游客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盛开时节花繁艳丽,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极为壮观。抖落一树樱花,低闻一头花香。</p> <p class="ql-block">万竹坞,占地面积100余亩,有竹13属127个品种。</p> <p class="ql-block">这片清幽世界里,生有十三属一百多种奇珍异竹,策杖万竹坞青石小径,清风拂面,绿影婆娑,不禁使人想起竹的虚心劲节,奇姿孤操。</p> <p class="ql-block">万竹坞内有粉墙黛瓦的圆梦园,古朴典雅的梦溪联袂等胜迹。圆梦园回廊壁上刻有历代画家写竹精品一百幅,廊柱上则刻有当代名家书写的古人咏竹佳联。游人经处,小桥流水,烟雨江南,如行画中。</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李白生前极爱竹的高节和风韵,曾在离采石不远的慈姥山上写有《慈姥竹》。</p> <p class="ql-block">自1981年起,从各地引进珍稀竹种,有斑竹、粉竹、龙鳞竹、罗汉竹、方竹、金镶玉竹等。万竿修竹荟萃幽谷,是游客寻幽览胜的绝佳之所。</p> <p class="ql-block">万竹坞以竹类为主体,以竹文化为旨归,结合亭、廊、榭、桥等建筑小品,经营有年而最终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诗城礼物”实际是购购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色商品:采石矶茶干、洪滨丝画、花山剪纸、林春和酥糖和赵大胡芝麻糖、含山桃酥。这些特色商品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还适合作为纪念品或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游客在旅途中带走一份独特的记忆和美味。</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圆梦园”是仿意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的“梦溪园”而建,占地约6公顷,有轩、馆、厅(竹书斋、义竹轩、竹苞松茂等)十四间。园内有柱础100多座,大多为清代作品,雕刻精美、造型别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筑艺术信息。</p> <p class="ql-block">里面最突出的建筑是长约100米的文化碑廊,碑有102块,主要展示历代诗人、画家咏竹等,另一面还有关于“中国酒文化”的知识,园内还有栩栩如生的石刻十二生肖,园内还有清代的169 个柱础,又名“柱础馆”。</p> <p class="ql-block">在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区,里面有很多园,例如谪仙园、延园、圆梦园等。今天来说一下圆梦园,圆梦园由来是跟《梦溪笔谈》有关,《梦溪笔谈》里面有一个“梦溪园”,这个“圆梦园”就是仿意“梦溪园”。</p> <p class="ql-block">圆梦园附近是万竹坞,圆梦园就是利用万竹为依托,以徽派建筑为特征,呈现出江南园林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谪仙园则是以李白为主题的古建筑群。漫步在园中,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意与画意。我仿佛能看到李白在这里挥毫泼墨,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仿佛在诉说着李白的遗韵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的青莲轩,与李白文化主题的园林“谪仙园”或徽派建筑群有关。</p> <p class="ql-block">滴仙园建于2008年,以李白之号“请仙”名园,取幸白文化为造园之主题之意。</p> <p class="ql-block">清风亭,是天宝年间化城寺中的一位名叫清升的僧人建造的,唐天宝14年,李白曾在游览化城寺时来到了清风亭,并留下了《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长诗一首。其中有“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清风亭内的《清风亭重建记》,碑楹柱对联:自公一去无狂客,此地千秋有盛名。坐在亭子中远看翠螺山上的白云缭绕,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清风亭分上、下二层,上层为四角,下层为八角,设计十分独特、巧妙且做工精致,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虽然没有了唐朝时候的古朴,但是这两层楼式样的建筑,还是有飞檐尖顶,同时非常精致,保留了原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滴仙园借山就势,北高南低,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园区分为汪伦踏歌、瑶台沉香、竹影落波、草堂晚秋等区域。融合唐诗意境与江南园林景观。青莲轩是谪仙园内的某一建筑,名称取自李白之号,体现其诗风与生平。</p> <p class="ql-block">谪仙园还与翠螺山融为一体,使李白文化建筑群不光有建筑,还有优美园林景色,疏密有致,形成完整的游览参观空间,弥补了太白楼只有建筑而缺少环境的不足,增加了太白楼的诗意情怀,强化了李白诗文化的主题,实现了李白文化与旅游观赏的有机结合。</p> <p class="ql-block">李白纪念馆与太白楼相邻。李白纪念馆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883.64平方米,李白纪念馆包括西部的太白楼三路院落、东部的纪念馆(原三公祠的所在)三路院落以及东侧的谪仙园,坐北朝南,分为展示区、休闲园区和办公区,共11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李白曾七次登临采石矶,留下《望天门山》等50余篇诗作及“跳江捉月”传说。