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游边城:3 苗王城、朱砂古镇、安江农校

汤任远

苗王城,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经几代苗王不断扩建,长期经营,逐步成为“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具有相当军事构筑工事水平的军事重镇。1929年军阀混战,古苗王城几乎全被焚毁,仅6 幢房屋幸存。<br> 其系统性复建始于2010年,修复以苗王府“望楼”、城墙、11条军事巷道为核心,重点恢复其明代防御工事原貌。同时进行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升级和旅游配套,如今已成为一处集历史、军事、文化于一体的苗族古寨,被誉为“千里苗疆第一寨”,实现历史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br> 苗王城占地面积10 平方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有4个城门。主入口处的砖石城堡式门楼,原为明代军事要塞核心,兼具仪式性与防御功能。两侧是展现苗族文化复兴与英雄史诗的黑底金字楹联:“薪火五千年九黎苗裔腾飞起 征程十万里百战英雄归去来”。<br> 四月八广场,因苗族传统英雄节“四月八”得名,是展示苗族信仰与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中央矗立约10米高的图腾柱,柱身雕刻象征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从枫木树心生十二蛋”的创世神话。顶部球形装饰代表“生命之卵”,垂挂的两条红绸带暗喻苗族迁徙史诗中的黄河与长江。底部环绕9尊青铜鼎,以铁链相连,象征苗族“九黎部落”联盟(蚩尤统帅的远古族群)。 这天有学校组织大量小学生来游览,景区工作人员全都集中到广场一侧为他们表演节目。我们没有遇到拦门酒迎宾仪式,导游带领我们直接就参与看表演了。<br> <p class="ql-block">几位苗族演员分别表演了独特的绝活,这位是拿火把烧自己的胳膊、腿和肚皮,居然没事。</p> 将烧着的木棍熄灭,立刻吞噬咽下。 <p class="ql-block">当着观众面在坛子里装满米,演员用一根光秃秃的秤杆插入米中,竟将整个坛子提了起来。</p> 苗王城依据山形水势筑有六个古兵寨,城内巷道纵横,与各家院墙相连,形成类似八卦迷宫的布局;户户相通、步步为营、层层把关,体现了军事防御功能与建筑智慧。<br> 苗王城景区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开发,村民可获得门票利润分红,并参与景区就业。据导游介绍,苗王城复建和开发旅游后,当地苗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不过,还是有些老人闲不住,在路边摆地摊,出售些当地特产和首饰。<br> <p class="ql-block">苗王府门楼(此图来自网络,谨此致谢),我们失之交臂,导游带着我们是从后面进苗王府的,只看了主殿和院子就离开了。据悉,门洞两侧黑底金字楹联“松涛犹带鼓声声纪当年慷慨誓师风云变色 桃坞已消烽火气欣今日和谐启幕天地同春”,上联追忆苗王吴黑苗起义时的激昂场景,下联体现苗族从抗争到融入的历史转变。</p> 门楼背后是个戏台,戏台正对的是苗王府主殿,这格局不知是否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只是不知主殿为何完全是中原汉地风格,以致景区导游说它是明朝皇帝朱棣为安抚苗王修建的,而且是仿北京故宫样式。据查这是不可能的。<br> 主殿中苗王的宝座金碧辉煌,有意思的是,背后屏风的图案是凤在上龙在下,体现了苗族母系崇拜和文化自主意识。这一现象至今仍在苗族服饰、建筑与节庆中延续,成为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动注脚。 朱砂古镇,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前身是万山汞矿遗址,曾以“中国汞都”闻名。汞矿储量曾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为新中国偿还苏联外债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产品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爱国汞” 。<br><br>这是个与众不同的特别的景区,不仅长知识,也令人感动。2002年因资源枯竭关闭后,通过艰难转型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这部分则成为国家矿山公园、4A级景区,融合工业遗产、红色教育、自然风光与怀旧体验,形成独特的矿山文旅模式。以此为背景在当地拍摄的28集电视剧《沸腾的群山》,值得一看。<br> “那个年代”步行街还原20世纪50-70年代生活场景,令人感受到穿越时光的沉浸式怀旧氛围。<br> 门前两尊矿工青铜雕塑巍然矗立在红旗旁,表情坚毅而乐观,无声述说着这座千年汞矿在那个年代的火热往事。 沿途有许多雕塑,记录当年参加建设的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有的有名有姓有事迹,有的无名无姓。万山汞矿鼎盛时期在册员工超8000人,职工家属达3万余人,配套建设了完整的社区体系,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 莫什尼可夫 ,正是这位苏联专家实地考察后的强烈建议,拉开了万山大规模系统勘探汞矿的序幕。苏联还提供设备和技术参与建设,使万山汞矿具有当时我国最大的规模和最先进的技术。<br> 这个三连井,据景区导游说是当年的“情报中心”,在那个年代,人们一边在这里打水、浣洗,一边打开“小广播”,传递各种消息。 