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博物馆坐落于南京中华门东侧、美丽的秦淮河畔,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类专题博物馆、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窗口。博物馆建筑由华南理工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总建筑面积13089.3m2。这里不仅是全方位呈现城墙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同时也是南京城南文化新地标,是融入城墙特色的城市"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位于南京中华门西侧的南京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它南望大报恩寺塔,北接内秦淮码头。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围绕“旷世城垣”这一主题,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等5个方面,展示各类精品文物2000多件(套),还有江西黎川县南京城墙砖官窑、700余块城砖阵列、明南京城复原沙盘等各类陈列品,全面展现了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p> <p class="ql-block">和平门三字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所题</p> <p class="ql-block">旷世城垣一一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内瓮城,还是构思精巧的水关涵闸,亦或数以亿计城砖上的责任制铭文,都彰显了南京城墙是明初军事、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在南京古都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浓缩了中国6000年的筑城文明,达到了14世纪东亚城市城墙营建技术的巅峰。它与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城市城墙,共同构成了带有中国古代城市礼制差序格局与内在逻辑关系的遗产体系。基本陈列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五个方面,全面展现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p><p class="ql-block">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6年,南京城墙先后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是中国明代都城城墙,修筑于公元14世纪中后期,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督工,长江中下游五省近百万工匠参与,历时28年建筑而成。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13门,城垣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外郭18门,长约60公里,遗迹约30公里,围合城市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无论历史还是现状,南京城墙的长度和规模都可谓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内瓮城,还是构思精巧的水关涵闸,抑或数以亿计城砖上的责任制铭文,都不愧为露天的明初军事、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赞誉其"高坚甲于海内",同时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认为,南京城论秀丽和雄壮"或许很少有其它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在南京古都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符合见证、典范及人地关系三项世界遗产价值评定标准,浓缩了中国6000年的筑城文明,达到了14世纪东亚城市城墙营建技术的巅峰。南京城墙与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城市城墙,共同构成了带有中国古代城市礼制差序格局与内在逻辑关系的遗产体系。本展览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五个方面,全面展现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地融合.大明之都</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积淀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墙。南京拥有着漫长的筑城史、从新石器时期保卫生命财产的实用之城、到周王朝开始依照营国制度修建的礼制之城,再到秦汉以来形制规整、规模宏大的盛世之城,随着历代的城墙修筑,一整套筑城规划思想也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南京城墙的营建,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的筑城传统、顺应山川地势,遵循礼制规范,融合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理念,南京城墙的修筑、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地关系的杰出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京,自古有着"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之称。这里冈密起伏,河湖相连,气候宜人,具备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同时,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水陆要道。交通便利,拥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地位。