楼内珍藏历代李白诗集、书画碑刻,稹、文天祥等名人题咏。</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李白站像”1972年,安徽省博物馆著名雕塑家阎玉敏女士创作,著名学者郭沫若、作家沈从文、雕塑大师刘开渠曾给予艺术指导。像高2.2米,材质为楠木,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刻厂制作而成。该像体态飘逸洒脱,给人以气宇轩昂、才气超然之感,表现出诗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气质。</p> <p class="ql-block">“太白楼以大型锻锕介绍了李白采石“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浪漫传说和生平游踪,以两尊李白楠木雕像演绎了诗人中年与晚年时期的精神风貌,通过文物的展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文化的内涵深厚。“李白骑鲸升天图”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渠晨明先生创作。画面高3.05米,宽3.95米,作品取材于“李白醉酒捞月,骑鲸升天”的浪漫神话传说,采用传统手工锻铜(錾铜或敲铜)工艺制作。</p> <p class="ql-block">“相关楹联”李鸿章在天津行馆为采石太白楼撰书楹联一幅。联语云:“凭眺俯江流,想当年采石矶边,醉月谪仙,望古独携怀谢句;登览余我辈,问此地天津桥畔,谈瀛海客,何人解草吓蛮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蒋介石登临太白楼,并撰楹联一幅:“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渚;奇才诗酒老,忆记取当年狂放,动地惊天。”</p> <p class="ql-block">太白楼后是李白祠,太白楼东侧原彭公祠旧址上,近年新建了李白纪念馆,馆中错落布置着太白堂、翰林村、叠翠楼、清风亭等仿古建筑,珍藏有李白《题上阳台帖》手迹(复制品)和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集以及历代名人咏怀李白的诗词、楹联、碑刻、绘画,供游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太白楼(又名谪仙楼、青莲祠)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三层木石结构,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以“风月江天贮一楼”著称。</p> <p class="ql-block">太白楼依翠螺山而建,三层楼阁式(一层思咏厅、二层纪念堂、三层风月楼),高18米,双重歇山式屋项,建筑面积684.99平方米,木石结构,飞檐翘角,前后分两院(前楼后祠),回廊相连。郭沫若题写“太白楼”匾额,门额“唐李公青莲祠”为蓝底金书。</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景区对李白文化的深度挖掘(如谪仙园、太白楼等),其名源于李白,并作为景区内一处诗意园林或文化展示空间。太白楼,更是采石矶的一大亮点。相传这里是诗仙李白当年醉访金陵时的居所。登上太白楼,北望长江,那壮阔的江面仿佛能吞噬一切烦恼;南眺青山,那秀美的风光又让人心旷神怡。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李白当年的豪情壮志,那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豁达与不羁。</p> <p class="ql-block">从太白楼旁边坐索道上山,就可以直达三台阁,阁楼有五层高大约30米,登顶三台阁,举目四望,西边是浩瀚的长江,东边是苍翠的陆地,俯瞰整个采石矶,景色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光禄少卿曹履吉捐资兴建。现阁为1999年重建,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阁高五层,约30米。它</span>位于采石矶景区内,坐落在翠螺山顶,海拔约150米,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采石矶的制高点。采石矶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胜地,李白、苏轼等曾在此留下大量诗篇,赋予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三台阁为六层传统楼阁式建筑(一说五层),高约30-31米,采用飞檐翘角、琉璃覆顶的古典设计,融合现代审美元素,气势恢宏。阁体呈方形,雕梁画栋,木质结构古朴精致。</p> <p class="ql-block">登阁可360°俯瞰长江拐角,<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惜今天阴天能见度低,看的不是很清楚。</span>如万里晴空远眺天门山、九华山等,江景与山色交相辉映,被誉里长江的结穴处”。</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往三元洞方向走,就能看到李白的衣冠冢,冢基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周长约40米,形体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圈围,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冢前立一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实际上的太白墓在大青山下当涂县的李白文化园,距离市区20公里左右,想要祭拜李白的话可以去那里。</p> <p class="ql-block">1201年(南宋嘉泰元年),道士秦德智在李白坟边募建神霄宫,并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因李白早已迁葬于当涂青山,而这里仅是一座空墓,称为衣冠墓。