这一连串的“国营”小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看不懂;中老年人则会感叹,我们曾经走过一条多么令人无语的路!连裁缝店、理发店、小吃店都要国营,难道这样做,人民就真的当家做主吗?<br> <p class="ql-block">如今这样的个体小店早已司空见惯,既活跃了经济,也方便了群众生活。放在那个年代,却是“资本主义”。</p> 这样的会场和食堂,是否会勾起许多人远去的记忆?<br> 广场上为当年建设者们建的纪念碑,顶上红色物体象征万山汞矿发现的“朱砂王”,尺寸65.4毫米×35毫米×37毫米,重量237克(约合1185克拉),为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天然朱砂矿物晶体,被国际矿物宝石界公认为稀世珍宝。鉴于万山汞矿资源已枯竭,这颗朱砂王成为千年汞矿辉煌历史的最后见证。<br> 还有“地质之光”群雕,记录了地质工作者在那个年代克服各种困难,默默为国家做贡献的丰功伟绩。<br> 整个汞矿地下坑道总长达970公里,简直难以想象。难怪汞产量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45%,朱砂占42% 。在1958—1962年的高峰期,连续5年创下全球汞产量第一的纪录。 我们在坑道里走了一小段,有个地方地下堆了不少朱砂原矿石,景区导游说随便挑,看好的可以带回家。我挑了一小块有红色斑点的,带回家做摆件。我国民间自古有用朱砂镇宅保平安的习俗,黔东湘西还流传"身配朱砂,鬼邪惧怕"之说。 如今转型发展旅游,地下坑道新开的出口连接悬崖栈道。栈道全长1213米(其中玻璃栈道65米),宽1.6米,与深壑平均高度约100米,沿途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壮美。我们时间有限只走了一小段,的确风景壮观。<br> 朱砂涂红的摩崖石刻,可保永不褪色。明清时期,故宫红墙的主要涂料就是朱砂(硫化汞,HgS),这种天然矿物颜料呈现纯正的朱红色,且具有防腐、防虫的特性 。朱砂在古代被皇家视为尊贵的象征,还有辟邪寓意 。<br> 这就是朱砂原矿石,伴生矿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其地质特征,也在艺术、工艺品和工业领域提供了更多应用可能性。<br> 这些原矿石加工的工艺品,利用天然色彩,获得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这类纯朱砂工艺品和饰品制作,是个复杂的工艺过程。原矿石要经过伴生矿分离、去毒处理、提纯(物理、化学)、原料软化、粘合剂调配(天然树脂或动物胶)、粗坯雕刻、精加工与表面处理。纯硫化汞在常温下无毒,入药内服量0.1-0.5克/日,但是高温煅烧产生剧毒的游离汞。<br> 五日游程的最后一天,有幸拜访袁隆平工作37年的湖南安江农校,虽然时间不长,但颇有心得。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这里如今已辟为纪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进门处习近平的题词“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里”,点出了纪念园的主题。<br> 进门后右侧有袁隆平题字的纪念碑,2021年8月落成,上书“杂交水稻发源地 安江农校纪念碑”。1966年袁隆平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颠覆性论文,1970年在海南发现“野败”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为三系法杂交水稻奠定了关键基础。<br> 正面校训碑,初为毛主席语录,后改为袁隆平亲题“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1973年袁隆平成功完成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使我国成为首个实现杂交水稻商业化的国家。1976年推广面积达208万亩,平均增产20%。<br> 校园内树木葱茏,木绣球花怒放,环境十分清幽,偶有大批学生列队参观。1986年袁隆平提出两系法杂交水稻战略,比三系法增产5%-10%;1997年研发超级杂交稻,亩产从700公斤(2000年)提升至1000公斤(2014年),创造“三连跳”增产奇迹。<br> 截至1999年,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2020年代,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占全国水稻总面积50%,产量占比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2018年推动“种三产四”工程,在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30%,米质达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启动耐盐碱海水稻研究,目标推广1亿亩,预计年增产300亿公斤。<br> 为80多个国家培训1.4万名专业人才,自1979年首次对外提供杂交稻种,已在亚洲、非洲、美洲推广种植800万公顷;通过技术援助印度、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等国,提升了粮食自给率。联合国评价其“为消除贫困作出杰出贡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30余项国际荣誉,袁隆平被尊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br> 安江农校还是个有历史的地方,其中1939年修建的拂晓楼,雪峰山战役 (最后一战)期间为救护医院,在这里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抗战伤病将士。 