</p><p class="ql-block">因此,南京得到了历代政治领袖、军事统帅、堪舆学者的推崇,在漫长的建城史中,见证着城市与城墙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出身贫苦,少时为游方僧。元末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征战十余年,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王朝。</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朱元璋废丞相制,加强皇权;设五军都督府,创卫所制度;制订《大明律》《大诰》;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开科举取士,奠定明朝制度。</p><p class="ql-block">应天(今南京)是朱元璋为昊王时的宫城所在,是他势力发展的基点,因此成为了建都的首选。加之便利的交通条件,险要的山水地势,繁荣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定都南京成为必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南京城墙的规划建造,深受中国传统象天法地思想的影响。朱元璋及其谋臣对天象、自然地理、原有城市布局等因素综合考虑,并结合礼法制度和风水堪舆,规划城墙的形态、皇宫和官署的位置,形成了明代南京城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刘基(公元1311年~1377年),字伯温。1366年朱元璋命刘伯温等人为皇宫选址,最终定于钟山南侧。</p> <p class="ql-block">天象与城</p><p class="ql-block">朱元璋重视天象,令御史刘甚等人修授《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按照天空中十二星宿对应的位置,划分天下郡县,使地上的城市与天上的星宿一﹣对应。朱元璋对天文的重视,也影响了南京城的选址与筑城。</p><p class="ql-block">宫殿布局:</p><p class="ql-block">在"象天法地"思想指导下,南京宫殿的营建与布局对应着天上的星宿。皇城的护城河金水河,对应着天上的银河。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三大殿。</p><p class="ql-block">奉天殿:强调统治者所为乃"奉天"行事,需要依照"天"的法令,不能凭一己私欲。</p><p class="ql-block">谨身殿:</p><p class="ql-block">"谨身"寓意着统治者奉天命行事,因此必须谨身躬亲,勤奋不怠。</p><p class="ql-block">华盖殿:</p><p class="ql-block">·"华盖"指帝王车舆上的伞盖,对应着紫微垣五帝内座的华盖星。</p> <p class="ql-block">填湖建宝:</p><p class="ql-block">六朝以来,燕雀湖一直是城东的大湖。明代在燕雀湖位置修筑皇宫后,剩余的水域称为前湖,与北部的后湖(今玄武湖)相对。</p><p class="ql-block">在传统风水思想中,钟山是龙脉所在,燕雀湖临近龙脉,前有秦淮河,后有富贵山,背山靠河。此外,当时旧城区人口密集,若要在旧城新建宫殿,需要进行大量的搬迁工作,且会破坏原有城市格局。因此,朱元璋选择了在燕雀湖的位置修建皇明代人将龙脉分为三条气在中都,"南龙"田宫,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填湖建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砖一石,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凝聚着明代高超筑城技艺的城墙。明代是中国古代筑城活动的一个高潮,南京城墙的营建正是其潮头。在建筑方式选择、城墙地基处理、城砖烧制工艺、墙体砌筑技术上,南京城墙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墙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准,堪称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影响极其深远。</p><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下达"筑城令",大量城砖、石材、木材等建材从各地源源不断运抵南京。山堆海积,汇集京师,﹣砖一石,聚土成垣,最终成就了这座"高坚甲于海内"的南京城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所用城砖,又称官砖、营造砖、税粮城砖,是明初建造南京城墙工程中数量最大的建材。长江中下游各府州县均设砖官窑,烧制城砖。据初步估算,城墙营造中使用城砖达上亿块。明朝政府对城砖的质量要求很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由官吏查验时,需符合"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基本要求。</p> <p class="ql-block">黎川砖窑:</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典型的馒头窑。窑室平面呈椭圆形,窑顶呈穹降顶,因长期烧造城砖,窑室内顶部有明显的火烧烟熏痕迹。窑室后壁平直,设有三条等距的竖直方形烟孔,上与窑顶三个烟囱相连。窑室顶部残存小孔,疑似观察孔或注水孔。窑室前部有火膛,底部低于窑室,残损较为严重。</p><p class="ql-block">窑室长约3.5米、宽3.1米、高2.4米(不含烟囱);窑内宽1.9米、进深1.7米,窑壁厚度约25厘米。烟囱残高66厘米,直径21-27厘米,窑顶小孔直径约4厘米。</p><p class="ql-block">该窑是2017年江西省黎川县南京城墙砖窑遗址考古调查中发现的6号砖窑。为加强对砖窑遗址的保护、展示与研究,黎川县人民政府特将这座窑炉捐献给南京城墙博物馆,实现对黎川砖窑的异地保护与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砖上保存有大量砖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块块城砖上,可以发现南京城砖的产地和造砖单位、为确保城砖烧造质量而制定的严格的责任制、明初农村劳役组织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国姓氏文化、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宝贵信息。