</p> <p class="ql-block">“三元洞”古称“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亦名“妙远阁”“三官洞”,是采石矶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宋米芾《画史》上就有记载,素为江南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因洞建阁,别有洞天,分上下两层,洞中有洞,可通大江。“三元洞”三字为启功所题。</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供奉,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p> <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僧人定如在此参禅并供奉天、地、水三神位,故叫“三元洞”或“三官洞”。</p> <p class="ql-block">“三元洞”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飞檐雕梁琉璃屋顶,启功题写的“三元洞”匾额古朴遒劲。</p> <p class="ql-block">“横江馆”原在采石镇下江口,即今锁溪河旁横江街一带。与古历阳横江浦(今和县县城东南13公里处)隔江相望。此处山势峻峭,惊涛骇浪。唐天宝年间,李白欲在此渡江前往历阳,被风涛阻隔诗人怀着仿徨抑郁心情,写下著名的《横江词》六首。其中一诗云:“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宋元以后,横江馆几易其名。明为皇华驿,清改采石驿,后圯毁不存。为不使横江馆这一历史古迹泯灭,采石公园于1978年在三元洞上方半坡处(玉皇殿遗址)重建横江馆。今馆坐东面西,砖木结构,建筑为古代风貌间现代特色,古雅而大方。“横江馆”三字匾额悬挂大门上方,馆前地势开阔平坦,为青石铺砌,绿树交互掩映,环境敞朗幽静,馆内设茶社、小卖部,游客可在此休息。</p> <p class="ql-block">蛾眉亭地处采石矶翠螺山南麓临江处,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1987年重修。蛾眉亭据险而临深,登亭望远,风景绮丽。历代名流登亭游览时都撰文赋诗,盛赞不已。北宋沈括题诗蛾眉亭是“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诗中“两眉”指的是东、西梁山,也就是李白在《望天门山》诗中所称的“天门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蛾眉亭”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由太平知州张瑰创建。背山面水,为长方形,亭檐正中上悬“蛾眉亭”额匾,亭内有五块约六尺高的古刻石碑,尤为珍贵。郭沫若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1987年五块石碑移至李白纪念堂收藏,同年,重刻五块置于亭内。</p> <p class="ql-block">“李白大鹏展翅雕像”雕塑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钱绍武先生创作。像高3.7米,由合金钢分段铸成。1987年11月适逢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活动落成揭幕。底部大理石基座镌刻有钱绍武手书李白临终绝笔《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除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采石矶太白楼漫题》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青莲,举杯犹在手。遥对江心洲,似思大曲酒。赠君三百斗,成诗三万首!2013年3月5日,太白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是位于马鞍山采石矶境内的寺庙,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广济寺建筑为三进式四合院,紧依翠螺山,建造质朴端庄,寺内原有山门,四大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禅堂、法堂、客堂、斋堂。寺内塑菩萨造型精致,神态各异,法堂内悬挂僧人自缅甸,印度带回的佛教建筑图,菩提叶及历代名人字画诗词等甚为名贵。</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将此地称为"采石",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僧人明满募捐重修,朱洪武亲笔提寺名"广济寺",沿用至今,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出家后常来寺内住夏,乾隆南巡也在寺住约一年。</p> <p class="ql-block">据后汉东吴孙策的孙权把采石建为古渡镇,南北朝皇帝陈霸先(号武帝)于公元557年10月,易名为"贺福寺院",他母亲常到寺庙吃斋念经,隋文帝,唐皇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高宗赵构等都来此地朝山进香凭吊,宋天圣七年赵匡胤把寺名改为"广济院"。</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从北门进入,进门就是湖面配水杉林、樱花林、桃花林非常漂亮。再往前走就是万竹坞这个地方真不错小桥、流水、竹林、草坪。过了万竹坞,就到了李白纪念馆,纪念馆大门进去是太白堂,左边是太白楼,右边有適仙园造型有意境,穿行于假山之中。从太白楼旁边乘索道到三台阁远眺长江和马鞍山全景。三台阁步行下山到半山腰到了李白衣冠冢。再下来就来到了三元洞,位于长江边,景色绝佳。横江馆这里也是沿江步道非常漂亮。继续往下走便到了安徽“佛教祖庭”之誉广济寺,下午四个小时的游玩很快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采石矶“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