这口悬挂的“炸弹钟”,是用雪峰山战役(最后一战)期间日本侵略者投放到安江的航空炸弹弹头制成,后用做学校的作息用钟,警示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br> 西二宿舍,一楼曾用于办公,二楼为安农青年教工宿舍。1964年2月,袁隆平与邓则在此二楼东起第三间结为夫妻,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参观“袁隆平家风家教馆”,让袁隆平在我面前变得清晰起来,成了一位有血有肉、品德高尚的大写的“人”。袁隆平一家可谓文化之家,礼仪之庭。父贤母爱,敬老携幼。夫唱妇随,互相支持。他们对子女教育有方,是一个温馨包容的家庭。<br> <p class="ql-block">袁隆平出身“不好”,1978年以前深受歧视,邓则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他,因而他对妻子感情很深。他说:“别人都不肯嫁我的时候,邓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求婚”。婚后邓则成了袁隆平的贤内助,承担了全部家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要顺便介绍一下袁隆平的父母。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曾任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任平汉铁路局高级职员。1938年台儿庄战役期间,他变卖家产(包括祖宅)并动员社会力量,打造了580把刻有“杀寇”字样的大刀亲送前线,这批新刀在巷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台儿庄战役后,他弃文从戎,加入冯玉祥西北军任上校秘书,继续参与抗战。父亲原希望儿子报考名校走仕途,但最终以开明思想尊重其学农志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华静生于江苏镇江富商家庭,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精通英语与哲学。母亲自袁隆平幼年时期教授英语,讲述尼采哲学,引导学习小提琴、游泳等技能,并将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济世情怀融合,塑造了袁隆平“精英气质与草根情怀”并存的独特人格。</p> 袁隆平自1953年开始,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37年,对这里怀有深厚感情,为此,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定安、定江、定阳。<br> 袁隆平70年如一日坚守田间,即使年逾九旬,仍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袁隆平名气大了,各种职务、头衔也多起来。他先后辞去省政协副主席、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也尽可能卸任其他社会团体、学术职务。他不喜欢别人叫他任何官名,直呼其名最好。 2001年,国家给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颁发科技最高奖,奖金500万元,他只要5000元,其余分给各省参研同志。 四任国务院总理先后共计给水稻研究中拨款9000万元,他把钱分给了全国协作单位和人员。他的办公室又小又旧,单位要给他换大的,被他拒绝了。一位农民因为脱贫了要给他塑像,他坚决不提供照片。<br> "隆平高科"上市后,作为董事长公司分给他250万股份,其实不可能变现。 "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达1008.9亿元,但他只是荣登 2010年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 2001年2月,在北京参加国家最高科技奖典礼时,他穿的是一套旧西服,实在太不像样。在大家劝说下,此后他才花800元买了一套合体的新西服,专门用于出国和领奖时穿。<br> 他用的小车是当初11万元买的;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也只是吉利熊猫牌小车,但他选的品牌和车牌都有珍爱妻子的深意。 袁隆平一生以“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使命,践行淡泊名利、超脱物欲的奉献精神,始终以“不满足”的态度挑战科研极限,以“一介农夫”的谦卑姿态,成就了“国士无双”的精神高度。<div><br></div><div>如要探索他高尚品德的形成渊源,除了父亲传递给他的家国情怀,母亲是个关键人物。母亲自他幼年就注重其品德教育,他说:“母亲教会我如何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还要指出,科研道路上遭遇的政治风波、技术瓶颈和亲人离世(三位至亲临终未能陪伴),也磨砺出他“失意不失志”的坚韧品格。<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全文完,谢谢持续关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Pura 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m20vci"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边城:1 三江风雨桥、黔阳古镇、茶峒古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rzxi5m"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边城:2 酉阳桃花源、蒲花暗河、濯水风雨廊桥、叠石花谷</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