这些信息多不见于典籍,使南京城墙成为一座露天的明初史料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砖文分布</p><p class="ql-block">砖文一般分布在城砖的两个侧面,也有少数分布在正面和顶面。</p><p class="ql-block">铭文方式</p><p class="ql-block">模:</p><p class="ql-block">一般先由民间善书者写好砖文,刻工用刀将文字以反文的形式,</p><p class="ql-block">印刻在砖坯模具上。制坯时,砖文直接印在砖坏上。</p><p class="ql-block">戳:</p><p class="ql-block">工匠取一块较小的印板,将事先写好的砖文以反文刻于其上,再</p><p class="ql-block">印:</p><p class="ql-block">如盖章一般印刻在未干的砖还上,一般城砖上会留下印板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工匠用树枝或利器,直接在未干的砖坯上刻划文字。</p><p class="ql-block">工匠直接用毛笔将文字写在烧好的城砖上。这种砖文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刻制方式:</p><p class="ql-block">根据模具上文字的刻制方式的不同,砖文分为阳刻和阴刻。阴刻中,有一类特殊的双线阴刻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间铭刻:</p><p class="ql-block">城砖砖文不仅记录了造砖地、制砖人的信息,也记录了制砖的时间,为南京城墙修筑提供了重要的纪年材料。</p><p class="ql-block">后世维修南京城墙时所用的城砖,也留下了时代的记录,如明万历年间城砖,以及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城砖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的修筑工程,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基本完成于明洪式二十六年(1393),前后历时28年。作为明初最重要的国家工程,其用工之多,耗资之巨、广,在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皆属罕见。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都为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发展增添了光辉一笔。</p> <p class="ql-block">建基砌身:</p><p class="ql-block">南京地形多样,地质情况复杂。为了确保城墙的坚固,同时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明代建造南京城墙时,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位置,选择了不同的材料与砌筑方式来修筑墙基与墙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重城垣/皇都威仪:</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展现着大明国都辉煌气象的城墙。南京明城墙在历代城池的基础上,顺山川形势建成,形成了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环套的完整格局,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p><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江南的统一王朝的都城,南京的城墙有着高大坚固的墙体,宽阔环绕的护城河,设计精巧的水关涵闸。城墙内,是壮丽恢弘的皇家宫殿,规划有序的城市布局,欣欣向荣的市井生活。这座秀丽又雄壮的城墙,规定着城市的边界,象征着城市的威严,凝聚着大明王朝的辉煌,也在后世一代代的改建之中,传承着我们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京城城墙,是南京四重城垣中最重要的一道,内设宫城、皇城,外有外郭环绕,是南京城的主要防御工事。高大的城墙环绕南京主城区,守卫着这座城市,定义着城市的形态,以一座座城门沟通着城内城外,也记录着时代变迁在城墙上的刻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螭首:</p><p class="ql-block"> 螭为龙子。螭首是古建筑上的一种装饰构件。明代建筑专用,显示帝王皇权,一些螭首也有排水保护台基、平衡承重的作用。这件螭首来自明代皇宫,造型浑厚有力。</p><p class="ql-block">数十年前这件螭首就在明皇宫遗址午朝门公园里,当年还没有文物保护意识,许多童孩随意爬卧在螭首身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宫城位于南京城墙四重城垣的最内一层,是明初皇帝处理政务及其家族成员生活起居的地方。以宫城为中心,外面环绕一圈皇城,为皇家服务的内官系统集中于皇城之内。宫城、皇城合称"皇宫",后世常称为"明故宫"。</p><p class="ql-block">南京明故宫是南京第一座统一王朝的皇宫,是明初都城的核心,也是大明王朝早期的政治中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初三都,指明初营建的三座都城;南京、凤阳、北京。</p><p class="ql-block">南京都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命人将南京皇宫的位置定在钟山南侧。在罢建中都的同一年明洪武八年(1375)九月,朱元璋改建南京宫殿,并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月完成。</p><p class="ql-block">南京宫殿的营建始于吴王时期的新宫,洪武八年改建时,吸纳了中部的部分建筑规范,形成了明清北京故宫营建的原型和蓝本。</p><p class="ql-block">风阳都城:明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将临濠(今凤阳)定为中都。中都皇宫继承了吴王新宫的建筑设计,增筑了文华门、武英门,以及奉天门两侧的左侧门和右侧门。至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因故下令罢建中都,中都营建历时六年,最后并未建成。</p><p class="ql-block">北京皇宫: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六月正式开始兴建,至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建成。因道循洪武旧制,北京的庙社、郊祀、宫殿、门等,规制均与南京一致。</p><p class="ql-block">不同于顺应山形水势外形不规则的南京城,位于华北开阔平原的北京,都城城墙呈规整的方形,皇城居于正中,城市的中轴线穿过皇城与都城的正南门。</p> <p class="ql-block">南京地处江南,城内外水系纵横交错,组成了城河一体的城墙防御体系,同时也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商业,为居民提供了生活水源,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诸多美景。</p><p class="ql-block">丰饶的水系养育了这座城市,在城墙和城市建设中,人们又反过来对水系进行利用和改造,城墙上的水关涵闸也发挥着防洪排涝的功能,共同将南京打造为城与水相依相生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内水系多与秦淮河相连,这条河流为南京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商业,但如遇秦淮河淤塞,也很容易造成内涝。加上南京气候湿润,夏季多雨,易发生水患。</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于河道被淤泥堵塞,无法正常排水,导致皇城遭受水患。万历四十年(1612),为治理水患,工部下设机构对皇城东南一段护城河进行了疏浚,并在宗人府后立碑,以警示后人。</p><p class="ql-block">这次疏浚工程中,在皇城的东长安门水关外发现一处沟洞,经清理淤泥和挖掘,使其连通至宗人府后。从此,遇到大雨,工部、东城兵马司、太医院一带的积水均可经此流进东长安门外水池,由东长安门水关进入,经五龙桥河,出西长安门水关,经过柏(百)川桥、大中桥流出,大大缓解了东南城区的洪涝问题。</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沟渠陆续疏通外,唯洪武冈以东,从工部门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北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行。近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细加阅看,得一沟洞,乃下流也。随为募夫于洞门口,掘去淤泥,进洞加功,直通至宗人府后。从此,工部门首、东城兵马司门首、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门首各沟之水,但遇大雨,遂顷刻俱流入东长安门下流水池。又从水池西进东长安门水关,从五龙桥河出西长安门水关,至百川桥、大中桥出江。以故洪武冈东各门及大小民居俱免淹湿之患。但恐日后官更吏改,偶失稽查,以致浚导少疏及居民任意作践,各沟易至淤塞,诸水不得从入下流,各地方仍受淹湿。为此碑立宗人府背后、砖砌总沟之前,使日后看官君子便于观览,相以巡查。</p><p class="ql-block">祖制:留心疏浚,及居民但有作践者,即行严加禁治,以尽防微杜渐之意。庶几今日一番行事,不为徒矣。</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日建立。</p> <p class="ql-block">战火洗礼/城垣沧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经历了战火洗礼依旧傲然挺立的城墙。军事防御是一座城墙最重要的功能,四重城垣形成的纵深防御体系,城墙上的瓮城、雉堞、藏兵洞等,都使南京城墙成为了抵御入侵者的重要屏障,也成为了14-20世纪东亚地区城防军事体系的代表。随着火器的发展,人们不断为城墙增筑炮台、机枪掩体,使南京城墙成为冷兵器向火器时代转变的记录者。</p><p class="ql-block">在一场场战争中,南京城墙见证了65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它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建立,朝代的更替,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也见证了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最后一次辉煌。</p> <p class="ql-block">外郭又称外城、罗城、郭垣,是南京城墙四重城垣中最外的一重城墙。外郭的修建,扩大了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范围,也影响了后世的都城营建。</p><p class="ql-block">在外郭西北,隔江建有浦子口城,临江处曾建有龙湾城、虎口城,共同组成了南京城墙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郭:</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洪武二十四年二月</p><p class="ql-block">开始修建外郭。外郭的轮廓基本形成南京外郭全长约60公里,西北靠近长江,将幕府山等江防高地悉收郭墙内,扩大了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范围。</p><p class="ql-block">外郭墙体主要为土筑,在城门附近以及一些重要地段,使用条石和城砖包筑。</p><p class="ql-block">外郭城门的数量和名称,文献中有不同记载。据《南京都察院志》,外郭有城门十八座,故有"外十八门关"之称。</p><p class="ql-block">如今,外郭城门虽已拆毁,但依然在城市中留下了痕迹。大部分城门名称仍作为地名保留了下来,墙基残存约30公里,部分成为了路基。</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大厅陈设着一座精巧、巨大的石质构件,即明朝初年南京明故宫遗存的、有马娘娘梳妆台之称的拱形石券门。</p><p class="ql-block">明故宫石券门是明故宫后宫建筑的一部分,高2.75米,长3.05米,厚1米,由多块石刻堆叠而成,石面被打磨为凹凸不平状。因外形似梳妆台,民间称其为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的梳妆台,有"马娘娘梳妆台"之俗称,其实际用途,据推测可能是明皇宫花园假山下的券洞构件。</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随明王朝的兴起而修筑。它凭借山形水势,利用高大坚固的墙体、复杂的结构、完善的守备系统,组成了南京城的坚固屏障,为明王朝的统治者巩固着一国之都城,也守护着城内百姓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记录着百年来人与城故事的城墙。随着时代发展,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逛出历史舞台,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也随尧突量,城墙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焕发了新的价值,保存至今的南京城墙,已成为人类传统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融汇、传承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20世纪以来,南京城墙见证于城市的现代化与人们观念的转业:在城门的开辟与更名、墙体的拆损与修缮、城墙的荒疏与重现老中,见证着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革,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往事与记花:时至季日,城墙所及之内,依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清末以来,伴随着城市和交通发展,南京城墙不断进行修缮和城门开辟。到了20世纪,在城市化进程中,南京城墙的命运更是几经沉浮。从民国时期的城门增筑与更名,到解放后门型通道的修筑,南京城墙深受城市化浪潮的影响,其命运亦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城墙如何与城市共生,成为了人们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缘起:</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是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主持建筑的旷世城垣,是世界上现存最</p><p class="ql-block">起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市城墙,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砖,又称"官砖""官璧""营造砖""税粮城砖"等。这些城砖由官方督造,规格统一,尺寸相当,其生产、收购、运输、调配和使用都遵循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城砖中有不少模印或刻划有铭文的,这些铭文包含了城砖产地、烧造时间、各级责任人的姓名等丰富信息。初步估算,建造南京城墙使用了上亿块城砖。</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自建成以来,因自然、人为等因素,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作为城垣营建最大宗建材的城砖也随之散落。</p> <p class="ql-block">《颗糙归仓/守护城墙》</p><p class="ql-block">2016年底,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推出"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是一项长期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散落的明城砖线索的全民参与的文保活动。经过八年的发展,"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城墙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为目标、以敏落城砖回收为手段、以砖集馆展示空间为亮点,多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模式,掀起了社会公众积极回收保护城砖和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浪湖。</p><p class="ql-block">"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回收了大量的城砖,保障了南京城墙的修缮作,更保护了南京城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目前回收城砖参与修络解放门至太平门段、龙脖子段、东水关至武定门段等超过11千米的城墙公共文化展示空调﹣-"砖集馆"正式开放段落。</p><p class="ql-block">2023年,"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荣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探索之星奖"、江苏省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南京市慈善奖"最具影响慈善项目"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诞生于14世纪的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它见证了14-20世纪东亚城市文明及军事文明,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典范价值的城防工程,展现出冷热兵器交替时代中国城市防御的重大变化。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国城墙选址所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原则,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南京城墙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了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留存至今的古城墙成了现代城市形态的参照物,是古代城市遗存与现代都市文明有机融合、传承发展的突出典范。它寄托着南京人浓浓的乡愁与珍贵的记忆,也是南京独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未来,南京城墙在加强保护、传承、利用的同时,正随着"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推进,迈步走向世界,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并珍视南京这座伟大城市所遗留下来的最宏伟壮观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